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旧版 2018年03月30日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4下一篇  
返回本版列表    点击率:  字体: 放大  默认  缩小  
调查观察
16 15/16 14 15 16 > >|
PDF版
本版面文章
· 给消费者“一键删除消费记录”权
· 地方发展找差距“多照镜子出出汗”
· “窃密”
· 要“钉钉子”,不要“翻烧饼”
· 借助科学手段敲醒腐败“铁脑壳”
· 谁来保护我们的数据隐私
· 人才政策岂能“自扫门前雪”

  相关文章: 
借助科学手段敲醒腐败“铁脑壳”

( 2018-03-30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调查观察
 
本报记者谢佼


 
  最近记者在西部基层走访时,一些县委书记和纪检监察机关的同志不约而同地谈到一个现象:尽管中央三令五申、各地出重拳打击,在基层仍然有一些人不肯收手,继续“吃拿卡要”,侵犯群众利益。对于这种不知悔改的顽固分子,人们怒斥其为“铁脑壳”。
 
  “铁脑壳”的影响极其恶劣。某县一村副主任,未经民主评议、公示,也未向县民政局备案,违规将自己5位家庭成员申报为农村低保对象并领取低保资金;在另一个县,一个村的支部书记、村主任,在协助镇政府负责输电线路拆迁补偿工作中,伙同他人向建设方索要工作协调费,私下瓜分好处……这些虽是个案,但“铁脑壳”们公权私用,严重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威信。
 
  一位曾在数个农业县任职的县委书记说,基层很多地方都有这种“铁脑壳”,不管各种会议如何强调,“铁脑壳”们就是听不进去,就是要向群众利益伸手;不管是优亲厚友,还是为自己办低保,总想去吃点占点。
 
  这位书记想不通,如今反腐高压态势不减,抓到一个则重处一个,为什么“铁脑壳”还要往铁墙上撞?“铁脑壳”为何敢不把反腐放在眼里?书记的疑惑也是群众的疑惑。全面从严治党,必须狠狠刹住“铁脑壳”的歪风邪气,因此有必要对“铁脑壳”的思想进行剖析。
 
  多地纪检监察系统的同志介绍,从查处情况来看,其实乡村、社区“铁脑壳”们的违法手段一点也不高明。他们之所以敢于弄权弄钱,欺上瞒下,欺压良善,最主要的依仗在于,他们认为自己在本乡本土人情面熟,是党和政府不可或缺的耳目手脚。
 
  以四川川中丘区农村为例,一般一个乡有20多名财政供养人员,每个乡镇干部联系2到3个村,每个人平均要对口超过2千余名户籍人口;村里大事小情,还必须依托村两委来进行日常管理。记者曾见过一些颇具个性的村干部,敢于同乡、镇长谈条件,特别在一些工程配合上,村干部能调动的综合资源比县乡干部更多。有乡干部说,这些厉害的村干部就像是双刃剑,用得好造福一方,但如果缺乏制约任其胡来,副作用也大。
 
  在当前国情、省情、县情下,乡村、社区干部在建设发展中的确能获得广泛的资源。如果监督缺位,任其膨胀,难免会有些人利令智昏,脑壳“打铁”,对反腐铁拳视而不见、充耳不闻。本可以大有作为的干部,自己要往铁墙上撞,岂不令人痛心。
 
  要消除“铁脑壳”现象,不但要痛打现形,抓住一个重处一个警示一批,更要破除“铁脑壳”孕育的土壤。如此,既能保护有能力的基层干部健康成长,又能让他们勇敢地发挥自己的个性,敢于带领群众建设发展。
 
  基层干部可调配的资源,大体上可分为政策资金的分配、人力的调度、组织各种信用评价和各种推荐等。既然基层干部容易在资源分配上出问题,那么,重点防范工作不妨在资源分配上做文章。
 
  目前对基层权力运行,一般采用留痕管理,如村务公开上墙,抽查基层决策的过程是否民主,执行权力的过程是否透明。这样做的好处是权力运行可溯,缺点是仍容易流于形式,仍然是事后监督。比如,在村干部向建设方索要好处费的例子中,他直接损害的是建设方利益,间接损害了老百姓通过建设活动获取的未来利益。但这些手脚,在村务公开里并不能体现。
 
  那么,对基层干部的资源赋予应当如何管理呢?各地做了大量的探索。在四川省德阳市,纪检监察机关进行了为期半年的全域走访,广泛了解乡村社区的民意,一是对权力运行进行摸底,先梳理出权力运行的大数据,通过微信平台了解老百姓的动向,列出基层建设发展和民生项目的清单;二是通过走访,将相关政策资金资源的使用途径直接让百姓知晓,对基层干部的资源赋予进行合理化疏解。此举在绵竹已收到不错效果。另在四川省绵阳市,纪检监察机关整合纪检、扶贫、财政、审计等力量,共享信息资源,统筹开展监督检查,探索让资源赋予作为一种可统计、可分析的轨迹。
 
  当前,科技飞速进步、群众素质日益提高,与过去相比,基层干部的资源难受监督的状态是可以改变的。要敲醒顽固不化的“铁脑壳”,既要用好权力监督的常规“武器”,把纪检监察和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结合起来,把事后监督和事前审查结合起来;更要用好科学武器,从权力运行上科学划分,从科技手段上全程介入,让公正透明从软件设计变成基层的硬件基础平台。
 

 
 

借助科学手段敲醒腐败“铁脑壳”

( 2018-03-30 ) 稿件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调查观察
  相关文章: 

   
 
 请注意:



·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新华每日电讯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利。
·您在新华每日电讯留言板发表的言论,新华每日电讯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新华每日电讯新闻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留言板管理员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