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旧版 2018年09月07日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4下一篇  
返回本版列表    点击率:  字体: 放大  默认  缩小  
调查·观察
16 15/16 14 15 16 > >|
PDF版
本版面文章
· ■记者手记点亮仍有三分之二民众用不上电的大陆
· 长租公寓野蛮生长,甲醛超标理应彻查
· “用生命送餐”
· 父亲送我上大学
· 麻婆豆腐的无奈
· 创建考核应力避机械化
· 殡葬改革破陋俗别只做表面文章

  相关文章: 
麻婆豆腐的无奈

( 2018-09-0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调查·观察
 
  
桂涛(新华社驻伦敦记者)


 
  酒过三巡,黄运特的脸微微泛红,讲述他出道成为旅美华裔作家、加州大学英文系教授以前的一则故事:
 
  黄运特20年前在美国大学深造,与朋友一起开中餐馆。一名白人女性食客,他称作“白姐”,常点麻婆豆腐,每次叮嘱:“能不能再辣点?”中国厨师用当地辣酱、墨西哥辣椒,“白姐”都嫌不够辣。最后,厨师投入花椒,烧成正宗四川口味。那顿饭后,“白姐”再没有上门……
 
  黄运特出新书时,一名美国记者提及写作,问他是否会刻意“迎合”西方读者口味。他告知这一故事,庄子式“用故事作答”,一定让提问者印象深刻,却透出某种无奈。
 
  在西方,生鱼片可以以“原原本本的面目”出现在日餐馆,麻婆豆腐却需要以本地化方式“迎合”当地人。在不少英美人眼中,日餐健康、时尚,中餐一定程度上适合猎奇娱乐,未必能登大雅之堂。
 
  无奈,不只麻婆豆腐以至中餐,中国文学走出国门也面临类似状况。
 
  黄运特在中国读完大学后赴美,思维属于“中国式”,好在知道美国人怎么想,所做“麻婆豆腐”因而在美国畅销。黄运特写美国华人故事,有意揭示“看得见的结果背后看不见的路径”,叙述华人如何一步步成为美国人如今感知的样子。换句话说,他想解答美国的“麻婆豆腐”怎么演变而来、今后又如何演绎。
 
  黄运特的第一本英文书写美国传奇华人探长陈查理,第二本书写一对泰国华裔连体兄弟在美国发迹。前两本书畅销,第三本早早由美国出版社预定。只是,记者感觉,他所期待之事,是正宗“麻婆豆腐”能为美国人接受。
 
  席间,谈得最多的是如何向西方人讲中国故事。聊到荷兰人高罗佩为西方人写的《狄公案》大获成功。那是把中国的故事拆卸、溶解、重塑,放入西方人话语和逻辑的“模子”,再造一个故事。这远非翻译,而是重构。高罗佩用中国的豆腐和肉末,即麻婆豆腐的主料,做成西方人熟悉的香辣鸡腿汉堡或是苹果派。
 
  生鱼片在美国曾一度被视为“野蛮”的象征。它真正跃升为美食,是近几十年。这背后有国家的推动、有理念的契合,也有市场的作用,只是多数人看到结果,几乎没有人研究它背后看不见的路径。
 
  想象西方人能像中国人一样,在家烧一盘麻婆豆腐,还多放些花椒,难。
 
  就给西方人讲中国故事,黄运特推断:取得突破的力量可能来自年轻一代,因为他们真正领会东西方各自的逻辑,不需要在两种逻辑之间刻意转换。
 
  有朝一日,黄运特的学生们在论文中用儒家思想、庄子思想分析《尤利西斯》,如果能从身为西方人的教授手中拿到毕业证书,那会是中国故事不缺听众的时候。
 
 

麻婆豆腐的无奈

( 2018-09-07 ) 稿件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调查·观察
  相关文章: 

   
 
 请注意:



·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新华每日电讯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利。
·您在新华每日电讯留言板发表的言论,新华每日电讯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新华每日电讯新闻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留言板管理员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