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调查观察周刊 |
16 |
14/16 |
13
|
14
|
15
|
>
|
>| |
|
|
PDF版 |
|
|
|
|
|
美国年轻人的“收支”话题 |
|
|
( 2018-04-2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调查观察周刊 |
|
本报记者徐剑梅
可以逐字对译的词汇,在东西方可能有完全不同的释义。比如近来走红国内网络的热词“隐形贫困人口”,特指那些经常在朋友圈或微博里晒吃晒喝晒玩,关起门却常因入不敷出而“吃土”的人。而在英文里,“隐形贫困人口”通常指因为贫困而得不到社会应有关注、被视而不见的群体。
在美国,很多年轻人关注的是社会话题、公益话题、慈善话题,追逐的是个人兴趣而不是名牌时尚。但确实也不乏一些年轻人爱晒“比实际上看上去更有钱”的生活,他们不会特别在意量入为出,宁愿超出实际经济能力也希望享受到较高品质的生活,喜欢把这些“享受时刻”拍照发布在社交媒体上。
其实,自己挣钱,花自己的钱,过能负担得起的最好日子,就算是“月光族”,就算为了人前光鲜人后受点“吃土”的罪,只要不欠债、不啃老(或者父母有能力也愿意被啃老),不抢不偷不惦记占便宜,碍不着别人什么。有人喜欢天天逛打折区淘3件一百元的衣服,有人宁肯省吃俭用非3000元一件的衣服不买,各得各的乐趣,没谁更高端或低端,反正都买不起法国总统马克龙出席美国白宫国宴时伊万卡·特朗普穿的那件美美哒蛋糕裙——对的,你没看错,那条裙子标价12888美元,网购可以打九折。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对生活的追求本就多元。在意别人的眼光,想要被同龄人肯定甚至羡慕,希望自己的生活在朋友和同事眼里显得很酷很有趣,这是人性的一部分,是青春的一部分,不分国籍和文化。有美国学者生造了个词组形容这种社会现象——“消费型虚荣失调症”,这似乎实在有些刻薄。莫泊桑短篇小说《项链》对因一时贪慕虚荣借贵重钻石项链的女主人公的命运描写,也实在过于沉重。
不过,同样是想展示“看起来更有钱的生活”,不同国情却为相似的群体带来不同的底色。中国改革开放刚40年,家底殷实的其实不多。但美国人已然经历几代人的富裕生活,中产阶层又是社会的主体。很多出身中产或中上产家庭的美国年轻人自幼生活环境优渥,但毕业后作为社会新人,薪水不足以维持从小习惯的生活水平。他们或者继续得到父母的经济支持,或者认为自己将来会赚更多的钱,或者就只是希望趁着年轻多享受生活,因而不想降低生活水准,没有省钱的打算。
那么,如果想省钱,又怎么个省法?其实,很多美国上班一族说的省钱,既不是中国老辈人说的“省一点是一点”,也不是我们惯常的存钱赚利息(美国活期存款利率基本为零),而是指拿出一部分收入投资,尤其是投入退休金计划。按美国税制,上班族每月所缴退休金都是在税前交纳,这意味着如果把更多工资收入转入退休金账户,就能合法地更少缴税。如果及早、长期这样做,节省的收入将十分可观,而这样节省的钱越多,意味着今后的财务自主和事业发展能力也会越强。
美国年轻人能否及早规划收入,与父母的教育也很有关系。一位从普林斯顿大学毕业的美国90后告诉记者,他读高中时,父亲就为他开设了投资账户,教他如何打理,所以他从小就知道投资的重要性。大学毕业后到华盛顿工作不久,他就专门约银行咨询顾问,请教应把几成收入定期转入退休金计划。他说,银行咨询顾问对一个20多岁年轻人询问退休金安排丝毫不感到惊讶,相反,他们希望更多的年轻人能够懂得合理安排收入,及早投资并进行财务管理。
在这位美国90后看来,希望赚更多的钱,住更舒服的房子,获得与多数人相似的生活水平,融入社会主流而不是被边缘,这些十分正常。但如果生活方式长期超出自己实际消费能力,恐怕“不是很健康”。在他看来,一个人的价值,应该来源于自我认定,来自于“依靠品质、兴趣和用功,一步步实现设定目标的过程”。内心的满足,要比别人的赞扬或者羡慕更重要。
|
|
美国年轻人的“收支”话题
|
