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调查观察 |
16 |
15/16 |
14
|
15
|
16
|
>
|
>| |
|
|
PDF版 |
|
|
|
|
|
指标“层层加码”,特色沦为“凑数” |
|
|
( 2018-11-30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调查观察 |
|
本报记者梁建强、刘晶瑶
葡萄小镇、胡椒小镇、马铃薯小镇、油茶小镇……记者在基层调研时发现,各地以农作物命名的小镇众多。特色小镇项目不够,“农作物”来凑——特色小镇的概念,在一些地方被滥用、泛化,甚至成为为完成指标任务而贴标签的“凑数工程”。
南方一地,连片的水稻田也被称作“景区”,挂牌“水稻公园小镇”。中部地区的一个香菇小镇项目,放眼望去,“小镇”上棚架林立,一旁则是菌棒水池、活动板房。对于这个由当地一家食品有限公司主导承建的“小镇”工程,附近的群众直言不讳:“挂羊头卖狗肉,这哪里是什么特色小镇,就是企业的一个大的香菇生产基地。”
“凑概念”“特色小镇成了筐,什么都往里面装”现象的背后,实则是一些地方特色小镇建设中贪多求快、盲目跟风的“指标要求”作祟。
有的地方,在特色小镇建设中“摊派”指标,一级级明确特色小镇的建设数量。因此,为了达到指标要求,有的地方在条件并不充分的情况下,为了戴上特色小镇的“帽子”,只得把在田农作物或成规模传统种植、养殖业作为特色小镇项目进行申报。
除了农业基地“变身”特色小镇,为了完成指标任务,一些产业园区也“摇身一变”,在未经过任何重新规划、重新打造的情况下,直接一步到位“变身”为“特色小镇”。来到南方一个工贸服务特色小镇,记者走访发现,实际是一处企业众多的工业园区。而一些“农机小镇”“灯具小镇”“电梯小镇”等,雏形均是当地的工业园区。知情人士坦言,“建特色小镇没有问题,但这是没有任何新变化、新规划,只是多加了一块‘特色小镇’的牌子。”
农业基地、产业园区之外,被“凑概念”的还有一些房地产项目。中央三令五申、一再要求要严防特色小镇“房地产化”,但在一些地方,房地产项目成为特色小镇建设中的绝对主角。以“特色小镇”之名,行房地产项目“圈地”之实,也让特色小镇偏离了建设的初衷。
应当看到,近年来,特色小镇的建设驶上“快车道”,有着客观的政策背景。2016年,国家发改委、住建部、财政部联合发布了《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其中明确提出,到2020年时,我国将培育1000个左右的特色小镇。
然而,在实际的推进中,随着各地纷纷上马特色小镇项目,有的地方出现了建设项目要求的“层层加码”,导致乱象丛生。比如,省级层面提出建设百个特色小镇,市级层面就迅速制定了数十个特色小镇建设的目标,任务层层分解之下,大量乡镇也有了“任务”。为了完成指标要求,鱼目混珠的问题随之而来。
指标“加码”之外,另一重原因在于以特色小镇的名义套取政策支持。比如,多地明确提出,给予特色小镇一定的优惠政策,有的地方给予每镇500万元至2000万元扶持资金,500亩至1000亩城乡增减挂钩建设用地指标等。“贴标签”虚报背后,也有着享受特色小镇的建设用地指标、配套资金政策的现实考量。
来自中国房地产协会公开发布的数据显示,不完全统计,截至2017年底,全国特色小镇数量已达2000多个。
作为产城融合的一种创新经济模式,特色小镇原本被寄寓了推动高质量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期待。但一些地方在执行中出现的走样、变形问题,必须给予重视。完善相应的考核、监督与退出机制,已是刻不容缓。
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在《关于建立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高质量发展机制的通知》中强调,坚持规范发展,统筹规范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创建工作,把握内涵、纠正偏差、正本清源,坚决淘汰一批缺乏产业前景、变形走样异化的小镇和小城镇。同时,在创建名单中,逐年淘汰住宅用地占比过高、有房地产化倾向的不实小镇,政府综合债务率超过100%、市县通过国有融资平台公司变相举债建设的风险小镇,以及特色不鲜明、产镇不融合、破坏生态环境的问题小镇。这也为下一阶段的工作指明了方向与路径。
刹不住“指标思维”“套利冲动”,就治不好小镇建设中的“不正之风”。特色小镇之“本”,是在特色的基础上“建镇”,决不能凭空生造概念、偷梁换柱、有名无实。特色小镇,决不能沦为“标签化”“概念化”的“凑数小镇”。
|
|
指标“层层加码”,特色沦为“凑数”
|
