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草地周刊 |
16 |
11/16 |
10
|
11
|
12
|
>
|
>| |
|
|
PDF版 |
 |
|
|
|
|
未来已来 |
|
|
( 2019-08-0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草地周刊 |
|
葛水平
仲夏夜的如水月光下,孩子们在暗影里捉迷藏,虫声从黑暗处钻出来,让人几乎找不到藏身的地方。头上的空间出奇的高远,黑黝黝的大山迷离而又虚幻,有夜鸟飞过的地方,一声饱经沧桑的声音传过来:
“捣蛋鬼们该瞌睡了。”
是我祖母的声音,她喜欢坐在马扎上打瞌睡,她说这句话时,多半明月当空了。
乡村生活的舞台就是院子。劳动是艰苦的,也是快乐的。每一种形式的劳动,都可能带给静夜意外的惊喜,很多时候,大人们心不在焉的笑声里总有对子女们的牵挂,一阵慌乱的脚步声走过,那笑声戛然而止:“黑来了,小心磕碰哦。”
童年是一个不知轻重的年龄,跑过柴草垛,谁家娃跌了一跤,“哇哇”的哭喊声能让夜宿鸟扑棱棱越过院墙。
大人抱起娃拍打着他的屁股说:
“再哭,狼来了。”
“狼来了。”我的童年记忆一直停留在这一句吓唬人的口头禅上。老猫高冷的姿态从院墙上走过,大人们说庄稼地,那些产出的经济作物,在一天的疲劳中等待又一个秋天到来。
院子里的人声、所有故事是我想象最初的展开,也是我所理解这个世界的雏形。乡村,童年,老汉,满脸皱纹的祖母,无往不胜的岁月,故乡人没有因为活不下去时失去活下去的勇气,而活着,对他们,只要走出院子就能望见高山了,和自然界的沉默比,人没有不快乐的理由。
成长中的记忆是一条出山路,道路牵引着我,遥远处,指向了我可能走出的山外。
那时候,我根本不知道自己今后的命运会是什么?没有一个人告诉我,多少年之后,为了生存,我去学戏,懵懵懂懂地走出了大山,由此改变了我的人生走向。
然而,蜗居在城里的我却怎么也舒坦不起来,童年的人和事一直在我的内心深处舒缓起伏着。
我母亲是小学老师,上个世纪的乡村,小学老师调动频繁,夏天或秋天我和母亲坐着毛驴车拉着家当换地儿去另一个村庄教书,我的童年跟随母亲走过了当时我们公社管辖的所有村庄。
毛驴、乡间小道,村庄里的杂货铺、铁匠铺、供销社,所有村庄的村口总有一棵老树枝叶繁茂,在阳光的照射里,浓叶中露出屋瓦灰墙,最好的屋子用来做教室,没有院墙的学校,隔着窗玻璃就能望见青山。
“世界的本质就在于它有一种味道。”
回忆童年事,已经成为日常。常常是在黄昏降临时,留一方天地间的尘土下,屋外的树暗成墨色了,我似乎也寂寞得迈不动步,我把往事揪扯出来,什么是寂寞?寂寞是经得住煎熬的事。可能是时间、色彩、尘土、草木、琴音,也可能是大而无当小而不定的东西。
寂寞已经成为我的一种背景和氛围,我无法不去亲近,我穿梭在童年的往事中,抬头四望,童年流溢在望远的目光中早已不归,可为什么我的记忆总是停留在迎风奔跑的年龄?
