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新闻 |
8 |
6/8 |
5
|
6
|
7
|
>
|
>| |
|
|
PDF版 |
|
|
|
|
|
“劳模师徒”是如何炼成的? |
师徒之间传承的不仅是技艺,还有对工匠精神的坚守和追求 |
|
( 2018-05-0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中国新闻 |
|
新华社北京5月1日电(记者陈宇箫、周蕊、张旭东)五一,是劳动者的节日。有这样一群劳动者,师父是劳动模范,徒弟也是劳动模范。他们在对技艺不懈追求的同时,也传递和升华着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匠心品格。 青蓝相接,共铸辉煌。古老的师徒制,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风采。
坚守:焊花里练就“心枪合一” 在中国中车长江公司株洲分公司,欧清莲和易冉有着神一般的巧合:欧清莲1982年进厂,易冉1982年出生;她们既是同事,又是师徒;前者2005年获得全国模范荣誉,后者时隔10年也获得这一荣誉。
“一个干干瘦瘦的小姑娘,大家都觉得她干不长久。”回忆起刚参加工作时的易冉,师父欧清莲说。
然而,这个当初不被看好的徒弟却很争气,从一名普通的电焊工成长为电焊高级技师、中国中车“高铁工匠”“首席技能专家”。
在技术院校学习焊接的易冉,18岁一毕业就进入了现在的中国中车长江公司株洲分公司工作,被分在欧清莲所在的底架转台班组。这个班组全部要蹲着干活,一蹲就是1个多小时;大热天还要穿两层防护服、戴口罩,“焊缝就在脚附近,铁板都是滚烫的。”对于患有腰疾的欧清莲来说,从蹲着工作到站着休息要扶着墙才行。
初到单位1个月,临时“赶鸭子上架”的易冉就在市级技能比赛上拿到亚军,但艰苦的工作环境还是让她多次打起退堂鼓。每当这个时候,欧清莲就鼓励她:“有些快退休的还没你焊得好。”在易冉遇到焊接难题时,欧清莲会手把手指导她如何摆动手,防止焊处鼓包。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师父的指导、鼓励加上勤学苦练,易冉很快成为当时集团内最年轻的高级技师。2007年,她攻克了当时世界上最大轴重的澳大利亚FMG敞车试制难题,为中国铁路货车产品在海外树立了品质标杆,赢得了口碑。
从师父那里,易冉学到的不仅仅是手艺、技术,还有对“心枪合一”工匠精神的追求和坚守。
“欧姐是倾其所有,全方位地带我。”易冉总说自己是单位师徒制传统的受益者,如今,她也像师父一样,向一批批年轻焊工徒弟们传授着看家技艺。
钻研:在薄如纸张的钢板上“绣花” 在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总装二部围护系统车间,电焊班长张冬伟神情专注地在薄如纸的钢板上“绣花”。
因为这手“绣花”的手艺和贡献,这名“80后”工人荣获全国技术能手、大国工匠,成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的获得者、2017年上海市“劳模年度人物”。
2001年,从技校毕业进入沪东中华造船工作的张冬伟,被分配到了“青年班组”,“带头人”是后来获得了全国技术能手、中央企业劳动模范、“十大工人发明家”“上海工匠”的秦毅。
液化天然气(LNG)船是高技术、高难度、高附加值的“三高”船舶,其建造技术以前只有国外极少数船厂掌握,一个重要原因在于船上的殷瓦手工焊接难度令人心颤:殷瓦钢是一种耐超低温的钢材,大部分只有0.7毫米厚,薄如纸张,又极易生锈,在焊接中哪怕一个针眼大小的漏点,就有可能造成整船的天然气发生泄漏爆炸。
10多年前,在尚未有过LNG船建造经验的中国,要掌握这门技能,只能到国外求学。秦毅从日本学成后,作为中国第一个获得LNG船殷瓦焊接G证的工匠,向16名徒弟传授这项新技能。
为了学好技术,张冬伟整天“粘”在师父身边,仔细观察他的一举一动,连最小的细节都不敢忽略,“师父焊七八个小时,我就看七八个小时。”
为了能在焊接时手上准、心里稳,张冬伟业余时间常去钓鱼,以此磨炼专注度。渐渐地,他在焊接时开始习惯进入“无我境界”,始终保持专注,一点点一丝丝地推进,掌握了在钢板上“绣花”的超高难度技能。
