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草地周刊 |
16 |
12/16 |
11
|
12
|
13
|
>
|
>| |
|
|
PDF版 |
|
|
|
|
|
唤醒丝路传奇:敦煌浦江喜相逢 |
|
|
( 2018-05-0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草地周刊 |
|
本报记者许晓青、孙丽萍、程思琪
这个春天,丝绸之路和古老敦煌,在太平洋西岸的上海,再次被唤醒……
经过2000多公里长途跋涉,百余件丝绸之路与敦煌的珍贵文物近日从家乡甘肃省运抵世界第二、中国第一高楼上海中心大厦。
“丝路敦煌·幸福生存”文化艺术展是甘肃历史上文物出省集中展出的罕见之举。作为上海中心展览馆的开馆展出,展览由上海中心携手甘肃省文物局、敦煌研究院、甘肃省博物馆和漾泱艺术联合主办。
甘肃省内7家博物馆和研究机构历史性地集结在一起,敦煌研究院、甘肃省博物馆、甘肃省考古所、甘肃省简牍馆、兰州市博物馆、灵台县博物馆及清水县博物馆携手呈献百余件(套)文物,西汉木独角兽,东汉“马踏飞燕”,北朝鎏金银盘,等等,以及来自敦煌藏经洞的10卷经书等荟萃一堂。甘肃省文物局局长马玉萍认为,对丝路和敦煌而言,这是2018年的一件特大盛事。
步入上海中心展览馆正厅,3座极具标志意义和震撼力的敦煌复制洞窟。分别为莫高窟第285窟(西魏)、莫高窟第220窟(初唐)和榆林窟第29窟(西夏),与以往临摹复制的洞窟不同,此次的复制版,系敦煌研究院采用高清数字技术复制。
就此,丝路敦煌的传奇故事,如复制壁画般恢弘、庄严,在黄浦江畔徐徐展开。
褪色
霓裳羽衣、足下生风,乐舞敦煌,蔚为大观……
位于莫高窟南区中部的第220窟,是莫高窟最重要的初唐洞窟之一,也是此次在上海中心展览馆复制展示的3座洞窟之一。记者4月初到访220窟实地时,可以清晰看到除了龛顶壁画已有残缺,现存的初唐壁画部分,因多年以来在宋代壁画的覆盖下“偷生”,至今仍保持着明亮的色调,其中极易氧化的朱色线描依然清晰可见。看着窟内细腻而华美的菩萨群像和优美生动的壁画,时间仿佛在这里停止,似乎能看到那些初唐画师们一笔一划描绘着这一幅幅流传千古的惊世画作。
敦煌的艺术之美令人动容,但随着洞窟开放、游人增多,敦煌的文物保护问题也越来越严峻。
在敦煌石窟文物保护研究陈列中心内,记者见到了几幅洞窟壁画的对比图,其中一幅展示了现今莫高窟第061窟内的供养人壁画照片,与多年前的黑白照片形成比照。从近年来拍摄的彩色照片中,可以看到供养人壁画下半部分的衣裙和纹饰已经渐渐消失,令人痛心疾首……
位于古丝绸之路上的敦煌莫高窟,是中国现存的大规模佛教石窟,是保存完整、内容丰富、艺术精美的佛教艺术遗产,198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不过,敦煌莫高窟自发现以来一直受到自然环境破坏和洞窟本体老化的“双重威胁”。包括山体裂隙、风沙侵蚀、旅游破坏等众多因素都使得这座旷世艺术宝库日益老化。
用中国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著名学者樊锦诗的话说:“对这种老化的趋势,我们只能加以延缓,而不能逆转。”
就在4月中旬,敦煌研究院在官网发布信息,为有效提升文物保护和展示利用水平,瓜州榆林窟将暂时关闭,集中封闭实施相关工程项目。
问题是“褪色”之痛能否放缓脚步、停住脚步?
