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调查观察 |
16 |
15/16 |
14
|
15
|
16
|
>
|
>| |
|
|
PDF版 |
|
|
|
|
|
傍“帝王”拜“佛仙”,个别小镇真叫乱 |
|
|
( 2018-11-30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调查观察 |
|
本报记者张军
“帝王将相、道教佛仙”与特色小镇发展何关?但一些地区却将此类充满封建迷信色彩甚至低俗、庸俗的内容,当作“立镇之特色、塑镇之内涵、兴镇之希望”。怪象陆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格格不入,亟须廓除谬误,返正归元。
特色小镇特别是特色文化小镇,理应成为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代表。但在一些地方,对什么是小镇特色、什么是优秀传统文化,理解得不深、不透、不够。地方政府个别领导为凑够特色小镇发展指标,乱傍“文化”、乱贴标签,突出表现为“五乱”。
喜傍“帝王将相”,一乱也。据笔者粗略梳理,全国以“三皇五帝”命名的小镇不少于15个,“黄帝”“皇家”“王城”“相府”等,都被用于特色小镇冠名。中部某县级市,计划打造两个与黄帝相关的特色小镇,分别命名为“黄帝康养小镇”“轩辕圣境小镇”。
攀亲“道教佛仙”,二乱也。近年来以“佛家禅修”“道家养生”为招牌的小镇不断出现,许多与佛教、道教“沾边”的人物、传说、建筑,都有可能被地方政府包装成特色小镇的“名头”。一些小镇甚至提出要建设“禅都”“佛都”“佛国”等口号。
热衷“神话传说”,三乱也。举凡民间故事、神话传说,都可能被一些地方用于“包装”成特色小镇的文化符号。东部某地境内有传说中的帝尧陵,提出特色小镇要“塑三皇故里、建五帝之家”。中部某县仅凭子虚乌有的民间爱情传说,就计划打造占地2000余亩的“相思小镇”。极个别地区竟然把民间传说中的“鬼怪”,当成特色小镇文化符号、纳入形象宣传内容。
造塔建寺塑佛,四乱也。一些地方在特色小镇内容建设上出现“造塔、建寺、塑佛”等盲目复古乱象,内容千奇百怪。西北某县打造的“周文化小镇”内,计划建设青铜器博物馆餐厅,建成后开设周王宴、三公宴、上卿宴、大夫宴、百工宴、西岐套餐等美食。
附庸“风雅”,虽不尽低俗,亦是一乱。据不完全统计,全国以“诗经”为内容的特色小镇不少于6个,而以孔孟弟子、历史文化名人为由头的特色小镇更不胜枚举。
“五乱”之外,又斥巨资进行所谓的“文化包装”。影视歌颂者有之,会展宣扬者有之,祭祀崇敬者有之,钟鼎铭铸者有之……有的将“封建迷信内容”与小镇旅游产品“混搭”,有的将皇权神权器物当成优秀文化符号置设于广庭、布陈于大众,有的小镇不分良莠以古为噱头。
究其因,表面看是对中央关于特色小镇系列政策学习不够、掌握不准,实质是发展特色小镇能力不足、禀赋不多、措施不力、创新不够,“不念真经念歪经”。既不认真研究特色小镇特色产业之所在,又不认真发掘当地传统文化之精髓。只一味追求特色小镇发展速度、社会热度,迷恋“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老套路,重拾“抢名人、傍名人”旧做派,最终难免脱离实际、脱离群众,劳民伤财。
特色小镇在名称定位、标志设计、产品开发、景区建设等方面出现的庸俗、媚俗现象,混淆社会视听,误导价值判断,引起思想混乱。要正本清源、拨乱反正,就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特色小镇发展的一系列指导思想、方针政策,让真经落地、真招管用、真效惠民。同时,要坚决“拒庸俗文化于镇域之外”,让特色小镇真正成为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场所,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典范。
|
|
傍“帝王”拜“佛仙”,个别小镇真叫乱