师徒之间的传授,也是工匠精神的传承。
“没有师父的言传身教就没有今天的我,我也希望将技艺毫无保留地传给自己的徒弟。”目前,张冬伟已带出了30余名熟练掌握多种焊接类型的复合型殷瓦焊工。
苛刻:练出无声响操作的绝活 “我们跟许队(许振超)学技术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学一种态度和精神,一种对工作近乎‘苛刻’的态度,达到大家都认为不可能达到的工作要求。”“五一”劳动节前夕,许振超徒弟、青岛港前湾集装箱码头公司操作一大队桥吊司机郭磊说。
“金牌工人”许振超是全国劳动模范、青岛港前湾集装箱码头公司固机高级经理。2003年“五一”劳动节前夕,许振超和工友刷新了集装箱装卸世界纪录。之后,他们又多次刷新这一纪录。
严师出高徒。许振超练出装卸集装箱无声响操作的绝活,并要求徒弟们练习。集装箱和船、汽车都是铁家伙,铁碰铁怎么能不发出声音?这么小心翼翼,效率还怎么上得去?这位“不讲理”的师父不顾弟子们反对,一遍遍讲技术要领,一遍遍做示范,一遍遍带着徒弟们练……
“就这样,大家逐渐掌握了这项绝活,发现不仅效率没有下降,反而提升了。”郭磊说,在许队的影响下,大家逐渐养成了对工作“苛刻”要求的习惯,达不到心中要求誓不罢休。
郭磊在师父许振超身上悟到了这样的工匠精神:工作不再是单纯的谋生手段,好像变成了一种“信仰”,既有特别深的感情,又怀有特别深的敬畏感。“我现在走进桥吊驾驶室依然怀着敬畏之心,用心检查每一个细节和步骤。”
师徒之间,既是技艺、学识的传输,也是为人、品德的授受。
如今,已经当了14年桥吊司机的郭磊,也从学徒变成了师父,带了10多个徒弟,并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山东省交通运输系统劳动模范等荣誉。
“技术、绝活永远学不完,我要教给徒弟们的是许队身上这股劲:在本职岗位上耐得住寂寞,用心沉淀,用发自内心的热情和真情去做好每一件小事。”郭磊说。
|
|
“劳模师徒”是如何炼成的?
|
师徒之间传承的不仅是技艺,还有对工匠精神的坚守和追求
|
|
|
( 2018-05-02 ) 稿件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中国新闻 |
|
|
|
“劳模师徒”是如何炼成的? |
师徒之间传承的不仅是技艺,还有对工匠精神的坚守和追求 |
|
( 2018-05-0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中国新闻 |
|
新华社北京5月1日电(记者陈宇箫、周蕊、张旭东)五一,是劳动者的节日。有这样一群劳动者,师父是劳动模范,徒弟也是劳动模范。他们在对技艺不懈追求的同时,也传递和升华着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匠心品格。 青蓝相接,共铸辉煌。古老的师徒制,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风采。
坚守:焊花里练就“心枪合一” 在中国中车长江公司株洲分公司,欧清莲和易冉有着神一般的巧合:欧清莲1982年进厂,易冉1982年出生;她们既是同事,又是师徒;前者2005年获得全国模范荣誉,后者时隔10年也获得这一荣誉。
“一个干干瘦瘦的小姑娘,大家都觉得她干不长久。”回忆起刚参加工作时的易冉,师父欧清莲说。
然而,这个当初不被看好的徒弟却很争气,从一名普通的电焊工成长为电焊高级技师、中国中车“高铁工匠”“首席技能专家”。
在技术院校学习焊接的易冉,18岁一毕业就进入了现在的中国中车长江公司株洲分公司工作,被分在欧清莲所在的底架转台班组。这个班组全部要蹲着干活,一蹲就是1个多小时;大热天还要穿两层防护服、戴口罩,“焊缝就在脚附近,铁板都是滚烫的。”对于患有腰疾的欧清莲来说,从蹲着工作到站着休息要扶着墙才行。
初到单位1个月,临时“赶鸭子上架”的易冉就在市级技能比赛上拿到亚军,但艰苦的工作环境还是让她多次打起退堂鼓。每当这个时候,欧清莲就鼓励她:“有些快退休的还没你焊得好。”在易冉遇到焊接难题时,欧清莲会手把手指导她如何摆动手,防止焊处鼓包。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师父的指导、鼓励加上勤学苦练,易冉很快成为当时集团内最年轻的高级技师。2007年,她攻克了当时世界上最大轴重的澳大利亚FMG敞车试制难题,为中国铁路货车产品在海外树立了品质标杆,赢得了口碑。
