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草地周刊 |
16 |
11/16 |
10
|
11
|
12
|
>
|
>| |
|
|
PDF版 |
|
|
|
|
|
柔弱与坚强 |
|
|
( 2018-01-2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草地周刊 |
|
张丰
胡适在总结自己的人生经验的时候,认为有3点至关重要:第一,来自母亲伟大的爱;第二,坚持读书的习惯;第三,始终有一点怀疑的精神。
其中,第一点至关重要。胡适是一个新潮的人物,但是他和鲁迅不同,接受了旧式婚姻。鲁迅对朱安是嫌弃和愧疚,而胡适则是接受和培养。母亲帮订的亲事,他是不忍心反对的,甚至发自内心地不会反对。
胡适和鲁迅父亲都是早死,鲁迅作为家中的长子,不得不为了弟弟们牺牲。胡适则不同,他的父亲胡传以前娶过两任太太都病故了,胡适的母亲是第三任。因此,胡适有3个哥哥,大哥是父亲第一任妻子所生,二哥三哥则是第二任所生。
胡适的母亲,比他两个哥哥还年轻,这让她的日子很难熬。尤其是守寡之后,母亲不得不长期面对3个年龄比自己还大的“儿媳”。按照传统观念,儿媳当然应该孝顺婆婆,但是作为有血有肉的个体,儿媳们又怎能孝敬年龄比自己还小的女性呢。父亲去世时,胡适才4岁,他很早就注意到母亲的艰难。
这种艰难并不在于生计,而在于人际关系。父亲去世时,留下几千块银元,虽然不算大富,存起来吃利息够一家人生活。困难在于,一个年纪轻轻的婆婆,该如何驾驭这个大家庭呢?两个媳妇吵架,可以十几天互不搭理,那么,家务该如何分配?这样具体的难题,几乎经常发生,考验着胡适的母亲。
这个柔弱的女人,也有自己的办法。她会在某个早上,失声痛哭,声音越哭越大。一边哭,一边追忆并责怪亡夫。这个时候,胡适就安静地坐在旁边。他注意到,嫂子中那个不占理的人,会打开自己的房间,然后去厨房忙活。过一会儿,这个犯错的倒霉蛋会端着热茶,来到母亲的卧室,递上茶来。母亲欠身起来,接过这碗茶。一个和解就这样达成了,这一哭,至少可以换来十天半月的和睦。
这里有一种迷人的秩序。在母亲哭泣之前,发生争吵的两个儿媳,心里也会清楚谁更占理一些,但是碍于情面,没有人愿意示弱。等到母亲哭起来,同时召唤逝去的丈夫,构建出一种权威在场感。这时,不占理的一方,就会认识到这种错误,而且会认识该领受什么样的惩罚。这一切,都不需要用语言来表达,真是神奇的力量。
母亲管教胡适也采用类似的办法。头一天犯了错误,并不会马上惩罚,而是等到第二天早上才发作。天还没亮,就把胡适从床上唤醒,但是却并不让他穿衣起床,而是让他反省,前一天自己到底犯了什么错误。有时候,也会拿已经去世的父亲说事,这会让惩罚的力度加倍。有一次胡适拿已经去世的父亲开玩笑,被母亲罚跪。胡适哭得稀里哗啦,一把鼻涕一把泪,还感染了眼睛。母亲听说口水能够消炎,就用舌头去舔儿子的眼睑。
这种爱有时候非常有力。失去父亲的胡适,比别的孩子更早懂事,他过早地失去了玩耍的乐趣。进私塾后,别的小朋友都经常逃课,他从来不逃。因为小名里有一个“穈”字,他被称为“穈先生”,这个外号,颇能说明他小时候的状态。私塾老师对胡适格外重视,亲自给他讲书,而对那些逃课的孩子,大多数时候都是听之任之。一个孩子逃课了,派另一个去追,第二个追出去就不再回来了,这是经常发生的事。但是,老师格外关照,却并不是因为真的喜欢胡适,而是胡适的母亲比别人多交了学费:别人家孩子都是每年2元,而胡适的母亲则交4-10元。
现在看来,这真是一个聪明的办法。胡适母亲多交几倍的钱,“购买”了更高级的服务:老师会很认真地给胡适“讲书”,不但教他认字读书,还给他认真讲解,对他也严加管理。这样,虽然是同样的学时,胡适却比别人多读了很多书。更重要的是,这种“讲书”,为他打下了很深厚的国学基础,很多年后,他在哥伦比亚大学写《中国哲学史》的博士论文,那些小时候读过的书,都还在发挥作用呢。
这就是一个中国传统社会妇女的人生智慧。胡适说对自己影响最深的就是母亲的爱,这可不仅是“含辛茹苦”,母亲的爱,以及母亲爱的方式,都深刻地影响到了他的一生。作为一个大学者、名人,胡适总是善于处理人际关系,这不能不说是小时候从母亲身上学到的本领。那个时代的名人,都很流行说一句“我的朋友胡适之”,但是却很少有人知道,一个亲善的胡适背后,一直都站着那个柔弱而坚强的母亲。
|
|
柔弱与坚强
|
|
|
|
