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草地周刊 |
16 |
11/16 |
10
|
11
|
12
|
>
|
>| |
|
|
PDF版 |
|
|
|
|
|
君子何必远庖厨 |
|
|
( 2018-01-1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草地周刊 |
|
侯严峰 还是念初中的年纪,父亲在“五七干校”参加劳动,母亲上班也得早出晚归,大姐下了乡,二姐进了中药厂,家里只剩下还在读书的我们兄弟俩,一日三餐有时候就成了必须面对的问题。
那时不兴“下馆子”,小孩子没钱,“馆子”都是国营或集体的,面食要粮票,煮的大锅菜也都是清汤寡水,散发着一股潲水味道。
当时的胶东,即便是城市,家家户户烧水做饭用的也都是一口大铁锅,烧煤的炉膛和手拉的风箱。母亲下班后就赶忙围着锅台转,幼小的我坐在小板凳上拉风箱。时间长了,耳濡目染,竟也无师自通地学着炒个小菜、煮锅稀粥。慢慢地,对“技术含量”很高的大锅贴玉米面饼子,我也能做得有些模样。
后来到了部队,当了班长,每当周六晚上炊事班分发了面粉、肉菜,我便和战友们一起忙碌起来:择菜、剁馅、和面,只等周日一大早包好饺子,抢个“头锅”。虽说当年只有十几岁,但调馅、揉面、擀皮我样样都拿得起来。
再后来,考上山东大学读中文。上世纪80年代初的大学食堂,那些吃食就更不敢恭维了。班里的同学大多家在济南,平时“走读”,空落落的寝室只剩下我们三个外地学生。依仗着多年所学,我当仁不让地施展起自己的厨艺,用一个不知从哪里搞来的破旧小电炉、一个煮饭的铝锅,就做起了萝卜炖肉、清水面之类的家常饭菜。每当就餐时分,寝室里就洋溢起浓浓的香味,引得隔壁寝室同学探头探脑地张望。有一次新年除夕,我忙乎了几道菜,三个人刚想举杯相庆,孰料学校管理处的老师来查房,被逮个正着,电炉当场被没收。一位老师挺幽默:“这么简陋的灶具,还能搞得满室飘香。不简单嘞!”
毕业后到了新华社山东分社,整天东奔西忙,离厨房就越来越远了。
1997年,我独自来到哈尔滨,成了名副其实的“单身汉”,平时在分社食堂就餐,只有周末才能在宿舍做点儿食堂吃不到的家乡饭菜。食堂的小姑娘倒是心细,偶尔也会包顿饺子,但不是馅调得咸淡不对味,就是饺子皮擀得厚薄不均匀。这时候,我就会溜达到厨房,一面帮厨,一面传授着厨中“秘笈”,把个小姑娘听得云山雾罩。
三年后到了江南,虽说还能找得到菜市场,有时陪家人采买一些时令菜蔬,尝个新鲜,但基本上告别了厨房,不再有闲心顾及那些油盐酱醋。
一眨眼,几十年过去,我也离开了工作岗位。
时间充裕了,反而一时不知怎么打发。两年前,先是出了两本书,再就是回烟台陪伴老妈,在长沙相聚家人。自然,厨中“旧业”重又操起,而且与时俱进、触类旁通,与以往不可同日而语。
家里的娘俩都在上班,只有我一个闲人。那好吧,日常一应伙食我来打理。在江南生活了十几年,家人还是习惯北方饭食,什么饺子、馄饨、面条,以及油条、烙饼,凡是家人喜欢吃的,我都能端上餐桌。
厨中乐趣,在于常做常新。和在职时一样,凡事我都得揣摩再三,饭菜也就不难花样翻新。譬如包饺子,北方调制的馅料无非猪肉加韭菜、白菜,江南的菜蔬品种多,就得因地制宜。于是,“秘制”的饺子就有了猪肉莲藕馅、猪肉香菜馅、猪肉香菇馅……有时,在江河里钓上一条青鱼,片切鱼肉,再加上一把韭菜,一盖帘鲜美的鱼馅饺子就下锅了。
面食中,葱花鸡蛋烙饼最有家乡味道。很多时候馋了,又不会做,街上的饭馆也没得卖,只好作罢。现在好了,盛上半碗面粉,敲上两个鸡蛋,再切上一把葱花,用水搅拌成面糊;灶上的不粘锅开了小火,淋上几滴油,把面糊下锅摊平,看准火候掂锅翻饼,不消几分钟,一张葱香扑鼻的鸡蛋面饼就烙成了。
