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旧版 2018年03月30日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4下一篇  
返回本版列表    点击率:  字体: 放大  默认  缩小  
调查观察
16 15/16 14 15 16 > >|
PDF版
本版面文章
· 给消费者“一键删除消费记录”权
· 地方发展找差距“多照镜子出出汗”
· “窃密”
· 要“钉钉子”,不要“翻烧饼”
· 借助科学手段敲醒腐败“铁脑壳”
· 谁来保护我们的数据隐私
· 人才政策岂能“自扫门前雪”

  相关文章: 
给消费者“一键删除消费记录”权

( 2018-03-30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调查观察
 
本报记者杨绍功


 
  百度CEO李彦宏最近在公开场合称,“中国人对隐私问题不那么敏感,愿意用隐私换取便利”。这番言辞招致社会舆论的批评,原因很简单:这不仅用少数人代表了多数人,更回避了一个关键问题——包括百度在内的大多数互联网公司,并没有为中国人提供不暴露隐私而获取服务的选择。
 
  与其说国人对隐私问题不敏感,不如说是我们对隐私泄露和相关侵害无可奈何。安装一个App,在点击无数获取授权的“确定”后才能正常使用;服务条款中多是要求用户授权,很少对服务提供方的约束,更鲜有保护用户隐私、不滥用信息的承诺。在当前的互联网商业格局下,用户与互联网企业之间,玩的是一个规则和信息完全不对称的“游戏”。
 
  个人信息被企业收集之后,网络贩卖猖獗,隐私泄露事件频发,骚扰电话铺天盖地,严重影响着中国十多亿手机用户。中国人每天要接到多少骚扰电话,没有确切统计,但新华社的报道披露,在江苏南京一个30人的房地产营销公司,一天就能轻松拨出2.4万个电话……由此可以推想,全国各地每天拨打的骚扰电话简直是天文数字。尽管从受害者、电信运营商到监管方都在喊打,互联网龙头企业也签了《个人信息保护倡议》,但这类骚扰仍然无法得到有效约束。
 
  在这样的背景下,隐私被泄露其实是当下多数人难以言说的痛。作为负责任的互联网企业经营者,本应该站在更高的层次审视隐私侵权对社会的危害,进而规范自身的经营行为,与各方通力合作化解这一社会痛点,以体现企业的社会责任和担当。然而,有些经营者不仅不这么做,还将消费者的无力无奈当作他们驯服顺从的证据,甚至将之作为生财之道分享给更多同行业者。此举不仅荒唐,更令人痛心。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一直被奉为商业逻辑的经典。但即使从互联网的商业逻辑来看,用户隐私与使用便利也不是一种等价交换的商品关系。互联网企业通过免费App获得用户信息,进而把广告和商品向用户进行精准推送,主要的价值交换发生在互联网企业和广告商之间。在互联网企业和广告商变现的过程中,用户才是真正的商品。在使用App之时,用户看似获得了使用便利,其实是放开了广告和商品进入自己生活的渠道,最终,获得更多便利的是互联网企业和广告商。
 
  借助App的数据沉积,互联网企业分析用户的消费习惯,为消费者“画像”。这类深度的隐私泄露,正带来比骚扰电话更令人忧心的事情——互联网企业利用其对信息和数据的垄断地位,进行差异定价甚至价格欺诈。
 
  比如,近期就有媒体报道,一些互联网公司正利用大数据对用户进行差异性定价。不少网友发帖称,自己经常购物的网站、App,消费越多得到的优惠越少,甚至价格越贵。还有长期在线买菜的网友遭遇了某App到家服务的加价行为。App通过消费记录将他标识为对价格不敏感客户,向他推荐的菜品价格越来越高。只是因为没时间买菜,使用App服务就被“刻板印象”为“不差钱”,这让人难以理解。
 
  这个问题之所以可怕,不仅是因为互联网企业在后台修改一个数字就可以让消费者多花钱,更因为它们正透过深入生活方方面面的App,给消费者创造一个虚拟环境。在其中,失真的不仅可以是产品的价格和品质,还可以是价值取向和人伦关系。
 
  单纯以大数据来划分消费阶层,在产品和服务没有差异的情况下对消费者进行差异定价,正让部分App从为消费者服务的便利,转变为盘剥消费者的陷阱。这实际是与互联网精神彻底背离的——互联网本来打破了信息孤岛、压缩了社会沟通的层级,但部分企业对入口和流量的垄断,有可能阻碍信息涌流。
 
  从用户的隐私泄露到产品服务的信息失真,现实告诉我们,互联网经济正面临新形势、新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重塑互联网经济的运行秩序,努力寻求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平衡。这不仅需要政府部门加快相关立法,完善用户隐私保护细则,防范企业对互联网入口的垄断,也需要互联网经济的经营者加强自律,从长远角度审视企业的价值和责任,创新产品和服务模式,更好地培育和服务消费者。
 
  在中国,消费正在深度互联网化,消费也正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引擎。规范互联网信息收集,打击侵害消费者隐私的商业行为,对维护互联网消费市场的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十分重要。因此,从技术层面而言,或许是时候要求互联网企业给用户提供“一键删除消费记录”和“一键撤销授权”的选择了。
 
 

给消费者“一键删除消费记录”权

( 2018-03-30 ) 稿件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调查观察
  相关文章: 

   
 
 请注意:



·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新华每日电讯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利。
·您在新华每日电讯留言板发表的言论,新华每日电讯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新华每日电讯新闻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留言板管理员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