护色
2010年是一个转折点。
这一年的11月8日,樊锦诗在于上海举办的国际博物馆协会第22届大会上透露,闻名遐迩的世界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自这一年开始打造一个名为“数字敦煌”的数字展览中心,计划于数年后对公众开放。
通过对莫高窟壁画的高科技“复原”和数字化展示,敦煌艺术宝库将永远留驻奇珍异彩,永不消失。而游客们也能更全面地领略敦煌艺术之大美。
樊锦诗介绍说,从上世纪末以来,敦煌研究院已经开始对莫高窟壁画进行“数字化存储”,建立起了数字档案系统,对壁画色彩进行计算机复原。
她说,由于越来越多的游客慕名涌入敦煌,给本就脆弱的莫高窟壁画环境造成了更大的保护压力。于是学者们想到,仿效平时工作人员通过数字设备“足不入洞窟”观察壁画的方法,可以设立一个数字化的敦煌壁画展示中心,解决旅游开放和文化遗产保护的两难问题。
今天,当游客到访敦煌,可以欣赏到主题电影《梦幻敦煌》,欣赏到莫高窟壁画的“360度数字展示”,能几乎“毫发毕现”地捕捉到莫高窟壁画的精美细节。此外,游客还能有选择地参观部分洞窟。
而通过为莫高窟文化遗产设立这样一个完整的“数字档案”,也可以让这座人类艺术宝库青春永驻,永不消失。
樊锦诗说,“数字敦煌”项目为文物的保护还有石窟研究利用开辟了新的途径,这也意味着中国的文物保护研究逐步和国际文物保护研究接轨,迈上了一个新的高度。
显色
不仅仅是“数字敦煌”,近一年来,敦煌又通过新时代的“网红”文创概念被一次次唤醒。
敦煌色系口红,这件听上去十分玄妙的化妆品,亮相多场国际会展,带着洞窟中佛教造像艺术的鲜活气息走向世界。
红莲灰、胭脂、妃红……“观众带走的不只是一支口红,也蕴含着敦煌文化。”敦煌研究院文化创意研究中心副主任陈海涛希望能通过与大众生活亲密接触的文创产品再次“激活”敦煌,同时也更好地守护敦煌。
敦煌文化创意体验“红”了,很多企业慕名而来,要跟敦煌研究院商讨合作事宜,可敦煌研究院反倒有点“小心翼翼”。
2017年,敦煌研究院开发了42类敦煌文化创意衍生品,累计注册108个商标。但细算下来,产品化的速度并不很快。这其中,既由于人手紧缺无暇开设更多体验课程,也源自对授权的严格把控。
口红“红”了之后,2018年的敦煌莫高窟和敦煌研究院,借助互联网变得更加“萌萌哒”,网友兴奋地发现,这是继故宫文创之后,又一项浩大的中华文化“唤醒工程”。
就在最近,敦煌研究院与跨国的电子书平台——亚马逊Kindle携手,推出“阅·舞敦煌”系列。其中包括六款电子书外壳保护套,以及帆布袋等。“舞乐飞天”“鹿王本生”“流羽青鸾”“花繁水碧”“山间问道”“莲动福生”都是人们耳熟能详的“敦煌成语”。这些敦煌壁画中的经典纹样,分别来自莫高窟第249、第257、第285、第311、第217、第431窟,仿佛截取了敦煌壁画中一个个精美瞬间,令读者开卷有益、爱不释手。
其中,“流羽青鸾”图景的源头——莫高窟第285窟的复制窟,此次正在上海中心展出。参观者可以看到,洞窟的顶部绘制有象征性的天地宇宙、诸神万物,佛教和中国神话人物纷然杂呈,气象万千。
“我们现在的文化创意活动和产品,更多的是让公众体验,培养对敦煌文化的喜爱。”敦煌研究院院长王旭东表示,敦煌莫高窟已有1600多年历史,产品创意不能简单地复制文物,而是要把文物蕴藏的多元价值和今天的价值观结合起来,使之与现代文化相融相通,与大众的生活息息相关,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并将其创造性地转化为现代生活美学。