多少年前,曾经有这样一幅画落入我的眼前,驴,老皮松弛的汉子脸,脸上表情负气而决绝,天气,物,光线,都是无法复制的,深埋于心的隐痛,伴随着成败得失,张开眼睛只看见往事和故人,苦了一辈子在世上没有留下任何声名,忍辱含悲。
大多数人,哪里又谈得上成败得失。
我的画作一部分来自舞台,一部分来源于这些没有成败得失的人事,我从他们身上知道了什么叫生动,他们是一群守着自然秩序的凡人,对所有有生命的灵物都以兄弟相称。
我记得当年家乡一条河水断流了,村庄里会唱小调的人就站在河道唱他们自编的说唱:
四月里立上冬,
天气刮了一阵子扫长风。
豆荚刮到了树杈上,
麻雀呜的一声刮到了远方。
五月里端阳节,
打雷忽闪下了一场雪。
老母猪下了一只雪白羊,
聪明脑袋扯在了狗腿上。
六月里数上九,
十人烤火九不走。
路上碰见了人咬狗,
拿起狗来捣石头,
石头咬了人一口。
七月里来雪花飘,
聋子听见放大炮。
哑巴唱戏唱的是没眼桥,
一条腿蹦它十八丈高。
他们一直唱到十二月,最后一句唱:颠来倒去活一年,稀里糊涂等未来。
黑色幽默将民间的苦难调侃得生动活泼。他们让我懂得所有的苦难经历都是美好的因果,感受生命里的爱,对我的当下而言,无论写作,无论生活。
冯骥才说过,每个人都有两个自己,一个是外在的、社会性的、变形的;一个是内在的、本质的、真实的自己,就是两个心灵,两个自己要交流,如果隔绝太久,日久天长,最后便剩下了一个在地球上跑来跑去、被社会所改变的自己。
未来已来。
岁月,那些缠绵悱恻、血脉贲张和涕泪滂沱的往昔走远了吗?我的朋友说,挣脱自足,对自己狠一点,叛逆一点。想了很久,很久,庞大的时间单位和情感因素已被我挥霍,时光流逝不是一个类似展开的镜头的移动。我此时写下一段话:乡村把农人困囿于土地数千年,离开也是对农人的救赎。场景并不常常在某个特定的时刻让一切发生改变,只是在每个人心里,也许茂盛成长并不是为了收获。
命运赋予了生活具体而真实的内容,在底层被人们忘却的角落里,我成长并于一些细小普通的事物中获得美好。

|
|
未来已来
|
|
|
|
( 2019-08-02 ) 稿件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草地周刊 |
|
|
|
未来已来 |
|
|
( 2019-08-0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草地周刊 |
|
葛水平
仲夏夜的如水月光下,孩子们在暗影里捉迷藏,虫声从黑暗处钻出来,让人几乎找不到藏身的地方。头上的空间出奇的高远,黑黝黝的大山迷离而又虚幻,有夜鸟飞过的地方,一声饱经沧桑的声音传过来:
“捣蛋鬼们该瞌睡了。”
是我祖母的声音,她喜欢坐在马扎上打瞌睡,她说这句话时,多半明月当空了。
乡村生活的舞台就是院子。劳动是艰苦的,也是快乐的。每一种形式的劳动,都可能带给静夜意外的惊喜,很多时候,大人们心不在焉的笑声里总有对子女们的牵挂,一阵慌乱的脚步声走过,那笑声戛然而止:“黑来了,小心磕碰哦。”
童年是一个不知轻重的年龄,跑过柴草垛,谁家娃跌了一跤,“哇哇”的哭喊声能让夜宿鸟扑棱棱越过院墙。
大人抱起娃拍打着他的屁股说:
“再哭,狼来了。”
“狼来了。”我的童年记忆一直停留在这一句吓唬人的口头禅上。老猫高冷的姿态从院墙上走过,大人们说庄稼地,那些产出的经济作物,在一天的疲劳中等待又一个秋天到来。
院子里的人声、所有故事是我想象最初的展开,也是我所理解这个世界的雏形。乡村,童年,老汉,满脸皱纹的祖母,无往不胜的岁月,故乡人没有因为活不下去时失去活下去的勇气,而活着,对他们,只要走出院子就能望见高山了,和自然界的沉默比,人没有不快乐的理由。