从师父那里,易冉学到的不仅仅是手艺、技术,还有对“心枪合一”工匠精神的追求和坚守。
“欧姐是倾其所有,全方位地带我。”易冉总说自己是单位师徒制传统的受益者,如今,她也像师父一样,向一批批年轻焊工徒弟们传授着看家技艺。
钻研:在薄如纸张的钢板上“绣花” 在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总装二部围护系统车间,电焊班长张冬伟神情专注地在薄如纸的钢板上“绣花”。
因为这手“绣花”的手艺和贡献,这名“80后”工人荣获全国技术能手、大国工匠,成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的获得者、2017年上海市“劳模年度人物”。
2001年,从技校毕业进入沪东中华造船工作的张冬伟,被分配到了“青年班组”,“带头人”是后来获得了全国技术能手、中央企业劳动模范、“十大工人发明家”“上海工匠”的秦毅。
液化天然气(LNG)船是高技术、高难度、高附加值的“三高”船舶,其建造技术以前只有国外极少数船厂掌握,一个重要原因在于船上的殷瓦手工焊接难度令人心颤:殷瓦钢是一种耐超低温的钢材,大部分只有0.7毫米厚,薄如纸张,又极易生锈,在焊接中哪怕一个针眼大小的漏点,就有可能造成整船的天然气发生泄漏爆炸。
10多年前,在尚未有过LNG船建造经验的中国,要掌握这门技能,只能到国外求学。秦毅从日本学成后,作为中国第一个获得LNG船殷瓦焊接G证的工匠,向16名徒弟传授这项新技能。
为了学好技术,张冬伟整天“粘”在师父身边,仔细观察他的一举一动,连最小的细节都不敢忽略,“师父焊七八个小时,我就看七八个小时。”
为了能在焊接时手上准、心里稳,张冬伟业余时间常去钓鱼,以此磨炼专注度。渐渐地,他在焊接时开始习惯进入“无我境界”,始终保持专注,一点点一丝丝地推进,掌握了在钢板上“绣花”的超高难度技能。
师徒之间的传授,也是工匠精神的传承。
“没有师父的言传身教就没有今天的我,我也希望将技艺毫无保留地传给自己的徒弟。”目前,张冬伟已带出了30余名熟练掌握多种焊接类型的复合型殷瓦焊工。
苛刻:练出无声响操作的绝活 “我们跟许队(许振超)学技术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学一种态度和精神,一种对工作近乎‘苛刻’的态度,达到大家都认为不可能达到的工作要求。”“五一”劳动节前夕,许振超徒弟、青岛港前湾集装箱码头公司操作一大队桥吊司机郭磊说。
“金牌工人”许振超是全国劳动模范、青岛港前湾集装箱码头公司固机高级经理。2003年“五一”劳动节前夕,许振超和工友刷新了集装箱装卸世界纪录。之后,他们又多次刷新这一纪录。
严师出高徒。许振超练出装卸集装箱无声响操作的绝活,并要求徒弟们练习。集装箱和船、汽车都是铁家伙,铁碰铁怎么能不发出声音?这么小心翼翼,效率还怎么上得去?这位“不讲理”的师父不顾弟子们反对,一遍遍讲技术要领,一遍遍做示范,一遍遍带着徒弟们练……
“就这样,大家逐渐掌握了这项绝活,发现不仅效率没有下降,反而提升了。”郭磊说,在许队的影响下,大家逐渐养成了对工作“苛刻”要求的习惯,达不到心中要求誓不罢休。
郭磊在师父许振超身上悟到了这样的工匠精神:工作不再是单纯的谋生手段,好像变成了一种“信仰”,既有特别深的感情,又怀有特别深的敬畏感。“我现在走进桥吊驾驶室依然怀着敬畏之心,用心检查每一个细节和步骤。”
师徒之间,既是技艺、学识的传输,也是为人、品德的授受。
如今,已经当了14年桥吊司机的郭磊,也从学徒变成了师父,带了10多个徒弟,并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山东省交通运输系统劳动模范等荣誉。
“技术、绝活永远学不完,我要教给徒弟们的是许队身上这股劲:在本职岗位上耐得住寂寞,用心沉淀,用发自内心的热情和真情去做好每一件小事。”郭磊说。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