敦煌洞窟艺术,及其所在的古丝绸之路,穿越千年,生生不息。而今,从甘肃省内到“上海之巅”,敦煌文化活色生香,走向世界。
|
|
唤醒丝路传奇:敦煌浦江喜相逢
|
|
|
|
( 2018-05-04 ) 稿件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草地周刊 |
|
|
|
唤醒丝路传奇:敦煌浦江喜相逢 |
|
|
( 2018-05-0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草地周刊 |
|
本报记者许晓青、孙丽萍、程思琪
这个春天,丝绸之路和古老敦煌,在太平洋西岸的上海,再次被唤醒……
经过2000多公里长途跋涉,百余件丝绸之路与敦煌的珍贵文物近日从家乡甘肃省运抵世界第二、中国第一高楼上海中心大厦。
“丝路敦煌·幸福生存”文化艺术展是甘肃历史上文物出省集中展出的罕见之举。作为上海中心展览馆的开馆展出,展览由上海中心携手甘肃省文物局、敦煌研究院、甘肃省博物馆和漾泱艺术联合主办。
甘肃省内7家博物馆和研究机构历史性地集结在一起,敦煌研究院、甘肃省博物馆、甘肃省考古所、甘肃省简牍馆、兰州市博物馆、灵台县博物馆及清水县博物馆携手呈献百余件(套)文物,西汉木独角兽,东汉“马踏飞燕”,北朝鎏金银盘,等等,以及来自敦煌藏经洞的10卷经书等荟萃一堂。甘肃省文物局局长马玉萍认为,对丝路和敦煌而言,这是2018年的一件特大盛事。
步入上海中心展览馆正厅,3座极具标志意义和震撼力的敦煌复制洞窟。分别为莫高窟第285窟(西魏)、莫高窟第220窟(初唐)和榆林窟第29窟(西夏),与以往临摹复制的洞窟不同,此次的复制版,系敦煌研究院采用高清数字技术复制。
就此,丝路敦煌的传奇故事,如复制壁画般恢弘、庄严,在黄浦江畔徐徐展开。
褪色
霓裳羽衣、足下生风,乐舞敦煌,蔚为大观……
位于莫高窟南区中部的第220窟,是莫高窟最重要的初唐洞窟之一,也是此次在上海中心展览馆复制展示的3座洞窟之一。记者4月初到访220窟实地时,可以清晰看到除了龛顶壁画已有残缺,现存的初唐壁画部分,因多年以来在宋代壁画的覆盖下“偷生”,至今仍保持着明亮的色调,其中极易氧化的朱色线描依然清晰可见。看着窟内细腻而华美的菩萨群像和优美生动的壁画,时间仿佛在这里停止,似乎能看到那些初唐画师们一笔一划描绘着这一幅幅流传千古的惊世画作。
敦煌的艺术之美令人动容,但随着洞窟开放、游人增多,敦煌的文物保护问题也越来越严峻。
在敦煌石窟文物保护研究陈列中心内,记者见到了几幅洞窟壁画的对比图,其中一幅展示了现今莫高窟第061窟内的供养人壁画照片,与多年前的黑白照片形成比照。从近年来拍摄的彩色照片中,可以看到供养人壁画下半部分的衣裙和纹饰已经渐渐消失,令人痛心疾首……
位于古丝绸之路上的敦煌莫高窟,是中国现存的大规模佛教石窟,是保存完整、内容丰富、艺术精美的佛教艺术遗产,198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不过,敦煌莫高窟自发现以来一直受到自然环境破坏和洞窟本体老化的“双重威胁”。包括山体裂隙、风沙侵蚀、旅游破坏等众多因素都使得这座旷世艺术宝库日益老化。
用中国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著名学者樊锦诗的话说:“对这种老化的趋势,我们只能加以延缓,而不能逆转。”
就在4月中旬,敦煌研究院在官网发布信息,为有效提升文物保护和展示利用水平,瓜州榆林窟将暂时关闭,集中封闭实施相关工程项目。
问题是“褪色”之痛能否放缓脚步、停住脚步?
