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旧版 2019年08月30日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4下一篇  
返回本版列表    点击率:  字体: 放大  默认  缩小  
调查观察
16 15/16 14 15 16 > >|
PDF版
本版面文章
· “收缩城市”虚与实
· 慎给城市贴负面标签
· 别对“收缩”避而不谈
· “城市必须增长”观念要变
· 学者:城市尚未大规模“收缩”
· 曼彻斯特“重生”的启示
· ■留声机■

  相关文章: 

慎给城市贴负面标签

( 2019-08-30 ) 稿件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调查观察
  相关文章: 
  本报记者杨绍功

  有不少研究者都强调,“收缩城市”是一个中性词。但是,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不少地方领导干部依然谈“收缩”色变,唯恐自己所在的城市被贴上这个标签。
  近些年,不少媒体和学者都热衷于制造概念,动辄用一些新词去概括某一类城市。其中有些概念具有社会共识,另外一些概念则经不起推敲。鉴于“收缩城市”这个标签听上去有一些消极,真要给具体的城市冠以“收缩城市”之名,确实要慎之又慎。
  城市发展有其内在规律,有成长期就有收缩期。在城镇化的不同阶段,甚至在同一阶段,成长的城市和收缩的城市都可能存在。每个城市的环境和资源都有承载量限制,过度膨胀的城市积极“瘦身”,达到规模和能力的平衡,是现阶段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梳理“收缩城市”,以存量规划替代增量规划,开展收缩城市管理十分必要。但是,是否要对“收缩城市”张榜公示,确实值得认真商榷。
  标签对城市的影响是巨大的。此前,记者在中部某“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试点”城市采访时发现,当地干部普遍认为“资源枯竭型城市”的标签对城市形象、招商引资、民心士气等带来了显著的负面影响。有时遇到央媒记者去当地采访,一些干部还要叮嘱“稿子里千万别提那个词”。
  问题在于,贴标签容易,摘标签难。东部某市多年前被贴上“鬼城”的标签,领导干部和企业家与客人见面,聊不了两句就得来人辩解“我们不是鬼城”。即使多年之后,“鬼城”早已名不副实,但基于负面标签的刻板印象一旦形成,短时间内很难扭转。
  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这句话或许也适用于城市发展。从客观效果来看,正向激励是重要法宝。诸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十大魅力城市”等积极的标签和评选活动,能够极大地促进相关城市的发展;反之,“资源枯竭型城市”“十大传销之乡”等标签,不仅客观性存疑,而且负面影响极大,也警醒我们对定义一座城市要保持审慎。
  在国家发改委首提“收缩型城市”概念后,网上已出现一些非官方版本的所谓“收缩型城市名单”。记者研究发现,名单中的不少城市都离“收缩”很远,有的城市甚至经济增长还高于地区平均水平,只因为户籍人口长期低于常住人口,就被归为“收缩”之列,显然不合理。
  有关部门对这一苗头应当高度重视,在必要的时候澄清谬误,防止以讹传讹。正如部分专家所言,城市收缩问题十分复杂,不能轻视,更不能夸大,必须要深入研究、仔细鉴别。
  当然,不贴标签、不挂牌,不等于心中没数。当前形势下,部分城市忽视自身能力,仍在持续盲目扩张,这只能未来加剧收缩的风险。
  这类城市的管理者应当有自知之明,不能为一时的政绩透支城市的发展活力。更高层面上,需要对不同区域的城市发展进行评估,建章立制对存在风险的城市进行分类管理,有针对性地出台相关政策进行扶持和引导。

   
 
 请注意:



·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新华每日电讯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利。
·您在新华每日电讯留言板发表的言论,新华每日电讯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新华每日电讯新闻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留言板管理员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