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草地周刊 |
16 |
11/16 |
10
|
11
|
12
|
>
|
>| |
|
|
PDF版 |
 |
|
|
|
|
最小最美的读书会 |
|
|
( 2019-05-2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草地周刊 |
|
杨早
我参加过很多读书会,作为主持,或作为嘉宾。人多的有五六百人,人少的有十来个人。但我最喜欢的,还是自己参与创办的阅读邻居读书会。那是世上最小最美的读书会。
阅读邻居有三个创始人。最早提出这个想法的,是资深书媒人绿茶——“书媒人”是我造的词,因为关于书的事,他什么都干,所以只能为他造个词叫“书媒人”,为书作媒,以寻良人。
这位仁兄,嘴里最喜欢嚷嚷的就是“阅读需要分享”——这是读书的好处之一。同样是媒人,世纪佳缘或百合网就不敢说“婚姻需要分享”。虽然前人也有过话“书与老婆概不外借”,但说的都是实体,书里的内容还是可以甚至必须分享的。不然,费劲巴拉地读了一本好书,不往外吐点儿什么,岂不等于衣锦夜行?豆瓣就是这么成为文艺青年大本营的。
阅读需要分享,我也赞成。但我只能算帮个人场,重要的是空间。恰好也有这么一个合适的。我有个发小邱小石,与太太阮丛在我们小区开了一家书店,叫“读易洞书房”。这家书店空间不大,顾客也不多,说是书店,更像是他们俩的外置书房。这么一家书店,还被书业某协会评为“最美小书店”,你就可以想象那种调性了。
这家书店现在已经没了。所以我来描述一下它的内部:走进南边的门,是条颇长的过道,其实也相当于一间屋子,用来摆设新书,或者邻居寄卖的物件,也办过展览。很长一段时间,墙上都挂着阅读邻居的照片。邱小石的摄影技术很棒,总能将闲常情景拍得很有文艺范儿。
再往里走,过一道玻璃拉门,就是书店的主空间,被一道书墙分成两块,门的左手边是一个曲尺形的小柜台。柜台里有杯碟与咖啡机,水龙头。与柜台共享左空间的是一张原树截开的大木台子,围着可以坐八九个人。木台子右侧就是分隔两个空间的书墙,书墙下有一条也是原木做的长凳,挤一挤也能坐四五位。靠着北边的门,也就是紧挨着大木台的尽头,还有一个大冰箱。这里就是用于读书会的场地。
书墙背后,则是一个半独立的空间,有两张沙发相对,也有一张大桌配四把餐椅,窗前还有相对的两张宜家懒汉椅。这里用来开个策划小会,或是会个友发个呆,都是极好的。屋里所有的架子上,都塞满了店主(一般叫“洞主”,读易洞嘛)搜集来的旧书旧物。说实话,除了去香港与日本,很少见到这么美丽而又拥挤的书店。
邱小石大学学的是食品工程专业,正业似乎是广告,特别喜爱与关注建筑。听上去很杂乱,但如果熟悉他会知道,他的兴趣点就是各种创意,各种记录。他随时用各种方式,网志,公号,相机……来记录他看见的世界与生活。
总之,我们三个人既是朋友也是邻居,就一起创办了阅读邻居。阅读邻居的“小”,还不光是地方小,人数也少(我们有心理准备,就算只是我们仨,一样也可以做读书会),最重要的还在于它一开始就没想着从外面拉人,就是为社区文化做一点贡献。最初的理想状态是“走几步路,来书店,花三小时,分享一本书,开一场思想的碰碰车”。后来邱小石总结了八个字“最小成本,最大快乐”。“小”还包含了时间成本与交通成本的压缩。
到今年,阅读邻居已经八年了。这个小小的读书会,接纳了来自北京四面八方,还有外地各处的参与者。它没有学历、职业、学科……等等门槛,也不收费,对来者只有一个要求:读完主题书,必须发言,参与讨论。
