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调查观察 |
16 |
15/16 |
14
|
15
|
16
|
>
|
>| |
|
|
PDF版 |
 |
|
|
|
|
给消费者“一键删除消费记录”权 |
|
|
( 2018-03-30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调查观察 |
|
本报记者杨绍功
百度CEO李彦宏最近在公开场合称,“中国人对隐私问题不那么敏感,愿意用隐私换取便利”。这番言辞招致社会舆论的批评,原因很简单:这不仅用少数人代表了多数人,更回避了一个关键问题——包括百度在内的大多数互联网公司,并没有为中国人提供不暴露隐私而获取服务的选择。
与其说国人对隐私问题不敏感,不如说是我们对隐私泄露和相关侵害无可奈何。安装一个App,在点击无数获取授权的“确定”后才能正常使用;服务条款中多是要求用户授权,很少对服务提供方的约束,更鲜有保护用户隐私、不滥用信息的承诺。在当前的互联网商业格局下,用户与互联网企业之间,玩的是一个规则和信息完全不对称的“游戏”。
个人信息被企业收集之后,网络贩卖猖獗,隐私泄露事件频发,骚扰电话铺天盖地,严重影响着中国十多亿手机用户。中国人每天要接到多少骚扰电话,没有确切统计,但新华社的报道披露,在江苏南京一个30人的房地产营销公司,一天就能轻松拨出2.4万个电话……由此可以推想,全国各地每天拨打的骚扰电话简直是天文数字。尽管从受害者、电信运营商到监管方都在喊打,互联网龙头企业也签了《个人信息保护倡议》,但这类骚扰仍然无法得到有效约束。
在这样的背景下,隐私被泄露其实是当下多数人难以言说的痛。作为负责任的互联网企业经营者,本应该站在更高的层次审视隐私侵权对社会的危害,进而规范自身的经营行为,与各方通力合作化解这一社会痛点,以体现企业的社会责任和担当。然而,有些经营者不仅不这么做,还将消费者的无力无奈当作他们驯服顺从的证据,甚至将之作为生财之道分享给更多同行业者。此举不仅荒唐,更令人痛心。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一直被奉为商业逻辑的经典。但即使从互联网的商业逻辑来看,用户隐私与使用便利也不是一种等价交换的商品关系。互联网企业通过免费App获得用户信息,进而把广告和商品向用户进行精准推送,主要的价值交换发生在互联网企业和广告商之间。在互联网企业和广告商变现的过程中,用户才是真正的商品。在使用App之时,用户看似获得了使用便利,其实是放开了广告和商品进入自己生活的渠道,最终,获得更多便利的是互联网企业和广告商。
借助App的数据沉积,互联网企业分析用户的消费习惯,为消费者“画像”。这类深度的隐私泄露,正带来比骚扰电话更令人忧心的事情——互联网企业利用其对信息和数据的垄断地位,进行差异定价甚至价格欺诈。
比如,近期就有媒体报道,一些互联网公司正利用大数据对用户进行差异性定价。不少网友发帖称,自己经常购物的网站、App,消费越多得到的优惠越少,甚至价格越贵。还有长期在线买菜的网友遭遇了某App到家服务的加价行为。App通过消费记录将他标识为对价格不敏感客户,向他推荐的菜品价格越来越高。只是因为没时间买菜,使用App服务就被“刻板印象”为“不差钱”,这让人难以理解。
这个问题之所以可怕,不仅是因为互联网企业在后台修改一个数字就可以让消费者多花钱,更因为它们正透过深入生活方方面面的App,给消费者创造一个虚拟环境。在其中,失真的不仅可以是产品的价格和品质,还可以是价值取向和人伦关系。
单纯以大数据来划分消费阶层,在产品和服务没有差异的情况下对消费者进行差异定价,正让部分App从为消费者服务的便利,转变为盘剥消费者的陷阱。这实际是与互联网精神彻底背离的——互联网本来打破了信息孤岛、压缩了社会沟通的层级,但部分企业对入口和流量的垄断,有可能阻碍信息涌流。
从用户的隐私泄露到产品服务的信息失真,现实告诉我们,互联网经济正面临新形势、新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重塑互联网经济的运行秩序,努力寻求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平衡。这不仅需要政府部门加快相关立法,完善用户隐私保护细则,防范企业对互联网入口的垄断,也需要互联网经济的经营者加强自律,从长远角度审视企业的价值和责任,创新产品和服务模式,更好地培育和服务消费者。
在中国,消费正在深度互联网化,消费也正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引擎。规范互联网信息收集,打击侵害消费者隐私的商业行为,对维护互联网消费市场的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十分重要。因此,从技术层面而言,或许是时候要求互联网企业给用户提供“一键删除消费记录”和“一键撤销授权”的选择了。

|
|
给消费者“一键删除消费记录”权
