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垃圾分一分,环境美十分  |  
| 
 |  
 
 |  
| ( 2018-02-2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春走基层 |  
 |   
  
| 
 |  
| 
    |  
| 
 ▲沛县安庄村村民往垃圾分类桶内投放分类后的垃圾(2月14日摄)。新华社发(胡传松摄)
  
 |  
| 
    |   
  据新华社南京2月21日电(记者陈刚)江苏沛县沛城街道潘阁村,村民胡明春家每天会把生活垃圾简单分类,放进门口的两个垃圾桶里。两个垃圾桶一个写着“可堆肥”,另一个写着“其它垃圾”。21日,他家投放的可堆肥垃圾约2斤,这个数字经过保洁员的估算,当天就记录上了村里的一份“统计表”。 
   负责这一片区的保洁员上门收走了这些垃圾,并统一送到村东北角的阳光堆肥房。菜叶果皮和枯枝烂叶等可堆肥垃圾,经过一段时间的发酵后,就成了上等的农家有机肥。 
   在沛县不少村庄,这是春节期间常见的景象。和往常一样,潘阁村的3名专职保洁员每天到各家各户转上一圈,收走垃圾。垃圾分类管理员、村会计陈艳玲会做好记录,每周进行一次考核评比,对分类好的家庭在全村“点赞”一次,在荣誉栏上公示,并按“点赞”数发放香皂、洗衣粉等奖品。 
   “这些不值钱,主要是激励大家形成习惯。”潘阁村支部书记潘正云介绍,几年前,沛县解决了农村垃圾收运体系问题,形成“户集、村收、镇运、县处理”流程,现在推进垃圾分类工作,必须村民主动配合才行。 
   同时,沛县按照人口的1.5‰的比例,组建了村庄保洁分拣队伍,配备村级保洁分拣员2220名,月平均收入达到850元。 
   如今,在沛县,户分类投放、村分拣收集、镇回收清运、有机垃圾生态处理,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成熟的模式,促进了生活垃圾的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和村庄环境的有效改善。“垃圾分一分,环境美十分”“垃圾分类,家园更美”——这些刷在墙上的标语和垃圾如何分类的图示,正在变成农民日常的生活场景。 
  
  
              
                
              
             | 
           
        
       
      
      
      
        
          
          
            |  
             | 
           
          
          
            |   垃圾分一分,环境美十分 
             | 
           
          
          
            |  
             | 
           
          
            |  
             | 
           
          
            
  | 
           
          
            | ( 2018-02-22 ) 稿件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新春走基层  | 
           
          
          	| 
          		
          	 | 
           
          
          
            |  
             | 
           
        
       
      
        
          
            
              
              
                
                  
                     
| 
 |  
| 
 垃圾分一分,环境美十分  |  
| 
 |  
 
 |  
| ( 2018-02-2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春走基层 |  
 |   
  
| 
 |  
| 
    |  
| 
 ▲沛县安庄村村民往垃圾分类桶内投放分类后的垃圾(2月14日摄)。新华社发(胡传松摄)
  
 |  
| 
    |   
  据新华社南京2月21日电(记者陈刚)江苏沛县沛城街道潘阁村,村民胡明春家每天会把生活垃圾简单分类,放进门口的两个垃圾桶里。两个垃圾桶一个写着“可堆肥”,另一个写着“其它垃圾”。21日,他家投放的可堆肥垃圾约2斤,这个数字经过保洁员的估算,当天就记录上了村里的一份“统计表”。 
   负责这一片区的保洁员上门收走了这些垃圾,并统一送到村东北角的阳光堆肥房。菜叶果皮和枯枝烂叶等可堆肥垃圾,经过一段时间的发酵后,就成了上等的农家有机肥。 
   在沛县不少村庄,这是春节期间常见的景象。和往常一样,潘阁村的3名专职保洁员每天到各家各户转上一圈,收走垃圾。垃圾分类管理员、村会计陈艳玲会做好记录,每周进行一次考核评比,对分类好的家庭在全村“点赞”一次,在荣誉栏上公示,并按“点赞”数发放香皂、洗衣粉等奖品。 
   “这些不值钱,主要是激励大家形成习惯。”潘阁村支部书记潘正云介绍,几年前,沛县解决了农村垃圾收运体系问题,形成“户集、村收、镇运、县处理”流程,现在推进垃圾分类工作,必须村民主动配合才行。 
   同时,沛县按照人口的1.5‰的比例,组建了村庄保洁分拣队伍,配备村级保洁分拣员2220名,月平均收入达到850元。 
   如今,在沛县,户分类投放、村分拣收集、镇回收清运、有机垃圾生态处理,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成熟的模式,促进了生活垃圾的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和村庄环境的有效改善。“垃圾分一分,环境美十分”“垃圾分类,家园更美”——这些刷在墙上的标语和垃圾如何分类的图示,正在变成农民日常的生活场景。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