每月一场读书会,每场三个小时。只开放十五个名额——不仅仅是因为读易洞的场地如前所述,只能提供十四五个座位,更重要的是,我们测算过,在三个小时内,如果要让每个参与者都有五分钟发言时间,并且开放半小时讨论,那么十五个人,是一个黄金数字。多不行,少倒没关系,讨论可以更充分。
这里就要说到读书会的产出了。前面说了,邱小石可是个记录控。不管座位多紧张,紧张到有人得站着听,或者是去另一块空间去听壁脚,一定有个靓位是留给专业速记的。每场读书会能产生三万字以上的文字稿,再通过网盘下载,微博,公号……各种方式给不能到场的有兴趣者共享。2016年开始,阅读邻居还开启了视频拍摄,上传网站。有些周末要带娃的读友说,周六晚上,一边拖地一边听完读书会全程,也是一种享受。
阅读邻居的流程是固定的:先是每位参与者两分钟的荐书,推荐或吐槽一本自己最想分享感受的书,同时兼带自我介绍(名字与职业)。然后是轮流对当期主题书发表看法,如果哪期我们正好请来了作者,就变成参与者对作者的拷问:盘他!一轮结束后,通常有个中场休息。
下半场开始是主持人(就是我)评点回应刚才的发言。作为一个不自觉的话痨,常常会扯到半个小时以上。叨叨一时爽,过后悔断肠。读书会后的轮流校对速记稿,三万字里往往我就独占一万字,每次都校得我欲仙欲死。
再接下来是开放讨论。时长不限,看心情。本来写明都是两点到五点的读书会,往往大伙儿一激动,五点半就过了,必须结束了。在六点回家吃饭前,还有余兴节目呢。
余兴节目通常是换书,每人自愿带来一两本读完或不想要的书,都码在台面上。每个参加的人再按序挑一本带走。按什么序呢?一开始是抢红包看数额,后来觉得要激发大家带好书的积极性,于是改为票选出“本日最值的交换书”,由这本书的主人先挑,挑哪本,哪本的主人即成为下一位。这样一来,如果带的书不受欢迎,最后灰溜溜地又把原书带回家的,也不是没有。
至于每期的主题书,五花八门,主要由三位创始人投票确定。大都以新书为主,但口味颇高,有时会有意引入一些大众很难接触的学术书,如《晚清女子国民常识的建构》《家人父子》等。搞搞新形式的时候也不少,像李静的话剧剧本《大先生》,就干脆参与者分角色把这部剧朗诵了一遍,再来讨论。
因为参与读书会的人真的是各种专业、各种职业的都有,久而久之,我也总结出了一套将素人培养成达人的修炼之道,这就是我到处去讲的“阅读闭环”理论——一个人要真正将一本书读成自己的,需要经历阅读、思考、表达、写作四个阶段,从而形成一个闭环。表达也包含着倾听与交流,但是最难的还是最后一环。从自己读,到将读后的感悟写出来给别人读,这个闭环不易完成,可一旦养成了这种阅读习惯,受益无穷,所谓“一鞭一条痕,一掌一掴血”,读一本书胜过别人读十本。
阅读邻居走到第六年,成员的稳定性大幅提高,有人已经跟着四年、五年、六年,也还总有新鲜人加入,但是新鲜人都得跨过一个坎儿——能坚持下来,就是“一寸有一寸的进益,一寸有一寸的欢喜”,坚持不下来,就算是一种新奇体验吧,也不错。
第六年开始,我觉得阅读可以进阶了,是时候摆脱仍然比较随机的阅读方式,进入到一个更加有挑战性的阅读阶段:谱系阅读。这就要求参与者能长时间关注同一个领域,通过同谱系的大量阅读来构成自己知识体系的一部分。
正好这时候与绿茶在合作《墙书·中国通史》,于是就计划,2017年拿出一整年,不管出版市场风云变幻,我们来搞一个“读史年”,十期,从西周读到民国。为了给大伙儿的积极性加码,还破天荒地收了一笔会费,大家花钱来买“罪”受。