|
|
|
( 2018-04-27 ) 稿件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调查观察周刊 |
|
|
|
美国年轻人的“收支”话题 |
|
|
( 2018-04-2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调查观察周刊 |
|
本报记者徐剑梅
可以逐字对译的词汇,在东西方可能有完全不同的释义。比如近来走红国内网络的热词“隐形贫困人口”,特指那些经常在朋友圈或微博里晒吃晒喝晒玩,关起门却常因入不敷出而“吃土”的人。而在英文里,“隐形贫困人口”通常指因为贫困而得不到社会应有关注、被视而不见的群体。
在美国,很多年轻人关注的是社会话题、公益话题、慈善话题,追逐的是个人兴趣而不是名牌时尚。但确实也不乏一些年轻人爱晒“比实际上看上去更有钱”的生活,他们不会特别在意量入为出,宁愿超出实际经济能力也希望享受到较高品质的生活,喜欢把这些“享受时刻”拍照发布在社交媒体上。
其实,自己挣钱,花自己的钱,过能负担得起的最好日子,就算是“月光族”,就算为了人前光鲜人后受点“吃土”的罪,只要不欠债、不啃老(或者父母有能力也愿意被啃老),不抢不偷不惦记占便宜,碍不着别人什么。有人喜欢天天逛打折区淘3件一百元的衣服,有人宁肯省吃俭用非3000元一件的衣服不买,各得各的乐趣,没谁更高端或低端,反正都买不起法国总统马克龙出席美国白宫国宴时伊万卡·特朗普穿的那件美美哒蛋糕裙——对的,你没看错,那条裙子标价12888美元,网购可以打九折。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对生活的追求本就多元。在意别人的眼光,想要被同龄人肯定甚至羡慕,希望自己的生活在朋友和同事眼里显得很酷很有趣,这是人性的一部分,是青春的一部分,不分国籍和文化。有美国学者生造了个词组形容这种社会现象——“消费型虚荣失调症”,这似乎实在有些刻薄。莫泊桑短篇小说《项链》对因一时贪慕虚荣借贵重钻石项链的女主人公的命运描写,也实在过于沉重。
不过,同样是想展示“看起来更有钱的生活”,不同国情却为相似的群体带来不同的底色。中国改革开放刚40年,家底殷实的其实不多。但美国人已然经历几代人的富裕生活,中产阶层又是社会的主体。很多出身中产或中上产家庭的美国年轻人自幼生活环境优渥,但毕业后作为社会新人,薪水不足以维持从小习惯的生活水平。他们或者继续得到父母的经济支持,或者认为自己将来会赚更多的钱,或者就只是希望趁着年轻多享受生活,因而不想降低生活水准,没有省钱的打算。
那么,如果想省钱,又怎么个省法?其实,很多美国上班一族说的省钱,既不是中国老辈人说的“省一点是一点”,也不是我们惯常的存钱赚利息(美国活期存款利率基本为零),而是指拿出一部分收入投资,尤其是投入退休金计划。按美国税制,上班族每月所缴退休金都是在税前交纳,这意味着如果把更多工资收入转入退休金账户,就能合法地更少缴税。如果及早、长期这样做,节省的收入将十分可观,而这样节省的钱越多,意味着今后的财务自主和事业发展能力也会越强。
美国年轻人能否及早规划收入,与父母的教育也很有关系。一位从普林斯顿大学毕业的美国90后告诉记者,他读高中时,父亲就为他开设了投资账户,教他如何打理,所以他从小就知道投资的重要性。大学毕业后到华盛顿工作不久,他就专门约银行咨询顾问,请教应把几成收入定期转入退休金计划。他说,银行咨询顾问对一个20多岁年轻人询问退休金安排丝毫不感到惊讶,相反,他们希望更多的年轻人能够懂得合理安排收入,及早投资并进行财务管理。
在这位美国90后看来,希望赚更多的钱,住更舒服的房子,获得与多数人相似的生活水平,融入社会主流而不是被边缘,这些十分正常。但如果生活方式长期超出自己实际消费能力,恐怕“不是很健康”。在他看来,一个人的价值,应该来源于自我认定,来自于“依靠品质、兴趣和用功,一步步实现设定目标的过程”。内心的满足,要比别人的赞扬或者羡慕更重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