|
|
|
|
( 2018-11-30 ) 稿件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调查观察 |
|
|
|
傍“帝王”拜“佛仙”,个别小镇真叫乱 |
|
|
( 2018-11-30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调查观察 |
|
本报记者张军
“帝王将相、道教佛仙”与特色小镇发展何关?但一些地区却将此类充满封建迷信色彩甚至低俗、庸俗的内容,当作“立镇之特色、塑镇之内涵、兴镇之希望”。怪象陆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格格不入,亟须廓除谬误,返正归元。
特色小镇特别是特色文化小镇,理应成为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代表。但在一些地方,对什么是小镇特色、什么是优秀传统文化,理解得不深、不透、不够。地方政府个别领导为凑够特色小镇发展指标,乱傍“文化”、乱贴标签,突出表现为“五乱”。
喜傍“帝王将相”,一乱也。据笔者粗略梳理,全国以“三皇五帝”命名的小镇不少于15个,“黄帝”“皇家”“王城”“相府”等,都被用于特色小镇冠名。中部某县级市,计划打造两个与黄帝相关的特色小镇,分别命名为“黄帝康养小镇”“轩辕圣境小镇”。
攀亲“道教佛仙”,二乱也。近年来以“佛家禅修”“道家养生”为招牌的小镇不断出现,许多与佛教、道教“沾边”的人物、传说、建筑,都有可能被地方政府包装成特色小镇的“名头”。一些小镇甚至提出要建设“禅都”“佛都”“佛国”等口号。
热衷“神话传说”,三乱也。举凡民间故事、神话传说,都可能被一些地方用于“包装”成特色小镇的文化符号。东部某地境内有传说中的帝尧陵,提出特色小镇要“塑三皇故里、建五帝之家”。中部某县仅凭子虚乌有的民间爱情传说,就计划打造占地2000余亩的“相思小镇”。极个别地区竟然把民间传说中的“鬼怪”,当成特色小镇文化符号、纳入形象宣传内容。
造塔建寺塑佛,四乱也。一些地方在特色小镇内容建设上出现“造塔、建寺、塑佛”等盲目复古乱象,内容千奇百怪。西北某县打造的“周文化小镇”内,计划建设青铜器博物馆餐厅,建成后开设周王宴、三公宴、上卿宴、大夫宴、百工宴、西岐套餐等美食。
附庸“风雅”,虽不尽低俗,亦是一乱。据不完全统计,全国以“诗经”为内容的特色小镇不少于6个,而以孔孟弟子、历史文化名人为由头的特色小镇更不胜枚举。
“五乱”之外,又斥巨资进行所谓的“文化包装”。影视歌颂者有之,会展宣扬者有之,祭祀崇敬者有之,钟鼎铭铸者有之……有的将“封建迷信内容”与小镇旅游产品“混搭”,有的将皇权神权器物当成优秀文化符号置设于广庭、布陈于大众,有的小镇不分良莠以古为噱头。
究其因,表面看是对中央关于特色小镇系列政策学习不够、掌握不准,实质是发展特色小镇能力不足、禀赋不多、措施不力、创新不够,“不念真经念歪经”。既不认真研究特色小镇特色产业之所在,又不认真发掘当地传统文化之精髓。只一味追求特色小镇发展速度、社会热度,迷恋“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老套路,重拾“抢名人、傍名人”旧做派,最终难免脱离实际、脱离群众,劳民伤财。
特色小镇在名称定位、标志设计、产品开发、景区建设等方面出现的庸俗、媚俗现象,混淆社会视听,误导价值判断,引起思想混乱。要正本清源、拨乱反正,就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特色小镇发展的一系列指导思想、方针政策,让真经落地、真招管用、真效惠民。同时,要坚决“拒庸俗文化于镇域之外”,让特色小镇真正成为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场所,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典范。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