|
|
|
|
( 2018-03-30 ) 稿件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调查观察 |
|
|
|
给消费者“一键删除消费记录”权 |
|
|
( 2018-03-30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调查观察 |
|
本报记者杨绍功
百度CEO李彦宏最近在公开场合称,“中国人对隐私问题不那么敏感,愿意用隐私换取便利”。这番言辞招致社会舆论的批评,原因很简单:这不仅用少数人代表了多数人,更回避了一个关键问题——包括百度在内的大多数互联网公司,并没有为中国人提供不暴露隐私而获取服务的选择。
与其说国人对隐私问题不敏感,不如说是我们对隐私泄露和相关侵害无可奈何。安装一个App,在点击无数获取授权的“确定”后才能正常使用;服务条款中多是要求用户授权,很少对服务提供方的约束,更鲜有保护用户隐私、不滥用信息的承诺。在当前的互联网商业格局下,用户与互联网企业之间,玩的是一个规则和信息完全不对称的“游戏”。
个人信息被企业收集之后,网络贩卖猖獗,隐私泄露事件频发,骚扰电话铺天盖地,严重影响着中国十多亿手机用户。中国人每天要接到多少骚扰电话,没有确切统计,但新华社的报道披露,在江苏南京一个30人的房地产营销公司,一天就能轻松拨出2.4万个电话……由此可以推想,全国各地每天拨打的骚扰电话简直是天文数字。尽管从受害者、电信运营商到监管方都在喊打,互联网龙头企业也签了《个人信息保护倡议》,但这类骚扰仍然无法得到有效约束。
在这样的背景下,隐私被泄露其实是当下多数人难以言说的痛。作为负责任的互联网企业经营者,本应该站在更高的层次审视隐私侵权对社会的危害,进而规范自身的经营行为,与各方通力合作化解这一社会痛点,以体现企业的社会责任和担当。然而,有些经营者不仅不这么做,还将消费者的无力无奈当作他们驯服顺从的证据,甚至将之作为生财之道分享给更多同行业者。此举不仅荒唐,更令人痛心。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一直被奉为商业逻辑的经典。但即使从互联网的商业逻辑来看,用户隐私与使用便利也不是一种等价交换的商品关系。互联网企业通过免费App获得用户信息,进而把广告和商品向用户进行精准推送,主要的价值交换发生在互联网企业和广告商之间。在互联网企业和广告商变现的过程中,用户才是真正的商品。在使用App之时,用户看似获得了使用便利,其实是放开了广告和商品进入自己生活的渠道,最终,获得更多便利的是互联网企业和广告商。
借助App的数据沉积,互联网企业分析用户的消费习惯,为消费者“画像”。这类深度的隐私泄露,正带来比骚扰电话更令人忧心的事情——互联网企业利用其对信息和数据的垄断地位,进行差异定价甚至价格欺诈。
比如,近期就有媒体报道,一些互联网公司正利用大数据对用户进行差异性定价。不少网友发帖称,自己经常购物的网站、App,消费越多得到的优惠越少,甚至价格越贵。还有长期在线买菜的网友遭遇了某App到家服务的加价行为。App通过消费记录将他标识为对价格不敏感客户,向他推荐的菜品价格越来越高。只是因为没时间买菜,使用App服务就被“刻板印象”为“不差钱”,这让人难以理解。
这个问题之所以可怕,不仅是因为互联网企业在后台修改一个数字就可以让消费者多花钱,更因为它们正透过深入生活方方面面的App,给消费者创造一个虚拟环境。在其中,失真的不仅可以是产品的价格和品质,还可以是价值取向和人伦关系。
单纯以大数据来划分消费阶层,在产品和服务没有差异的情况下对消费者进行差异定价,正让部分App从为消费者服务的便利,转变为盘剥消费者的陷阱。这实际是与互联网精神彻底背离的——互联网本来打破了信息孤岛、压缩了社会沟通的层级,但部分企业对入口和流量的垄断,有可能阻碍信息涌流。
从用户的隐私泄露到产品服务的信息失真,现实告诉我们,互联网经济正面临新形势、新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重塑互联网经济的运行秩序,努力寻求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平衡。这不仅需要政府部门加快相关立法,完善用户隐私保护细则,防范企业对互联网入口的垄断,也需要互联网经济的经营者加强自律,从长远角度审视企业的价值和责任,创新产品和服务模式,更好地培育和服务消费者。
在中国,消费正在深度互联网化,消费也正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引擎。规范互联网信息收集,打击侵害消费者隐私的商业行为,对维护互联网消费市场的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十分重要。因此,从技术层面而言,或许是时候要求互联网企业给用户提供“一键删除消费记录”和“一键撤销授权”的选择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