下厨的乐趣不仅在于满足口腹之欲,还有很多可以创新“出彩”的文章可做。一般家用洗洁精诟病不少,人们担心化学物质残留会影响身体健康。我就制作了一款“绿色健康无添加”的洗洁精。无非是几个橘子皮、两勺食用碱,再加凉开水,放入冰箱泡制。土法制作的洗洁精晶亮剔透,橘香清幽,可洗涤餐具,亦可擦洗地面。此法授人,众口称善。
其实,这些厨中小技大多并非独创,而是借助了现代传播工具,在网上搜索而来,不过有的稍加改良而已。重要的是,这些看似平常的家务琐事,却给家庭平添了一份温馨,也给自己带来充实和欣喜。
厨中不能做无米之炊,所以游逛超市、菜市场就必不可少。过去虽然也偶尔涉足这些场所,但仅仅是浮光掠影、走马观花,“功利”目的过于明确,也就错失了许多过程中的体验。如今不同了,哪家菜市场距离远近、菜品多寡、价格几何,都会心知肚明。尽管依旧不会讨价还价,但一定会货比三家。此谓“接地气”。
家人擅网购,足不出户,便购得果品、鲜肉、海货、菜蔬,女儿时不时地还用手机订个“外卖”。我却不屑:网购来得快捷,却没有菜市场挑挑拣拣的从容,更谈不上买卖双方的有趣交流,享受微信支付的刹那。毕竟,虚拟世界的交易,何如现实生活来得充实。此谓“接人气”。
退休后独居一隅,多会谢绝饭局酒会等世俗交往,同时社会活动也便大大减少。这当然利弊共存:一方面减少了应酬,一方面远离了社会。有了属于自己的家务事,就又拓开了一方天地——不再闭门向隅,每天都有忙不完的“活计”,每天都要算计着调剂三餐,改善饭食;网上查、手机搜,获得的各类信息和知识丰富且实用。
当然,近庖厨并不是陷入“油盐酱醋茶”“妻子儿女”那种传统老套的生活方式,也不是一味追求生活享乐。对此,孔老夫子早有告诫:“君子不器”。记得我在《新闻的律动》那本书的“后记”中写道:“未来的日子也许多了一份安逸,但想必不会庸常,更不会委顿了记者的精神。”离开新闻工作一线后,我每年都会发表十几篇散文,记述往事近情和身边发生的逸闻趣事,和读者一起分享自己的见闻和心得——
就像这篇文章。
|
|
君子何必远庖厨
|
|
|
|
( 2018-01-19 ) 稿件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草地周刊 |
|
|
|
君子何必远庖厨 |
|
|
( 2018-01-1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草地周刊 |
|
侯严峰 还是念初中的年纪,父亲在“五七干校”参加劳动,母亲上班也得早出晚归,大姐下了乡,二姐进了中药厂,家里只剩下还在读书的我们兄弟俩,一日三餐有时候就成了必须面对的问题。
那时不兴“下馆子”,小孩子没钱,“馆子”都是国营或集体的,面食要粮票,煮的大锅菜也都是清汤寡水,散发着一股潲水味道。
当时的胶东,即便是城市,家家户户烧水做饭用的也都是一口大铁锅,烧煤的炉膛和手拉的风箱。母亲下班后就赶忙围着锅台转,幼小的我坐在小板凳上拉风箱。时间长了,耳濡目染,竟也无师自通地学着炒个小菜、煮锅稀粥。慢慢地,对“技术含量”很高的大锅贴玉米面饼子,我也能做得有些模样。
后来到了部队,当了班长,每当周六晚上炊事班分发了面粉、肉菜,我便和战友们一起忙碌起来:择菜、剁馅、和面,只等周日一大早包好饺子,抢个“头锅”。虽说当年只有十几岁,但调馅、揉面、擀皮我样样都拿得起来。
再后来,考上山东大学读中文。上世纪80年代初的大学食堂,那些吃食就更不敢恭维了。班里的同学大多家在济南,平时“走读”,空落落的寝室只剩下我们三个外地学生。依仗着多年所学,我当仁不让地施展起自己的厨艺,用一个不知从哪里搞来的破旧小电炉、一个煮饭的铝锅,就做起了萝卜炖肉、清水面之类的家常饭菜。每当就餐时分,寝室里就洋溢起浓浓的香味,引得隔壁寝室同学探头探脑地张望。有一次新年除夕,我忙乎了几道菜,三个人刚想举杯相庆,孰料学校管理处的老师来查房,被逮个正着,电炉当场被没收。一位老师挺幽默:“这么简陋的灶具,还能搞得满室飘香。不简单嘞!”