|
|
|
( 2018-11-30 ) 稿件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调查观察 |
|
|
|
指标“层层加码”,特色沦为“凑数” |
|
|
( 2018-11-30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调查观察 |
|
本报记者梁建强、刘晶瑶
葡萄小镇、胡椒小镇、马铃薯小镇、油茶小镇……记者在基层调研时发现,各地以农作物命名的小镇众多。特色小镇项目不够,“农作物”来凑——特色小镇的概念,在一些地方被滥用、泛化,甚至成为为完成指标任务而贴标签的“凑数工程”。
南方一地,连片的水稻田也被称作“景区”,挂牌“水稻公园小镇”。中部地区的一个香菇小镇项目,放眼望去,“小镇”上棚架林立,一旁则是菌棒水池、活动板房。对于这个由当地一家食品有限公司主导承建的“小镇”工程,附近的群众直言不讳:“挂羊头卖狗肉,这哪里是什么特色小镇,就是企业的一个大的香菇生产基地。”
“凑概念”“特色小镇成了筐,什么都往里面装”现象的背后,实则是一些地方特色小镇建设中贪多求快、盲目跟风的“指标要求”作祟。
有的地方,在特色小镇建设中“摊派”指标,一级级明确特色小镇的建设数量。因此,为了达到指标要求,有的地方在条件并不充分的情况下,为了戴上特色小镇的“帽子”,只得把在田农作物或成规模传统种植、养殖业作为特色小镇项目进行申报。
除了农业基地“变身”特色小镇,为了完成指标任务,一些产业园区也“摇身一变”,在未经过任何重新规划、重新打造的情况下,直接一步到位“变身”为“特色小镇”。来到南方一个工贸服务特色小镇,记者走访发现,实际是一处企业众多的工业园区。而一些“农机小镇”“灯具小镇”“电梯小镇”等,雏形均是当地的工业园区。知情人士坦言,“建特色小镇没有问题,但这是没有任何新变化、新规划,只是多加了一块‘特色小镇’的牌子。”
农业基地、产业园区之外,被“凑概念”的还有一些房地产项目。中央三令五申、一再要求要严防特色小镇“房地产化”,但在一些地方,房地产项目成为特色小镇建设中的绝对主角。以“特色小镇”之名,行房地产项目“圈地”之实,也让特色小镇偏离了建设的初衷。
应当看到,近年来,特色小镇的建设驶上“快车道”,有着客观的政策背景。2016年,国家发改委、住建部、财政部联合发布了《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其中明确提出,到2020年时,我国将培育1000个左右的特色小镇。
然而,在实际的推进中,随着各地纷纷上马特色小镇项目,有的地方出现了建设项目要求的“层层加码”,导致乱象丛生。比如,省级层面提出建设百个特色小镇,市级层面就迅速制定了数十个特色小镇建设的目标,任务层层分解之下,大量乡镇也有了“任务”。为了完成指标要求,鱼目混珠的问题随之而来。
指标“加码”之外,另一重原因在于以特色小镇的名义套取政策支持。比如,多地明确提出,给予特色小镇一定的优惠政策,有的地方给予每镇500万元至2000万元扶持资金,500亩至1000亩城乡增减挂钩建设用地指标等。“贴标签”虚报背后,也有着享受特色小镇的建设用地指标、配套资金政策的现实考量。
来自中国房地产协会公开发布的数据显示,不完全统计,截至2017年底,全国特色小镇数量已达2000多个。
作为产城融合的一种创新经济模式,特色小镇原本被寄寓了推动高质量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期待。但一些地方在执行中出现的走样、变形问题,必须给予重视。完善相应的考核、监督与退出机制,已是刻不容缓。
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在《关于建立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高质量发展机制的通知》中强调,坚持规范发展,统筹规范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创建工作,把握内涵、纠正偏差、正本清源,坚决淘汰一批缺乏产业前景、变形走样异化的小镇和小城镇。同时,在创建名单中,逐年淘汰住宅用地占比过高、有房地产化倾向的不实小镇,政府综合债务率超过100%、市县通过国有融资平台公司变相举债建设的风险小镇,以及特色不鲜明、产镇不融合、破坏生态环境的问题小镇。这也为下一阶段的工作指明了方向与路径。
刹不住“指标思维”“套利冲动”,就治不好小镇建设中的“不正之风”。特色小镇之“本”,是在特色的基础上“建镇”,决不能凭空生造概念、偷梁换柱、有名无实。特色小镇,决不能沦为“标签化”“概念化”的“凑数小镇”。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