这一年,恰逢读易洞因各种原因关张。失去最美小书店的加持,阅读邻居在北京各个场地流浪了一年,从茶馆到咖啡馆,从会所到首都图书馆,我们还是坚持完成了读史年,还随便做了五期“漫说文化”的阅读分享。
2019年,阅读邻居又开启了更新的形式。新形式分为“走”“读”两大块。“读”是读现代小说——五四运动一百周年,多应景啊。十位小说家,四十篇小说,每篇小说都由五位读友分别解读,再由我这个半瓶子专家来评点,周一至周六,每天公号发一篇解读。这就意味着,到年底,我们会有二百四十篇解读现代小说的文章留下来,预计三十万字,完美实现了“阅读-思考-表达-写作”的闭环。
“走”是啥?我一直认为:万语千言,不如一见。去过一个作家的故乡,走过一部作品里描绘的路线,看到作者看过的景物,体会过作者当时的心情,再来面对作品,那种酸爽的心情,绝非面对一堆文字所能比拟。我就写过“走透湘西,才能理解沈从文”,一个大山的孩子,为什么作品里充满着水的气息?因为水本身,就是湘西用来对抗大山的道路。
又比如,要体会1919年5月4日学生运动的动因与氛围,你得按照同样时间,同样路线去走一趟从天安门到东交民巷再到赵家楼的路线,最好走得磕磕绊绊,时行时停,你才能理解五月天的下午,穿着棉袍,满腔情绪无处安放的焦灼与躁怒。不走这一趟,说什么可能都是隔靴掻痒。
你说搞这样的读书会,花不花时间?花。但它能吸引所有的参与者一起来动手,每个人都进行主动阅读,而不是被动地听听就过。还记得读易洞刚刚创办不久,独具一格的特色吸引了不少媒体采访,邱小石总是说:“同样的钱,有人买一辆豪车来玩,我开个书店来玩,我觉得我还赚到了。”他的意思是,都是爱好,没什么区别,但你们不会去采访开豪车的人,对吧?
说到底,阅读邻居的理念就是“最小成本,最大快乐。”

|
|
最小最美的读书会
|
|
|
|
( 2019-05-24 ) 稿件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草地周刊 |
|
|
|
最小最美的读书会 |
|
|
( 2019-05-2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草地周刊 |
|
杨早
我参加过很多读书会,作为主持,或作为嘉宾。人多的有五六百人,人少的有十来个人。但我最喜欢的,还是自己参与创办的阅读邻居读书会。那是世上最小最美的读书会。
阅读邻居有三个创始人。最早提出这个想法的,是资深书媒人绿茶——“书媒人”是我造的词,因为关于书的事,他什么都干,所以只能为他造个词叫“书媒人”,为书作媒,以寻良人。
这位仁兄,嘴里最喜欢嚷嚷的就是“阅读需要分享”——这是读书的好处之一。同样是媒人,世纪佳缘或百合网就不敢说“婚姻需要分享”。虽然前人也有过话“书与老婆概不外借”,但说的都是实体,书里的内容还是可以甚至必须分享的。不然,费劲巴拉地读了一本好书,不往外吐点儿什么,岂不等于衣锦夜行?豆瓣就是这么成为文艺青年大本营的。
阅读需要分享,我也赞成。但我只能算帮个人场,重要的是空间。恰好也有这么一个合适的。我有个发小邱小石,与太太阮丛在我们小区开了一家书店,叫“读易洞书房”。这家书店空间不大,顾客也不多,说是书店,更像是他们俩的外置书房。这么一家书店,还被书业某协会评为“最美小书店”,你就可以想象那种调性了。
这家书店现在已经没了。所以我来描述一下它的内部:走进南边的门,是条颇长的过道,其实也相当于一间屋子,用来摆设新书,或者邻居寄卖的物件,也办过展览。很长一段时间,墙上都挂着阅读邻居的照片。邱小石的摄影技术很棒,总能将闲常情景拍得很有文艺范儿。
