电子报旧版 2018年01月26日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4下一篇  
返回本版列表    点击率:  字体: 放大  默认  缩小  
草地周刊
16 11/16 10 11 12 > >|
PDF版
本版面文章
· 柔弱与坚强
· 最怕孤独的一代人
· 娱乐圈的文化回暖
· 吴宓当年最推崇的诗人
· 语言的“放假”
· 捉错园

  相关文章: 
语言的“放假”

( 2018-01-2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草地周刊
 
  
李荣


 
  维特根斯坦的不少话,实在是说得很有意思,他在《哲学研究》三十八节里面有这么几句话:
 
  “只有在语言放假的时候,哲学问题才会产生。在此,我们的确可以把命名想象为思维的某种奇妙活动,好比一个东西的洗礼。”
 
  这好像是在说,我们在实际使用语言的时候,不可能与语言“拉开距离”,不能把语言作为对象来思考。只有语言“放假”了,它暂时退出了它的实际使用的天地,它才能成为思考的对象,站在思考的面前,成为哲学的问题。
 
  比如,说到语言,首先即是命名问题,维氏比之为“一个东西的洗礼”。其中的情况千种万样:可以是一个名称,亦可以用一个手势或者身体的指向,称之为“这个”,仿佛那东西的名称即是“这个”,而由手势指向加上“这个”的这一种指称,其在实际情形中所对应者,却又是千种万样,可谓“有多少情形便有多少的实际指称”。
 
  再比如,一个命名与其对应者之间,又有多样的关系。一个命名的对应者如果已经破碎、分解或者说不存在了,那么可以说这个命名无意义了。但是,这个命名却还是可以使用,从这个上面来说,又是有意义。也就是这个名称的拥有者可以不存在了,但这个名称的意义和意思却依然存在。如有人说,把那个碗拿来。而那个碗已经碎了。你便对那个说话的人摇摇头。那么,“那个碗”这一名称的拥有者已是不存在,但是“那个碗”的称谓却依然可以在我们的语言中“活着”,也就是在使用。这里面,什么死了,什么还活着,什么有意义,什么已无意义,辨析至极细极微处,实在是把语言的“假期”完全地利用起来了也。
 
 

语言的“放假”

( 2018-01-26 ) 稿件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草地周刊
  相关文章: 

   
 
 请注意:



·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新华每日电讯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利。
·您在新华每日电讯留言板发表的言论,新华每日电讯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新华每日电讯新闻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留言板管理员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