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旧版 2018年03月30日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4下一篇  
返回本版列表    点击率:  字体: 放大  默认  缩小  
草地周刊
16 12/16 11 12 13 > >|
PDF版
本版面文章
· 最美的蟳埔女
· 一个老人的二十年“古道行走”
· 遗落山间的那一片京华烟云

  相关文章: 
遗落山间的那一片京华烟云

( 2018-03-30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草地周刊
 
▲安全山老人绘制的京西古道地图。
 
▲京西古道上的爨底下村。
摄影:本报记者赵仁伟
 

 

本报记者赵仁伟


  一周前还是“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一周后就是“春风尔来为阿谁,蝴蝶忽然满芳草”。这就是北京的春天,来得突然,稍纵即逝。因其短暂更显珍贵,市民纷纷走出家门,赏春踏青。京西古道正是好去处,山花次第开,历史深处藏。


  一座城,无不由山河孕育滋养而生。

  北京城,北枕燕山,西偎太行,犹如一颗明珠,安卧于华北大地山峦与平原的交接地带。城之西,北京的母亲河——永定河穿山而出,依城流淌,见证了这座三千年古城、近千年帝都的繁华兴衰。

  京城之西,山河之间,一条条山道蜿蜒曲折、纵横错落,一个个村落依山沿路、星星点点。这些京西山区的山间道路,而今被统称为“京西古道”。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古道,在北京城的历史演进中发挥过什么作用?对今日的北京意蕴几何?

  “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踏上京西古道,寻访古道上的一个个寺庙、村落、关隘,一处处蹄窝、古碑、石刻,一座座煤井、灰厂、窑场,为我们重新品味古都北京,提供了一份别样的承载物。

京西古道:与北京城一起成长


  路不是一天走出来的。京西地区,远古时期就已有人类在这里繁衍。

  位于北京西南的周口店遗址表明,从几十万年前的北京猿人,到几万年前的山顶洞人,一直有古人类在京西的沿山洞穴里生息。古人类考古学家贾兰坡院士在《周口店发掘记》中称,永定河-桑干河河谷这条天然走廊,正是一条北京人后裔迁移的路线。又如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先生在《北京城的生命印记》一书中所写,到了约1万年前的新石器时期,随着原始农业栽培技术的发展,人类从山中下到平原,开始建立起原始的农村聚落。

  北京作为一个城市的出现,始自三千多年前的蓟城。战国时代,燕国从这里出发逐鹿中原。王朝更替,因地处中原连接辽东、内蒙草原的咽喉要冲,北京地区的战略位置不断提升。到了金元时期,北京成为大国之都。

  京西山区,属太行山系北端小五台山余脉,也有人称“太行山首”。这里北接上谷、西通代蔚、南接涿易、东瞰燕蓟,战略地位紧要。区域内重峦叠嶂,沟谷纵横,门头沟区内山地约占全区总面积的98.5%,境内海拔2303米的东灵山便是北京地区第一高峰。对北京城而言,山内的木料石材、煤炭灰瓷、农土特产,都对供应保障京城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为保障京城安全,京西山区自然也是军事防卫重地。人员往来、物资流动,京西古道逐渐成形。

  作为京西山区山间古代道路的泛称,京西古道跨河越山、范围广大,涵盖北京的门头沟、海淀、房山等区。其主干道是位于门头沟内东西走向的西山大路。从阜成门往西,自永定河庞村、麻峪、三家店等古渡口向西,分南、北、中道,在王平口合并后越过大寒岭到斋堂川,再分路连接村镇,越岭通往河北的涞水、涿鹿、怀来。北边另有一条古道从西直门出发,经过香山、温泉等地,穿过军庄、妙峰山、雁翅东北部及沿河城北部的古道。南侧则有从阜成门、广安门出城,以潭柘寺、戒台寺为中心的进香道,包括卢潭、庞潭、麻潭等古道。

  2012年门头沟区做国家步道规划时,经过实地踏勘,40条规划路线的总长度约680公里,其中基本保存古道原貌的约270公里,保存率约占40%。这还不是门头沟区境内古道的全部,而且还没有包括海淀、丰台、石景山、房山等区境内的古道。