再往里走,过一道玻璃拉门,就是书店的主空间,被一道书墙分成两块,门的左手边是一个曲尺形的小柜台。柜台里有杯碟与咖啡机,水龙头。与柜台共享左空间的是一张原树截开的大木台子,围着可以坐八九个人。木台子右侧就是分隔两个空间的书墙,书墙下有一条也是原木做的长凳,挤一挤也能坐四五位。靠着北边的门,也就是紧挨着大木台的尽头,还有一个大冰箱。这里就是用于读书会的场地。
书墙背后,则是一个半独立的空间,有两张沙发相对,也有一张大桌配四把餐椅,窗前还有相对的两张宜家懒汉椅。这里用来开个策划小会,或是会个友发个呆,都是极好的。屋里所有的架子上,都塞满了店主(一般叫“洞主”,读易洞嘛)搜集来的旧书旧物。说实话,除了去香港与日本,很少见到这么美丽而又拥挤的书店。
邱小石大学学的是食品工程专业,正业似乎是广告,特别喜爱与关注建筑。听上去很杂乱,但如果熟悉他会知道,他的兴趣点就是各种创意,各种记录。他随时用各种方式,网志,公号,相机……来记录他看见的世界与生活。
总之,我们三个人既是朋友也是邻居,就一起创办了阅读邻居。阅读邻居的“小”,还不光是地方小,人数也少(我们有心理准备,就算只是我们仨,一样也可以做读书会),最重要的还在于它一开始就没想着从外面拉人,就是为社区文化做一点贡献。最初的理想状态是“走几步路,来书店,花三小时,分享一本书,开一场思想的碰碰车”。后来邱小石总结了八个字“最小成本,最大快乐”。“小”还包含了时间成本与交通成本的压缩。
到今年,阅读邻居已经八年了。这个小小的读书会,接纳了来自北京四面八方,还有外地各处的参与者。它没有学历、职业、学科……等等门槛,也不收费,对来者只有一个要求:读完主题书,必须发言,参与讨论。
每月一场读书会,每场三个小时。只开放十五个名额——不仅仅是因为读易洞的场地如前所述,只能提供十四五个座位,更重要的是,我们测算过,在三个小时内,如果要让每个参与者都有五分钟发言时间,并且开放半小时讨论,那么十五个人,是一个黄金数字。多不行,少倒没关系,讨论可以更充分。
这里就要说到读书会的产出了。前面说了,邱小石可是个记录控。不管座位多紧张,紧张到有人得站着听,或者是去另一块空间去听壁脚,一定有个靓位是留给专业速记的。每场读书会能产生三万字以上的文字稿,再通过网盘下载,微博,公号……各种方式给不能到场的有兴趣者共享。2016年开始,阅读邻居还开启了视频拍摄,上传网站。有些周末要带娃的读友说,周六晚上,一边拖地一边听完读书会全程,也是一种享受。
阅读邻居的流程是固定的:先是每位参与者两分钟的荐书,推荐或吐槽一本自己最想分享感受的书,同时兼带自我介绍(名字与职业)。然后是轮流对当期主题书发表看法,如果哪期我们正好请来了作者,就变成参与者对作者的拷问:盘他!一轮结束后,通常有个中场休息。
下半场开始是主持人(就是我)评点回应刚才的发言。作为一个不自觉的话痨,常常会扯到半个小时以上。叨叨一时爽,过后悔断肠。读书会后的轮流校对速记稿,三万字里往往我就独占一万字,每次都校得我欲仙欲死。
再接下来是开放讨论。时长不限,看心情。本来写明都是两点到五点的读书会,往往大伙儿一激动,五点半就过了,必须结束了。在六点回家吃饭前,还有余兴节目呢。
余兴节目通常是换书,每人自愿带来一两本读完或不想要的书,都码在台面上。每个参加的人再按序挑一本带走。按什么序呢?一开始是抢红包看数额,后来觉得要激发大家带好书的积极性,于是改为票选出“本日最值的交换书”,由这本书的主人先挑,挑哪本,哪本的主人即成为下一位。这样一来,如果带的书不受欢迎,最后灰溜溜地又把原书带回家的,也不是没有。
