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调查·观察 |
16 |
14/16 |
13
|
14
|
15
|
>
|
>| |
|
|
PDF版 |
 |
|
|
|
|
治理有效:要跳出“硬管理”老思维 |
|
|
( 2018-06-15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调查·观察 |
本报记者刘菁、秦宏、高皓亮
|
实现乡村有效治理,要摒弃“管农民”的老套路,主动引导强化农民自我管理和参与村庄事务治理的意识;需要基层政府和乡村自治组织多倾听农民诉求和意见建议,使多元主体的利益关切、政策预期在民主过程中得到有效整合
乡村振兴战略提出要实现“治理有效”目标。近年来,江西部分地区把创新基层治理方式、调动村民积极参与乡村事务协商共治,作为实现乡村有效治理的途径。基层干部说,实现乡村有效治理要摒弃“管农民”的老套路,防止有新村无新治。
“管”的思维,更多着眼于以行政力量要求和管住村庄村民,是一种“硬管理”思维。在这种思维下,“村两委”班子或“治村强人”往往对村庄事务管理具有绝对话语权,容易出现决策民主程序缺失甚至“一言堂”、村务不够公开等情况,使得农民在村庄共治中参与感低,久而久之对村庄事务管理和村庄建设漠不关心。以往,部分地方进行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时,甚至有基层干部感慨“拆个厕所都难”。
在最早进行“新农村”建设的江西赣州市,部分基层干部认为,将乡村治理的目标由十年前所提的“管理民主”调整为“治理有效”,更强调的是创新乡村治理模式,强调自治、共治而非单向管理,通过创新治理方式方法和民主法治建设,强化和提升农民参与治理的意识和水平,实现乡村有效治理。
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治理方式实现有效的乡村治理,需要基层干部和乡村自治组织摒弃以往“管农民”的思维;主动引导强化农民自我管理和参与村庄事务治理的意识,真正让农民成为乡村事务管理的主人和振兴乡村的主体,构建乡村治理的党群干群责任共同体。
殡葬改革和乡村宅基地管理制度改革,是农村改革中的“敏感领域”。但在江西横峰县,政府发动农民而非代替农民出谋划策建设美丽家乡,树葬、拆围墙等改善环境、移风易俗的好主意都出自村民,它使得原本难以快速推进的工作得以顺利完成。村民的“土点子”成为“金点子”。
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治理方式,提升基层民主自治水平实现乡村有效治理,还需要基层政府和乡村自治组织多倾听农民诉求和意见建议,使多元主体的利益关切、政策预期在民主过程中得到有效整合。真正通过村民民主协商,集思广益出办法、出共识,可以让决策更科学、更接地气,更容易被村民接受。
以制定超占多占宅基地缴纳有偿使用费的标准为例,全国农村宅基地使用管理制度改革的试点县江西余江县,不搞“一刀切”,将决定权交给每个村庄(组)的“宅改”村民理事会和村民,并由村民理事会监督执行相关规定的落实,宅基地有偿使用新政策顺利推行。
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治理方式实现乡村治理有效,还需要敢于突破以往的治理框架模式,对乡村治理的村民自治组织和运行模式进行创新探索。江西瑞金市为解决部分乡村婚丧大操大办不良风气,在“村两委”之外,将村级“红白理事会”当作长效自治组织,搭建工作平台,提供固定工作场所,引导理事会制定规约监督执行,有效推动节约节俭操办红白喜事的文明乡风形成。

|
|
治理有效:要跳出“硬管理”老思维
|
|
|
|
( 2018-06-15 ) 稿件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调查·观察 |
|
|
|
治理有效:要跳出“硬管理”老思维 |
|
|
( 2018-06-15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调查·观察 |
本报记者刘菁、秦宏、高皓亮
|
实现乡村有效治理,要摒弃“管农民”的老套路,主动引导强化农民自我管理和参与村庄事务治理的意识;需要基层政府和乡村自治组织多倾听农民诉求和意见建议,使多元主体的利益关切、政策预期在民主过程中得到有效整合
乡村振兴战略提出要实现“治理有效”目标。近年来,江西部分地区把创新基层治理方式、调动村民积极参与乡村事务协商共治,作为实现乡村有效治理的途径。基层干部说,实现乡村有效治理要摒弃“管农民”的老套路,防止有新村无新治。
“管”的思维,更多着眼于以行政力量要求和管住村庄村民,是一种“硬管理”思维。在这种思维下,“村两委”班子或“治村强人”往往对村庄事务管理具有绝对话语权,容易出现决策民主程序缺失甚至“一言堂”、村务不够公开等情况,使得农民在村庄共治中参与感低,久而久之对村庄事务管理和村庄建设漠不关心。以往,部分地方进行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时,甚至有基层干部感慨“拆个厕所都难”。
在最早进行“新农村”建设的江西赣州市,部分基层干部认为,将乡村治理的目标由十年前所提的“管理民主”调整为“治理有效”,更强调的是创新乡村治理模式,强调自治、共治而非单向管理,通过创新治理方式方法和民主法治建设,强化和提升农民参与治理的意识和水平,实现乡村有效治理。
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治理方式实现有效的乡村治理,需要基层干部和乡村自治组织摒弃以往“管农民”的思维;主动引导强化农民自我管理和参与村庄事务治理的意识,真正让农民成为乡村事务管理的主人和振兴乡村的主体,构建乡村治理的党群干群责任共同体。
殡葬改革和乡村宅基地管理制度改革,是农村改革中的“敏感领域”。但在江西横峰县,政府发动农民而非代替农民出谋划策建设美丽家乡,树葬、拆围墙等改善环境、移风易俗的好主意都出自村民,它使得原本难以快速推进的工作得以顺利完成。村民的“土点子”成为“金点子”。
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治理方式,提升基层民主自治水平实现乡村有效治理,还需要基层政府和乡村自治组织多倾听农民诉求和意见建议,使多元主体的利益关切、政策预期在民主过程中得到有效整合。真正通过村民民主协商,集思广益出办法、出共识,可以让决策更科学、更接地气,更容易被村民接受。
以制定超占多占宅基地缴纳有偿使用费的标准为例,全国农村宅基地使用管理制度改革的试点县江西余江县,不搞“一刀切”,将决定权交给每个村庄(组)的“宅改”村民理事会和村民,并由村民理事会监督执行相关规定的落实,宅基地有偿使用新政策顺利推行。
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治理方式实现乡村治理有效,还需要敢于突破以往的治理框架模式,对乡村治理的村民自治组织和运行模式进行创新探索。江西瑞金市为解决部分乡村婚丧大操大办不良风气,在“村两委”之外,将村级“红白理事会”当作长效自治组织,搭建工作平台,提供固定工作场所,引导理事会制定规约监督执行,有效推动节约节俭操办红白喜事的文明乡风形成。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