( 2018-01-26 ) 稿件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草地周刊 |
|
|
|
柔弱与坚强 |
|
|
( 2018-01-2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草地周刊 |
|
张丰
胡适在总结自己的人生经验的时候,认为有3点至关重要:第一,来自母亲伟大的爱;第二,坚持读书的习惯;第三,始终有一点怀疑的精神。
其中,第一点至关重要。胡适是一个新潮的人物,但是他和鲁迅不同,接受了旧式婚姻。鲁迅对朱安是嫌弃和愧疚,而胡适则是接受和培养。母亲帮订的亲事,他是不忍心反对的,甚至发自内心地不会反对。
胡适和鲁迅父亲都是早死,鲁迅作为家中的长子,不得不为了弟弟们牺牲。胡适则不同,他的父亲胡传以前娶过两任太太都病故了,胡适的母亲是第三任。因此,胡适有3个哥哥,大哥是父亲第一任妻子所生,二哥三哥则是第二任所生。
胡适的母亲,比他两个哥哥还年轻,这让她的日子很难熬。尤其是守寡之后,母亲不得不长期面对3个年龄比自己还大的“儿媳”。按照传统观念,儿媳当然应该孝顺婆婆,但是作为有血有肉的个体,儿媳们又怎能孝敬年龄比自己还小的女性呢。父亲去世时,胡适才4岁,他很早就注意到母亲的艰难。
这种艰难并不在于生计,而在于人际关系。父亲去世时,留下几千块银元,虽然不算大富,存起来吃利息够一家人生活。困难在于,一个年纪轻轻的婆婆,该如何驾驭这个大家庭呢?两个媳妇吵架,可以十几天互不搭理,那么,家务该如何分配?这样具体的难题,几乎经常发生,考验着胡适的母亲。
这个柔弱的女人,也有自己的办法。她会在某个早上,失声痛哭,声音越哭越大。一边哭,一边追忆并责怪亡夫。这个时候,胡适就安静地坐在旁边。他注意到,嫂子中那个不占理的人,会打开自己的房间,然后去厨房忙活。过一会儿,这个犯错的倒霉蛋会端着热茶,来到母亲的卧室,递上茶来。母亲欠身起来,接过这碗茶。一个和解就这样达成了,这一哭,至少可以换来十天半月的和睦。
这里有一种迷人的秩序。在母亲哭泣之前,发生争吵的两个儿媳,心里也会清楚谁更占理一些,但是碍于情面,没有人愿意示弱。等到母亲哭起来,同时召唤逝去的丈夫,构建出一种权威在场感。这时,不占理的一方,就会认识到这种错误,而且会认识该领受什么样的惩罚。这一切,都不需要用语言来表达,真是神奇的力量。
母亲管教胡适也采用类似的办法。头一天犯了错误,并不会马上惩罚,而是等到第二天早上才发作。天还没亮,就把胡适从床上唤醒,但是却并不让他穿衣起床,而是让他反省,前一天自己到底犯了什么错误。有时候,也会拿已经去世的父亲说事,这会让惩罚的力度加倍。有一次胡适拿已经去世的父亲开玩笑,被母亲罚跪。胡适哭得稀里哗啦,一把鼻涕一把泪,还感染了眼睛。母亲听说口水能够消炎,就用舌头去舔儿子的眼睑。
这种爱有时候非常有力。失去父亲的胡适,比别的孩子更早懂事,他过早地失去了玩耍的乐趣。进私塾后,别的小朋友都经常逃课,他从来不逃。因为小名里有一个“穈”字,他被称为“穈先生”,这个外号,颇能说明他小时候的状态。私塾老师对胡适格外重视,亲自给他讲书,而对那些逃课的孩子,大多数时候都是听之任之。一个孩子逃课了,派另一个去追,第二个追出去就不再回来了,这是经常发生的事。但是,老师格外关照,却并不是因为真的喜欢胡适,而是胡适的母亲比别人多交了学费:别人家孩子都是每年2元,而胡适的母亲则交4-10元。
现在看来,这真是一个聪明的办法。胡适母亲多交几倍的钱,“购买”了更高级的服务:老师会很认真地给胡适“讲书”,不但教他认字读书,还给他认真讲解,对他也严加管理。这样,虽然是同样的学时,胡适却比别人多读了很多书。更重要的是,这种“讲书”,为他打下了很深厚的国学基础,很多年后,他在哥伦比亚大学写《中国哲学史》的博士论文,那些小时候读过的书,都还在发挥作用呢。
这就是一个中国传统社会妇女的人生智慧。胡适说对自己影响最深的就是母亲的爱,这可不仅是“含辛茹苦”,母亲的爱,以及母亲爱的方式,都深刻地影响到了他的一生。作为一个大学者、名人,胡适总是善于处理人际关系,这不能不说是小时候从母亲身上学到的本领。那个时代的名人,都很流行说一句“我的朋友胡适之”,但是却很少有人知道,一个亲善的胡适背后,一直都站着那个柔弱而坚强的母亲。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