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残疾汉子脱贫记 |
|
|
( 2019-06-2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综合新闻 |
|
|
|
|
在广西都安瑶族自治县隆福乡隆旺村三叉屯,罗仕林在劳作间隙整理假肢(4月24日摄)。
|
|
|
|
在广西都安瑶族自治县隆福乡隆旺村三叉屯,罗仕林扛着牧草走出地里准备装车(4月24日摄)。
新华社记者陆波岸摄
| 停好三轮车,扛起车上的牧草,搬到牛栏,拉下电闸,粉碎牧草,铲到牛食槽里……罗仕林一口气把这些事干完。
“先休息一下。”正在清理牛栏的蒙秀勤,看着满头大汗的丈夫,停下手中的活说。
“不用。”罗仕林一瘸一拐走进牛栏,和妻子一起打扫卫生。
罗仕林家在广西都安瑶族自治县隆福乡隆旺村三叉屯。都安县面积4000多平方公里,石山面积占89%,素有“石山王国”之称,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十三五”期间,全县需要脱贫人口达13.84万人。
三叉屯离县城60多公里,环境恶劣,土地贫瘠。“吃盐都难!”忙完牛棚里的事,罗仕林坐在客厅吹着风扇,回忆20世纪90年代末以前的生活时,只说了这4个字。
1996年,罗仕林借了80元钱路费,走出大山外出打工。2006年,矿井突然塌方,31岁的他失去了一条腿。在医院,罗仕林在心里不止一遍对自己说,千万不能倒下。
拖着假肢回到大山,罗仕林咬牙坚持一年的康复训练。2008年,对假肢慢慢适应后,他又在谋生路上一拐一瘸地奔忙。“我开始在山里承包饮水工程建设。后来,不管是修公路还是建房子,只要能赚钱我都做。”他说,人家两个月建好一个水柜,他身体不方便,可能要三个月才能建好。“我做人实在,做工质量好,很多工程自己找上门来。”只有一条腿的罗仕林,通过“几条腿”脱贫,多渠道增加收入,把日子越过越好。
2016年,他一家从建档立卡贫困户名单退出,实现脱贫。“我受伤后,如果没有这么咬牙打拼,日子肯定还是穷得叮当响。”他说。
他脱贫的举动赢得了很多赞誉,先后被授予“隆福乡2016—2017年度脱贫攻坚带头人”“首届感动河池十佳自强自立残疾人提名荣誉称号”。
脱贫后,罗仕林并没有松劲。2017年,他知道都安瑶族自治县推出“贷牛还牛”扶贫产业后,建牛棚,种牧草,发展养牛。2018年,他把牛栏扩大,为村里15户村民代养19头牛。“今年8月,我可以卖掉15头牛,每头牛除去买牛成本,可以有8000元左右的收入。”
现在,他每天天还没有大亮就起来,上午割牧草喂牛,下午到附近工地打零工,两口子每年打工收入有六七万元。
不久前,罗仕林的脱贫故事被当地宣传部门拍成微电影,感动了很多人。
(记者陆波岸)新华社南宁电
|
|
残疾汉子脱贫记
|
|
|
|
( 2019-06-23 ) 稿件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综合新闻 |
|
|
|
残疾汉子脱贫记 |
|
|
( 2019-06-2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综合新闻 |
|
|
|
|
在广西都安瑶族自治县隆福乡隆旺村三叉屯,罗仕林在劳作间隙整理假肢(4月24日摄)。
|
|
|
|
在广西都安瑶族自治县隆福乡隆旺村三叉屯,罗仕林扛着牧草走出地里准备装车(4月24日摄)。
新华社记者陆波岸摄
| 停好三轮车,扛起车上的牧草,搬到牛栏,拉下电闸,粉碎牧草,铲到牛食槽里……罗仕林一口气把这些事干完。
“先休息一下。”正在清理牛栏的蒙秀勤,看着满头大汗的丈夫,停下手中的活说。
“不用。”罗仕林一瘸一拐走进牛栏,和妻子一起打扫卫生。
罗仕林家在广西都安瑶族自治县隆福乡隆旺村三叉屯。都安县面积4000多平方公里,石山面积占89%,素有“石山王国”之称,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十三五”期间,全县需要脱贫人口达13.84万人。
三叉屯离县城60多公里,环境恶劣,土地贫瘠。“吃盐都难!”忙完牛棚里的事,罗仕林坐在客厅吹着风扇,回忆20世纪90年代末以前的生活时,只说了这4个字。
1996年,罗仕林借了80元钱路费,走出大山外出打工。2006年,矿井突然塌方,31岁的他失去了一条腿。在医院,罗仕林在心里不止一遍对自己说,千万不能倒下。
拖着假肢回到大山,罗仕林咬牙坚持一年的康复训练。2008年,对假肢慢慢适应后,他又在谋生路上一拐一瘸地奔忙。“我开始在山里承包饮水工程建设。后来,不管是修公路还是建房子,只要能赚钱我都做。”他说,人家两个月建好一个水柜,他身体不方便,可能要三个月才能建好。“我做人实在,做工质量好,很多工程自己找上门来。”只有一条腿的罗仕林,通过“几条腿”脱贫,多渠道增加收入,把日子越过越好。
2016年,他一家从建档立卡贫困户名单退出,实现脱贫。“我受伤后,如果没有这么咬牙打拼,日子肯定还是穷得叮当响。”他说。
他脱贫的举动赢得了很多赞誉,先后被授予“隆福乡2016—2017年度脱贫攻坚带头人”“首届感动河池十佳自强自立残疾人提名荣誉称号”。
脱贫后,罗仕林并没有松劲。2017年,他知道都安瑶族自治县推出“贷牛还牛”扶贫产业后,建牛棚,种牧草,发展养牛。2018年,他把牛栏扩大,为村里15户村民代养19头牛。“今年8月,我可以卖掉15头牛,每头牛除去买牛成本,可以有8000元左右的收入。”
现在,他每天天还没有大亮就起来,上午割牧草喂牛,下午到附近工地打零工,两口子每年打工收入有六七万元。
不久前,罗仕林的脱贫故事被当地宣传部门拍成微电影,感动了很多人。
(记者陆波岸)新华社南宁电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