护色
2010年是一个转折点。
这一年的11月8日,樊锦诗在于上海举办的国际博物馆协会第22届大会上透露,闻名遐迩的世界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自这一年开始打造一个名为“数字敦煌”的数字展览中心,计划于数年后对公众开放。
通过对莫高窟壁画的高科技“复原”和数字化展示,敦煌艺术宝库将永远留驻奇珍异彩,永不消失。而游客们也能更全面地领略敦煌艺术之大美。
樊锦诗介绍说,从上世纪末以来,敦煌研究院已经开始对莫高窟壁画进行“数字化存储”,建立起了数字档案系统,对壁画色彩进行计算机复原。
她说,由于越来越多的游客慕名涌入敦煌,给本就脆弱的莫高窟壁画环境造成了更大的保护压力。于是学者们想到,仿效平时工作人员通过数字设备“足不入洞窟”观察壁画的方法,可以设立一个数字化的敦煌壁画展示中心,解决旅游开放和文化遗产保护的两难问题。
今天,当游客到访敦煌,可以欣赏到主题电影《梦幻敦煌》,欣赏到莫高窟壁画的“360度数字展示”,能几乎“毫发毕现”地捕捉到莫高窟壁画的精美细节。此外,游客还能有选择地参观部分洞窟。
而通过为莫高窟文化遗产设立这样一个完整的“数字档案”,也可以让这座人类艺术宝库青春永驻,永不消失。
樊锦诗说,“数字敦煌”项目为文物的保护还有石窟研究利用开辟了新的途径,这也意味着中国的文物保护研究逐步和国际文物保护研究接轨,迈上了一个新的高度。
显色
不仅仅是“数字敦煌”,近一年来,敦煌又通过新时代的“网红”文创概念被一次次唤醒。
敦煌色系口红,这件听上去十分玄妙的化妆品,亮相多场国际会展,带着洞窟中佛教造像艺术的鲜活气息走向世界。
红莲灰、胭脂、妃红……“观众带走的不只是一支口红,也蕴含着敦煌文化。”敦煌研究院文化创意研究中心副主任陈海涛希望能通过与大众生活亲密接触的文创产品再次“激活”敦煌,同时也更好地守护敦煌。
敦煌文化创意体验“红”了,很多企业慕名而来,要跟敦煌研究院商讨合作事宜,可敦煌研究院反倒有点“小心翼翼”。
2017年,敦煌研究院开发了42类敦煌文化创意衍生品,累计注册108个商标。但细算下来,产品化的速度并不很快。这其中,既由于人手紧缺无暇开设更多体验课程,也源自对授权的严格把控。
口红“红”了之后,2018年的敦煌莫高窟和敦煌研究院,借助互联网变得更加“萌萌哒”,网友兴奋地发现,这是继故宫文创之后,又一项浩大的中华文化“唤醒工程”。
就在最近,敦煌研究院与跨国的电子书平台——亚马逊Kindle携手,推出“阅·舞敦煌”系列。其中包括六款电子书外壳保护套,以及帆布袋等。“舞乐飞天”“鹿王本生”“流羽青鸾”“花繁水碧”“山间问道”“莲动福生”都是人们耳熟能详的“敦煌成语”。这些敦煌壁画中的经典纹样,分别来自莫高窟第249、第257、第285、第311、第217、第431窟,仿佛截取了敦煌壁画中一个个精美瞬间,令读者开卷有益、爱不释手。
其中,“流羽青鸾”图景的源头——莫高窟第285窟的复制窟,此次正在上海中心展出。参观者可以看到,洞窟的顶部绘制有象征性的天地宇宙、诸神万物,佛教和中国神话人物纷然杂呈,气象万千。
“我们现在的文化创意活动和产品,更多的是让公众体验,培养对敦煌文化的喜爱。”敦煌研究院院长王旭东表示,敦煌莫高窟已有1600多年历史,产品创意不能简单地复制文物,而是要把文物蕴藏的多元价值和今天的价值观结合起来,使之与现代文化相融相通,与大众的生活息息相关,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并将其创造性地转化为现代生活美学。
敦煌洞窟艺术,及其所在的古丝绸之路,穿越千年,生生不息。而今,从甘肃省内到“上海之巅”,敦煌文化活色生香,走向世界。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