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苞谷寄托着情感,他们要种就种吧 |
|
|
( 2018-08-0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调查观察 |
本报记者田朝晖
|
去年以来,很多贫困地区不再种苞谷,改种经济作物,一度引发舆论关注。现在舆论热度已退去,我想换个角度来说说这件事。
种与不种苞谷的背后,不是贫困户与帮扶干部的矛盾,也不是工作方式方法的问题。从本质上来讲,它是感性和理性的矛盾,是两代农民之间的代沟,不可调和,没道理可讲。感性的矛盾,用理性的方式是解决不了的。
和帮扶干部交流,他们觉得农民不想改变现状,最主要原因是害怕风险。经济作物的前景很好,但他们不敢去尝试,怕万一失败,还不如种苞谷,至少到年底,还能用苞谷养两头猪过年。
这些分析有其道理,我一度深以为然,直到有次听到一个故事。
有个贫困户坚持种苞谷,不管帮扶干部怎么劝说、怎么帮他算账,他就是不听。白天不让种,他晚上偷偷种。后来帮扶干部想了一个主意,动员在外打工的孩子来劝说在家的老人。
这个办法并不特别,一线帮扶干部经常会用这方式来做农户工作,但这次,情况有所不同:在外地打工的孩子之所以跑出去打工,就是因为跟老人在理念上说不到一起。在种苞谷问题上,孩子和老人早就有过交锋,这次自然也说不动老人。
后来我下乡调研,有时会跟贫困户交流一下,发现这种现象并不少见。老人们对种苞谷的坚持,超越了对错,与收益无关。种苞谷是他们的生活方式,延续了几百年,这里边有他们的精神寄托。
老人们不会不知道种苞谷不划算,但他们不想种其他作物。苞谷里边有他们的人生、回忆,种苞谷是他们所熟悉的生活。如果苞谷突然消失,他们会无所适从,会觉得和熟悉的生活失去了联系,他们会茫然,会感觉被时代抛弃。
事实上,贫困户的恐惧、茫然,正是推进脱贫攻坚的阻力之一。很多村子做产业,都是村干部带头干,贫困户总是观望,不想参与。贫困户只做他们认为正确的、没有风险的事儿,只有等到产业做起来,他们的恐惧和茫然才会消失,他们才会参与进来。
归根到底,帮助贫困户脱贫,是用理性方式来实现感性目的。当理性方式不能解决感性问题时,帮扶干部不妨退一步。执着于种玉米的贫困户毕竟是少数,而帮扶方式也不止一种,让贫困户的内心多一点安全感,未必不是好事。
|
|
苞谷寄托着情感他们要种就种吧
|
|
|
|
( 2018-08-03 ) 稿件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调查观察 |
|
|
|
苞谷寄托着情感,他们要种就种吧 |
|
|
( 2018-08-0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调查观察 |
本报记者田朝晖
|
去年以来,很多贫困地区不再种苞谷,改种经济作物,一度引发舆论关注。现在舆论热度已退去,我想换个角度来说说这件事。
种与不种苞谷的背后,不是贫困户与帮扶干部的矛盾,也不是工作方式方法的问题。从本质上来讲,它是感性和理性的矛盾,是两代农民之间的代沟,不可调和,没道理可讲。感性的矛盾,用理性的方式是解决不了的。
和帮扶干部交流,他们觉得农民不想改变现状,最主要原因是害怕风险。经济作物的前景很好,但他们不敢去尝试,怕万一失败,还不如种苞谷,至少到年底,还能用苞谷养两头猪过年。
这些分析有其道理,我一度深以为然,直到有次听到一个故事。
有个贫困户坚持种苞谷,不管帮扶干部怎么劝说、怎么帮他算账,他就是不听。白天不让种,他晚上偷偷种。后来帮扶干部想了一个主意,动员在外打工的孩子来劝说在家的老人。
这个办法并不特别,一线帮扶干部经常会用这方式来做农户工作,但这次,情况有所不同:在外地打工的孩子之所以跑出去打工,就是因为跟老人在理念上说不到一起。在种苞谷问题上,孩子和老人早就有过交锋,这次自然也说不动老人。
后来我下乡调研,有时会跟贫困户交流一下,发现这种现象并不少见。老人们对种苞谷的坚持,超越了对错,与收益无关。种苞谷是他们的生活方式,延续了几百年,这里边有他们的精神寄托。
老人们不会不知道种苞谷不划算,但他们不想种其他作物。苞谷里边有他们的人生、回忆,种苞谷是他们所熟悉的生活。如果苞谷突然消失,他们会无所适从,会觉得和熟悉的生活失去了联系,他们会茫然,会感觉被时代抛弃。
事实上,贫困户的恐惧、茫然,正是推进脱贫攻坚的阻力之一。很多村子做产业,都是村干部带头干,贫困户总是观望,不想参与。贫困户只做他们认为正确的、没有风险的事儿,只有等到产业做起来,他们的恐惧和茫然才会消失,他们才会参与进来。
归根到底,帮助贫困户脱贫,是用理性方式来实现感性目的。当理性方式不能解决感性问题时,帮扶干部不妨退一步。执着于种玉米的贫困户毕竟是少数,而帮扶方式也不止一种,让贫困户的内心多一点安全感,未必不是好事。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