  京西古道的历史文化价值,是近些年才逐步被发掘、重塑的。2004年,时任国家文物局局长的单霁翔在阐述中国的文化线路遗产时,在例举大运河、丝绸之路、秦直道及古代邮驿之后,专门讲到了京西古道:

  “北京门头沟区文化线路遗产资源丰富。西山大路,自古以来就是京西山区通往京师的重要文化干线。这条古驿道历经金、元、明、清、民国长达800多年,特别是明代以来古驿道经修建,成为联系山西、内蒙古草原的主要道路。同时,由于商贸、宗教、军事等各方面的需要,门头沟地区逐渐发展形成一条条重要的交通干线和枢纽。”

  2012年,在国家文物局组织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百大新发现中,京西古道被评为“百大新发现”之首。

  商道、香道、军道,道道联通北京城


  从永定河畔的古村三家店启程向西,进入山区路段,沿河西行约六、七公里处,便是妙峰山镇水峪嘴村。这个依山沿河的小村依托京西古道打造景区,被称为京西古道第一道关隘的牛角岭关城便在此处。

  沿着古道上山,一路上坑坑洼洼、起起伏伏,青石路面被磨成了如鹅卵般光滑。在山腰上的险要处,凭借山势筑造的牛角岭关城巍然耸立,在隆冬的寒风中更显苍凉。道旁有一块乾隆年间立的“免夫交界碑”,碑文记录了西山一带“石厚田薄,里人走窑度日。一应夫差,家中每叹糊口之艰;距京遥远,往返不堪征途之苦”,经官府恩准“王平、齐家、石港三司夫役尽行豁免”的历史。

  令人吃惊的是,关城处数十米长的石道上,有深深浅浅、密密麻麻的蹄窝。蹄窝深的达二、三十厘米,让人真正体会到什么是真正的“踏石留印、抓铁有痕”。路边有骡子驮着煤筐的雕塑,提示人们,这些蹄窝是古代牲畜驮煤踩踏而成。

  这样的蹄窝,除了牛角岭,在京西古道上峰口庵、石佛岭等处都密集存在。蹄窝的形成,一度成谜。京西古道研究专家安全山考察认为,这些蹄窝大多是运煤的骡子踩踏而成。在京西山区,相比马、牛、驴等,骡子一次可驮二三百斤,是最佳的驮运工具。

  京西产煤。有史记载,至晚在辽金时期,北京地区就开始普遍使用煤炭。元《析津志》载,(元大都)“城中内外经济之人,每年九月间买牛装车,往西山窑头载取煤炭,往来于此。”到了明清,北京城对西山煤的依赖更加突出。康熙皇帝明言:“京师炊爨均赖西山之煤”。

  当时,京西山区的煤炭,都是由人背畜驮,沿着古道下山,再运到几十公里外的北京城。历史记载,煤炭多从北京老城的阜成门进城,因而阜成门也俗称煤门。

  除了煤炭,京西山区的石材、木材以及干鲜果品、土特产品等,都是经京西古商道运往京城。《元史》中即有“凿金口,导卢沟水,以漕西山木石”的记载。而城里的布匹、食盐及日用品,也通过商道进山。

  商道之外,香道也是京西古道的重要一支。自古以来,京西山区也是宗教寺院和庙会文化的重要集聚区,尤以潭柘寺、戒台寺、妙峰山娘娘庙最为知名,由此形成的进香山道也别具风味。位于门头沟区东南部的潭柘寺,始建于西晋,至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金元以来,各个朝代都有皇族宗室来到潭柘寺进香礼佛,并且拨款整修寺院,成为北京地区知名的皇家寺院。而妙峰山娘娘庙也是香火极盛,1925年,著名史学家顾颉刚先生曾带队到此进行民俗田野调查,并撰写《妙峰山香会调查报告》。

  京西群山绵延,是北京城的天然屏障。《宛平县志》称之为“神京右臂”,可“据天下之脊,控华夏之防”,京西古道的军事功能可见一斑。北京市社科院研究员尹钧科认为,拱卫北京的内外长城之间,常常是北方游牧民族与中原汉民族的拉锯争夺地区。北京西山处于内长城的内侧,由于迫近国都,这里防卫任务颇重。横岭、镇边城、房良口、向阳口、沿河城、天津关等,都曾是军防重地。历代西山中的防守驻军,或筑长城,或守敌楼,或运送给养,或巡逻,或屯田,都会修整出一些山道。

