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穷山沟变身“绿富美”  |  
| 
 |  
 
 |  
| ( 2018-02-2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春走基层 |  
 |   
  
| 
 |  
| 
    |  
| 
 ▲下姜村村民姜祖海在自家门口为沼气池添水(1月10日摄)。新华社记者翁忻旸摄
  
 |  
| 
    |   
  据新华社杭州2月21日电(记者商意盈、马剑)隆冬时节,从杭州淳安县城出发,驱车沿千岛湖一路往西南,来到下姜村。清澈见底的凤林溪穿村而过,两岸白房黑瓦的民居参差错落,竹涛阵阵,林海森森,好一派美丽农村景象!就在去年,这个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7045元,超过全省平均水平。 
   “土墙房,半年粮,烧木炭,有女莫嫁下姜郎。”由于交通不便,人均耕地少,下姜村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是个十足穷山沟,1998年村民年人均收入不足2000元。迫于生计,村里几乎家家户户养起了猪,村里的露天厕所、猪圈、羊圈多达154个,污水横流,臭气熏天。 
   上山砍柴也成为了一条“致富路”。原村党支部书记姜银祥回忆,最多的时候下姜有40多个木炭窑。“不到5年时间,山上的树就被砍得所剩无几,看出去尽是光秃秃一片,看得人心里发慌。” 
   2003年,姜银祥向领导提出,希望建设沼气项目,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这也成为了下姜生态环境保护的转折点。 
   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改善,但是怎么“拔穷根”也是下姜人的心病。这些年来,在下姜村,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得到了有效实践,绿色生态成为了第一生产力。 
   2003年起,下姜村以蚕桑叶、茶叶、中药、毛竹“四张叶子”为抓手发展农业,经济收入一度占到农民收入的一半。但由于中药市场价格波动较大,村民顺应市场需求,开始逐渐转向更高附加值的规模农业和养殖业。 
   下姜村引进了400亩竹园鸡养殖,这些鸡在青山绿水间,喝的是山泉水、吃的是五谷杂粮,每只鸡还有身份代码,通过冷链物流直供上海等地的米其林餐厅和生鲜超市。 
   “目前养殖规模超过两万只,去年销售额将近500万元,鸡粪还被用来作为水蜜桃树的肥料,实现了循环利用。”“鸡场主”林豪说。 
   据下姜村党总支书记姜浩强介绍,村里推动土地适度规模流转,建成了葡萄园、草莓园、中药材园等几大产业园区,还搞起了规模化养殖。“下姜人从原先的山头到现在的园头,真正尝到了发展的甜头。” 
   环境好了、公路通了,越来越多的游客慕名而来。下姜村顺势而为,打造景点式村庄,成功申报3A级景区,村里布局了35个美丽乡村精品建设项目。去年旅游产业产值超过1000万元。 
  
  
  
              
                
              
             | 
           
        
       
      
      
      
        
          
          
            |  
             | 
           
          
          
            |   穷山沟变身“绿富美” 
             | 
           
          
          
            |  
             | 
           
          
            |  
             | 
           
          
            
  | 
           
          
            | ( 2018-02-22 ) 稿件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新春走基层  | 
           
          
          	| 
          		
          	 | 
           
          
          
            |  
             | 
           
        
       
      
        
          
            
              
              
                
                  
                     
| 
 |  
| 
 穷山沟变身“绿富美”  |  
| 
 |  
 
 |  
| ( 2018-02-2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春走基层 |  
 |   
  
| 
 |  
| 
    |  
| 
 ▲下姜村村民姜祖海在自家门口为沼气池添水(1月10日摄)。新华社记者翁忻旸摄
  
 |  
| 
    |   
  据新华社杭州2月21日电(记者商意盈、马剑)隆冬时节,从杭州淳安县城出发,驱车沿千岛湖一路往西南,来到下姜村。清澈见底的凤林溪穿村而过,两岸白房黑瓦的民居参差错落,竹涛阵阵,林海森森,好一派美丽农村景象!就在去年,这个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7045元,超过全省平均水平。 
   “土墙房,半年粮,烧木炭,有女莫嫁下姜郎。”由于交通不便,人均耕地少,下姜村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是个十足穷山沟,1998年村民年人均收入不足2000元。迫于生计,村里几乎家家户户养起了猪,村里的露天厕所、猪圈、羊圈多达154个,污水横流,臭气熏天。 
   上山砍柴也成为了一条“致富路”。原村党支部书记姜银祥回忆,最多的时候下姜有40多个木炭窑。“不到5年时间,山上的树就被砍得所剩无几,看出去尽是光秃秃一片,看得人心里发慌。” 
   2003年,姜银祥向领导提出,希望建设沼气项目,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这也成为了下姜生态环境保护的转折点。 
   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改善,但是怎么“拔穷根”也是下姜人的心病。这些年来,在下姜村,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得到了有效实践,绿色生态成为了第一生产力。 
   2003年起,下姜村以蚕桑叶、茶叶、中药、毛竹“四张叶子”为抓手发展农业,经济收入一度占到农民收入的一半。但由于中药市场价格波动较大,村民顺应市场需求,开始逐渐转向更高附加值的规模农业和养殖业。 
   下姜村引进了400亩竹园鸡养殖,这些鸡在青山绿水间,喝的是山泉水、吃的是五谷杂粮,每只鸡还有身份代码,通过冷链物流直供上海等地的米其林餐厅和生鲜超市。 
   “目前养殖规模超过两万只,去年销售额将近500万元,鸡粪还被用来作为水蜜桃树的肥料,实现了循环利用。”“鸡场主”林豪说。 
   据下姜村党总支书记姜浩强介绍,村里推动土地适度规模流转,建成了葡萄园、草莓园、中药材园等几大产业园区,还搞起了规模化养殖。“下姜人从原先的山头到现在的园头,真正尝到了发展的甜头。” 
   环境好了、公路通了,越来越多的游客慕名而来。下姜村顺势而为,打造景点式村庄,成功申报3A级景区,村里布局了35个美丽乡村精品建设项目。去年旅游产业产值超过1000万元。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