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旧版 2019年04月20日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4下一篇  
返回本版列表    点击率:  字体: 放大  默认  缩小  
中国新闻
4 4/4 3 4 ****处理标记:[Page]时,数据源为空。 **** > >|
PDF版
本版面文章
· 城市重生的徐州逻辑:资源枯竭城市的转型之道
· 住建部对部分房价、地价波动幅度较大的城市进行预警提示
· 两部门简化已故存款人存款查询相关手续
· 民政部:警惕以废旧物回收为名的伪慈善活动
· “土改第一村”:家门口上班让农民免去思乡苦
· 肖扬同志逝世

  相关文章: 
“土改第一村”:家门口上班让农民免去思乡苦

( 2019-04-20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中国新闻
 
  “老鄂,上班去了!”

  吃完早饭,黑龙江省尚志市元宝村村民鄂文俭正拾掇碗筷,这时大门口突然有人喊。抬头一看,原来是工友刘晓利,他赶紧擦了擦手,和家里人招呼一声就出了门。

  从鄂文俭家到他上班的哈尔滨金雪莲笔业有限公司,走路用不到10分钟。一路上,鸟雀叽叽喳喳,他和刘晓利也聊个不停。宽宽的村道两旁是整齐的砖房或别墅,不时有农民骑着电动车或开着小轿车,在村里进进出出。

  鄂文俭生活的元宝村是小说《暴风骤雨》的原型地,中国共产党人在东北最早掀起土地改革的地方。这个一直因“土改”远近闻名的村子,拥有着20多家大大小小的企业——铅笔厂、铅笔板厂、米厂、煎饼厂等。附近别的村村民大都出外打工,元宝村却少了这个烦恼。

  “全村600多户,大部分家都有人在企业上班。”元宝村村主任施永平说。

  41岁的鄂文俭就是其中一员。他的工作是操作铅笔板胶合机,上料、拣板、打夹子,3个人负责一台机器,一天下来能粘合十几万块板。“活不累,都是机器在干,人保持专注就行。”他说,每个月大概3000元收入,不见得比外头打工差。

  就在几年前,鄂文俭想着闯一闯,去南方干了一阵子采砂的活儿,工钱虽不少,但饱受思乡煎熬。他上有老下有小,父母都年过花甲,心里着实放不下,两个孩子大的16岁、小的6岁,一天不见想得慌。

  想家乡,想家人,2017年鄂文俭回了乡,就近在铅笔厂工作,既减少家人牵挂,又方便照顾家。家里5亩水田、1垧多旱田,一直是父母打理,农忙时根本顾不过来。现在,春种、秋收鄂文俭和同样打工的爱人都能搭把手,父母担子轻不少。

  两口子每月工资加起来五六千元,种地一年还有两万多元的收入……鄂文俭掰着手指给记者算,脸上的笑带着腼腆。

  目前元宝村的铅笔板产量占全国60%,铅笔产量约占全国1/4。在这些企业带动下,2018年全村总资产达7.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3.1万元,半数以上的村民住进了楼房或别墅。

  但元宝村的“财柱子”铅笔产业也曾陷入徘徊,前几年一度不吃香。村党总支书记张宝金坐不住了,他带着大家走市场、访企业,最终认定:年产两亿支铅笔,但每支利润不足1分钱的模式必须淘汰。

  “中央提出‘三去一降一补’,咱也不能落后了。”张宝金说,由村集体企业金雪莲笔业带头,逐步放弃低端市场,向高端精品及报纸卷笔等绿色新品转变,现在每支铅笔的利润多的已达两毛钱。

  2019年传来好消息,金雪莲笔业的铅笔订单又增加了两三成,鄂文俭和工友们的干劲更足了。

         (记者强勇)新华社哈尔滨4月19日电

 

“土改第一村”:家门口上班让农民免去思乡苦

( 2019-04-20 ) 稿件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中国新闻
  相关文章: 

   
 
 请注意:



·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新华每日电讯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利。
·您在新华每日电讯留言板发表的言论,新华每日电讯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新华每日电讯新闻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留言板管理员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