成长中的记忆是一条出山路,道路牵引着我,遥远处,指向了我可能走出的山外。
那时候,我根本不知道自己今后的命运会是什么?没有一个人告诉我,多少年之后,为了生存,我去学戏,懵懵懂懂地走出了大山,由此改变了我的人生走向。
然而,蜗居在城里的我却怎么也舒坦不起来,童年的人和事一直在我的内心深处舒缓起伏着。
我母亲是小学老师,上个世纪的乡村,小学老师调动频繁,夏天或秋天我和母亲坐着毛驴车拉着家当换地儿去另一个村庄教书,我的童年跟随母亲走过了当时我们公社管辖的所有村庄。
毛驴、乡间小道,村庄里的杂货铺、铁匠铺、供销社,所有村庄的村口总有一棵老树枝叶繁茂,在阳光的照射里,浓叶中露出屋瓦灰墙,最好的屋子用来做教室,没有院墙的学校,隔着窗玻璃就能望见青山。
“世界的本质就在于它有一种味道。”
回忆童年事,已经成为日常。常常是在黄昏降临时,留一方天地间的尘土下,屋外的树暗成墨色了,我似乎也寂寞得迈不动步,我把往事揪扯出来,什么是寂寞?寂寞是经得住煎熬的事。可能是时间、色彩、尘土、草木、琴音,也可能是大而无当小而不定的东西。
寂寞已经成为我的一种背景和氛围,我无法不去亲近,我穿梭在童年的往事中,抬头四望,童年流溢在望远的目光中早已不归,可为什么我的记忆总是停留在迎风奔跑的年龄?
多少年前,曾经有这样一幅画落入我的眼前,驴,老皮松弛的汉子脸,脸上表情负气而决绝,天气,物,光线,都是无法复制的,深埋于心的隐痛,伴随着成败得失,张开眼睛只看见往事和故人,苦了一辈子在世上没有留下任何声名,忍辱含悲。
大多数人,哪里又谈得上成败得失。
我的画作一部分来自舞台,一部分来源于这些没有成败得失的人事,我从他们身上知道了什么叫生动,他们是一群守着自然秩序的凡人,对所有有生命的灵物都以兄弟相称。
我记得当年家乡一条河水断流了,村庄里会唱小调的人就站在河道唱他们自编的说唱:
四月里立上冬,
天气刮了一阵子扫长风。
豆荚刮到了树杈上,
麻雀呜的一声刮到了远方。
五月里端阳节,
打雷忽闪下了一场雪。
老母猪下了一只雪白羊,
聪明脑袋扯在了狗腿上。
六月里数上九,
十人烤火九不走。
路上碰见了人咬狗,
拿起狗来捣石头,
石头咬了人一口。
七月里来雪花飘,
聋子听见放大炮。
哑巴唱戏唱的是没眼桥,
一条腿蹦它十八丈高。
他们一直唱到十二月,最后一句唱:颠来倒去活一年,稀里糊涂等未来。
黑色幽默将民间的苦难调侃得生动活泼。他们让我懂得所有的苦难经历都是美好的因果,感受生命里的爱,对我的当下而言,无论写作,无论生活。
冯骥才说过,每个人都有两个自己,一个是外在的、社会性的、变形的;一个是内在的、本质的、真实的自己,就是两个心灵,两个自己要交流,如果隔绝太久,日久天长,最后便剩下了一个在地球上跑来跑去、被社会所改变的自己。
未来已来。
岁月,那些缠绵悱恻、血脉贲张和涕泪滂沱的往昔走远了吗?我的朋友说,挣脱自足,对自己狠一点,叛逆一点。想了很久,很久,庞大的时间单位和情感因素已被我挥霍,时光流逝不是一个类似展开的镜头的移动。我此时写下一段话:乡村把农人困囿于土地数千年,离开也是对农人的救赎。场景并不常常在某个特定的时刻让一切发生改变,只是在每个人心里,也许茂盛成长并不是为了收获。
命运赋予了生活具体而真实的内容,在底层被人们忘却的角落里,我成长并于一些细小普通的事物中获得美好。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