  地处京冀交界的黄草梁一线古道保存完好,至今存有明代守口千户李宫修路刻石,是一条古军事文化味道浓郁的古道,也是古道上知名的“驴友”徒步线路。由西斋堂村向西上山,经青龙涧、双石头、爨底下、柏峪台,直到柏峪、天津关,这条古道长十多公里,峡谷幽深,地势险要,古代均有军队把守。

  斋堂镇的沿河城也是军事要塞,《门头沟地名志》载,沿河城金已成村,明设守备,万历六年建方形城堡。这座边塞山城东西长一里,南北宽约半里,城内古迹众多。据修城碑云:“国家以宣云为门户,以蓟为屏,而沿河口当两镇之交,东望都邑,西走塞上而通大漠,浑河汤汤,襟带其左,盖腹心要塞处也!”

  在抗日战争时期,由于西连八路军晋察冀边区,东窥日军占领的北平城,京西山区也成为八路军抗战的重点据点。1939年初,中共在斋堂川组建冀热察挺进军,肩负“巩固平西、坚持冀东、开辟平北”的重任。挺进军司令部设在马栏村的一所小院,这里也成为中共领导北平地区抗战的指挥中心。依托京西山区的道路,中共也开辟出一条条红色交通线。如今,红色旅游也成为京西古道上的重要看点。

  古道的味道:“不实地走一走,体会不了”


  在门头沟区王平镇王平古道上韭园村西落坡,有一处古民居,相传这就是元代戏剧家马致远的故居。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道出了京西古道的无限沧桑。

  这份古朴沧桑,正是古道的味道,也是古道的价值所在。

  “地处山间的京西古道在古代不是交通主干道路,也或许因为此,才避免了官道被一次次翻修重建的命运,被破坏得少,原貌得以保存,且功能、形态丰富多样,这为我们一窥明清时期的北京交通、村落等原始风貌,提供了珍贵的载体。”北京社科院历史所研究员吴文涛说。她认为,山水文化、村落文化、交通及关隘文化、民俗文化、煤业文化及宗教文化,都能在京西门头沟的山间古道得到体现。

  这些年,一度寂寥、落寞的京西古道重新热闹起来了。不光是史地民俗的研究者,还有大量喜欢郊游的都市“驴友”,都纷纷涌入,来这里寻古探幽,寄情山水。

  记者曾两赴门头沟区斋堂镇爨底下村,这个完整保持着清代古村风貌的小村,依山而建,几十座小院依势而就,高低错落,完整保留了清代村落建筑群的风貌。在村内,慕名前来拍摄、写生、逛景的游客络绎不绝。

  由于偏僻穷困,村民大多出山谋生,而今,随着城里人的涌入,家家搞起了民俗旅游。老宅主人韩晓文热情质朴,给记者讲述祖辈和老宅的典故,以及山区旅游给他的家庭带来的变化。

  夜宿农家,山间清幽,遥想几百年前,往来南北的驮队商客在此停留,再踏上艰辛的旅途,无限的历史穿越感。

  随着研究的深入,京西古道的成因、性质、功能及其历史文化价值,也逐步得以呈现。关于古道的名称,也曾有人提出多个建议,可按功能命名,如“京西煤道”“京西军道”“京西进香道”等。尹均科等专家则认为,古道成因多样、功能丰富,笼统地称为“京西古道”为最佳。

  北京永定河文化研究会顾问、北京联合大学原校长张妙弟认为,京西古道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支持、支撑了京城的建设和生活,并形成了独有的特色,这是造就京西古道研究在北京地方文化研究大格局中特殊地位的根本原因。古为今用,京西古道研究也会在当今的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千万不要把古道破坏了。将来的深厚体验,还是在古道上。”著名古建筑专家罗哲文先生2011年在谈到京西古道时曾说:“不实地走一走,体会不了它的价值……京西古道也是如此,这些村落和古道,不去亲自走一走,根本无法了解。”


 

遗落山间的那一片京华烟云

( 2018-03-30 ) 稿件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草地周刊
  相关文章: 

   
 
 请注意:



·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新华每日电讯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利。
·您在新华每日电讯留言板发表的言论,新华每日电讯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新华每日电讯新闻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留言板管理员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