毕业后到了新华社山东分社,整天东奔西忙,离厨房就越来越远了。
1997年,我独自来到哈尔滨,成了名副其实的“单身汉”,平时在分社食堂就餐,只有周末才能在宿舍做点儿食堂吃不到的家乡饭菜。食堂的小姑娘倒是心细,偶尔也会包顿饺子,但不是馅调得咸淡不对味,就是饺子皮擀得厚薄不均匀。这时候,我就会溜达到厨房,一面帮厨,一面传授着厨中“秘笈”,把个小姑娘听得云山雾罩。
三年后到了江南,虽说还能找得到菜市场,有时陪家人采买一些时令菜蔬,尝个新鲜,但基本上告别了厨房,不再有闲心顾及那些油盐酱醋。
一眨眼,几十年过去,我也离开了工作岗位。
时间充裕了,反而一时不知怎么打发。两年前,先是出了两本书,再就是回烟台陪伴老妈,在长沙相聚家人。自然,厨中“旧业”重又操起,而且与时俱进、触类旁通,与以往不可同日而语。
家里的娘俩都在上班,只有我一个闲人。那好吧,日常一应伙食我来打理。在江南生活了十几年,家人还是习惯北方饭食,什么饺子、馄饨、面条,以及油条、烙饼,凡是家人喜欢吃的,我都能端上餐桌。
厨中乐趣,在于常做常新。和在职时一样,凡事我都得揣摩再三,饭菜也就不难花样翻新。譬如包饺子,北方调制的馅料无非猪肉加韭菜、白菜,江南的菜蔬品种多,就得因地制宜。于是,“秘制”的饺子就有了猪肉莲藕馅、猪肉香菜馅、猪肉香菇馅……有时,在江河里钓上一条青鱼,片切鱼肉,再加上一把韭菜,一盖帘鲜美的鱼馅饺子就下锅了。
面食中,葱花鸡蛋烙饼最有家乡味道。很多时候馋了,又不会做,街上的饭馆也没得卖,只好作罢。现在好了,盛上半碗面粉,敲上两个鸡蛋,再切上一把葱花,用水搅拌成面糊;灶上的不粘锅开了小火,淋上几滴油,把面糊下锅摊平,看准火候掂锅翻饼,不消几分钟,一张葱香扑鼻的鸡蛋面饼就烙成了。
下厨的乐趣不仅在于满足口腹之欲,还有很多可以创新“出彩”的文章可做。一般家用洗洁精诟病不少,人们担心化学物质残留会影响身体健康。我就制作了一款“绿色健康无添加”的洗洁精。无非是几个橘子皮、两勺食用碱,再加凉开水,放入冰箱泡制。土法制作的洗洁精晶亮剔透,橘香清幽,可洗涤餐具,亦可擦洗地面。此法授人,众口称善。
其实,这些厨中小技大多并非独创,而是借助了现代传播工具,在网上搜索而来,不过有的稍加改良而已。重要的是,这些看似平常的家务琐事,却给家庭平添了一份温馨,也给自己带来充实和欣喜。
厨中不能做无米之炊,所以游逛超市、菜市场就必不可少。过去虽然也偶尔涉足这些场所,但仅仅是浮光掠影、走马观花,“功利”目的过于明确,也就错失了许多过程中的体验。如今不同了,哪家菜市场距离远近、菜品多寡、价格几何,都会心知肚明。尽管依旧不会讨价还价,但一定会货比三家。此谓“接地气”。
家人擅网购,足不出户,便购得果品、鲜肉、海货、菜蔬,女儿时不时地还用手机订个“外卖”。我却不屑:网购来得快捷,却没有菜市场挑挑拣拣的从容,更谈不上买卖双方的有趣交流,享受微信支付的刹那。毕竟,虚拟世界的交易,何如现实生活来得充实。此谓“接人气”。
退休后独居一隅,多会谢绝饭局酒会等世俗交往,同时社会活动也便大大减少。这当然利弊共存:一方面减少了应酬,一方面远离了社会。有了属于自己的家务事,就又拓开了一方天地——不再闭门向隅,每天都有忙不完的“活计”,每天都要算计着调剂三餐,改善饭食;网上查、手机搜,获得的各类信息和知识丰富且实用。
当然,近庖厨并不是陷入“油盐酱醋茶”“妻子儿女”那种传统老套的生活方式,也不是一味追求生活享乐。对此,孔老夫子早有告诫:“君子不器”。记得我在《新闻的律动》那本书的“后记”中写道:“未来的日子也许多了一份安逸,但想必不会庸常,更不会委顿了记者的精神。”离开新闻工作一线后,我每年都会发表十几篇散文,记述往事近情和身边发生的逸闻趣事,和读者一起分享自己的见闻和心得——
就像这篇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