至于每期的主题书,五花八门,主要由三位创始人投票确定。大都以新书为主,但口味颇高,有时会有意引入一些大众很难接触的学术书,如《晚清女子国民常识的建构》《家人父子》等。搞搞新形式的时候也不少,像李静的话剧剧本《大先生》,就干脆参与者分角色把这部剧朗诵了一遍,再来讨论。
因为参与读书会的人真的是各种专业、各种职业的都有,久而久之,我也总结出了一套将素人培养成达人的修炼之道,这就是我到处去讲的“阅读闭环”理论——一个人要真正将一本书读成自己的,需要经历阅读、思考、表达、写作四个阶段,从而形成一个闭环。表达也包含着倾听与交流,但是最难的还是最后一环。从自己读,到将读后的感悟写出来给别人读,这个闭环不易完成,可一旦养成了这种阅读习惯,受益无穷,所谓“一鞭一条痕,一掌一掴血”,读一本书胜过别人读十本。
阅读邻居走到第六年,成员的稳定性大幅提高,有人已经跟着四年、五年、六年,也还总有新鲜人加入,但是新鲜人都得跨过一个坎儿——能坚持下来,就是“一寸有一寸的进益,一寸有一寸的欢喜”,坚持不下来,就算是一种新奇体验吧,也不错。
第六年开始,我觉得阅读可以进阶了,是时候摆脱仍然比较随机的阅读方式,进入到一个更加有挑战性的阅读阶段:谱系阅读。这就要求参与者能长时间关注同一个领域,通过同谱系的大量阅读来构成自己知识体系的一部分。
正好这时候与绿茶在合作《墙书·中国通史》,于是就计划,2017年拿出一整年,不管出版市场风云变幻,我们来搞一个“读史年”,十期,从西周读到民国。为了给大伙儿的积极性加码,还破天荒地收了一笔会费,大家花钱来买“罪”受。
这一年,恰逢读易洞因各种原因关张。失去最美小书店的加持,阅读邻居在北京各个场地流浪了一年,从茶馆到咖啡馆,从会所到首都图书馆,我们还是坚持完成了读史年,还随便做了五期“漫说文化”的阅读分享。
2019年,阅读邻居又开启了更新的形式。新形式分为“走”“读”两大块。“读”是读现代小说——五四运动一百周年,多应景啊。十位小说家,四十篇小说,每篇小说都由五位读友分别解读,再由我这个半瓶子专家来评点,周一至周六,每天公号发一篇解读。这就意味着,到年底,我们会有二百四十篇解读现代小说的文章留下来,预计三十万字,完美实现了“阅读-思考-表达-写作”的闭环。
“走”是啥?我一直认为:万语千言,不如一见。去过一个作家的故乡,走过一部作品里描绘的路线,看到作者看过的景物,体会过作者当时的心情,再来面对作品,那种酸爽的心情,绝非面对一堆文字所能比拟。我就写过“走透湘西,才能理解沈从文”,一个大山的孩子,为什么作品里充满着水的气息?因为水本身,就是湘西用来对抗大山的道路。
又比如,要体会1919年5月4日学生运动的动因与氛围,你得按照同样时间,同样路线去走一趟从天安门到东交民巷再到赵家楼的路线,最好走得磕磕绊绊,时行时停,你才能理解五月天的下午,穿着棉袍,满腔情绪无处安放的焦灼与躁怒。不走这一趟,说什么可能都是隔靴掻痒。
你说搞这样的读书会,花不花时间?花。但它能吸引所有的参与者一起来动手,每个人都进行主动阅读,而不是被动地听听就过。还记得读易洞刚刚创办不久,独具一格的特色吸引了不少媒体采访,邱小石总是说:“同样的钱,有人买一辆豪车来玩,我开个书店来玩,我觉得我还赚到了。”他的意思是,都是爱好,没什么区别,但你们不会去采访开豪车的人,对吧?
说到底,阅读邻居的理念就是“最小成本,最大快乐。”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