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草地周刊 |
16 |
12/16 |
11
|
12
|
13
|
>
|
>| |
|
|
PDF版 |
 |
|
|
|
|
窑洞的现代影子和魂魄 |
|
|
( 2019-03-2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草地周刊 |
|
牛福太
人类的祖先是群居山洞的,今天仍有人住在窑洞。洞穴的薪火传递,生命之久、影响之远,仍在现代人身上刻下烙印。窑洞积淀了古老的黄土文化,成为中华民族的生命密码。
小时候,我就跟着奶奶住在靠崖土窑洞里,爷爷说,从他祖爷爷起就住在这窑洞中。窑洞一排三孔,坐西朝东,我们住正中当窑。开两扇板门,两侧方格窗,门顶有脑窗,脑窗之上为三寸见方的烟囱,门槛左下有贴布块的猫道。进门左右各有一方土炕,左炕靠火台,右炕连桌椅,后有粮柜水缸等家什。我的人生就从这孔不大的窑洞里启程。
月朗风清的夏夜,奶奶吹灭煤油灯,让我坐在门外石门墩上。她在窑前编麦秆辫子,与邻居唠着家常琐事,还不时望着月盘哄我玩:“明奶奶,高挂挂,拄上小棍下来吧;要不给我说说话……”我兴奋而好奇,静静地凝望着天空中那轮明晃晃的圆圪坨,生出许多幼稚的想象……冬天,奶奶烘炕火,我在一旁抢着加柴,晚上钻进暖和的热被窝,奶奶哼着童谣般的催眠曲:“上后楼台,下后楼台,我请小姐喝茶来。茶油香,酒油香,十八个骡子驮酒缸。驮不动,叫马郎,马郎噙着花椒水,喷了小姐一裤腿。小姐小姐不要哭,你妈嫁的里青北。里青北河里洗衣裳,洗的小手小脚白光光,擀的面一托长,蒸的馍馍四方方,姐夫姐夫你尝尝……”“骑玲玲嘚嘚齐,骑上毛驴下砖池,谁来了?猫小姨……”“斑鸠斑,斑南山,南山有棵核桃树,斑鸠在这里住……”听着听着,上下眼皮打着架进入梦乡。奶奶教会我折麦秆、搂柴、扫地扫院、,跟着她我心里很快活。但我却不愿跟着严厉的爷爷,他常常教训我坐要正、说要清,“寝不言,食不语”,给大人客人双手端饭,扫地要扫门墩、洗脸要洗耳根,还推着我去点燃粗大的两响炮仗,训教我送回从邻居家偷偷拿来的小锤子……我的懂事、我的心智成长于这座窑洞。
我也曾去姥姥家生活,住在地窨院的土窑洞,也有和奶奶家一样的小里窑(窑中窑)。姥姥家的窑洞间有洞巷,院中有渗水窖和粪坑。母亲说,姥姥家是神仙洞:水没淹过,匪盗、日寇没进过。记得姥姥把我拥在怀里一句句教我念童谣:“眼睛蛋,葛艳艳,我在姥姥家住半年,姥姥看到我心喜欢,妗母瞧着我瞅两眼,妗母妗母不要瞅,石榴开花我就走……”姥姥念叨出心思、念叨出人情。
长大后,父母亲劳心倾力给我们兄弟几个修建起三四孔土坯窑洞,兄弟们各占用一孔。结婚生子、哺儿养女,生活在窑洞里延续,人情规矩、古训家风在窑洞里传承。天热了,进入凉丝丝的窑洞,格外舒服;下雪了,钻进暖烘烘的窑洞,特别温和。三弟入冬从林州亲戚家贩来一卡车白菜,卸于无炉火的窑洞,不冻不腐,保色保鲜;四弟隔壁玩扑克的嘈杂、二弟院外劈柴的响动、大街上传来的乐器声、鞭炮声、喇叭声,一走进窑洞,就变得安静;即使掀翻楼房的骤雨狂风,窑洞厚实的墙体也能将外界的寒冷、炎热、嘈杂、干扰、诱惑统统拒之屋外。
外出打拼,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归家中,满窑洞的亲情会把我的心酸和委屈驱散消融。窑洞是世间最温暖人心的地方,她珍藏着悠久的历史记忆,储蓄着遥远的乡愁。
有专家说,窑洞民居始于4000年前的陕北。我觉得窑洞可追溯到人类的早期。天然洞穴里暖和安全,人类的祖先在这个神奇的居所里,经受了风雨雷电的考验、沧海桑田的淬炼。在体察四季变化、了解万物存亡的过程里,学会了捕猎储食、制造劳动工具、开启农业耕作,尤其是保存了使人类快速进化的火,照耀着人类跨过野蛮,迈向文明。
人类离开了山,离不开洞;搬不走山体,却带走了穴居的生活方式。“陶复陶穴”是《诗经·大雅·绵》中的诗句。陶穴,下沉式地坑庄;陶复,坡崖式窑洞庄。在周朝,土窑洞就遍布山原谷地。西汉,窑洞造型发展,内部设置讲究,有了灶台、烟囱等;唐宋,种类增多,分工明确,出现客屋窑、灶房窑、牲畜窑等;先人们创造性地利用地形,依山挖建,因势修造,负阴抱阳,凭高就低,修筑了明、暗、四合、城堡式等窑洞庄。
窑洞逐步形成靠崖式、地坑式、独立式三种形态,建材也由土到砖、由砖到石。后来,为避潮气,还修筑了窑楼。宁夏的水洞沟,内蒙古的地窨子,福建的客家土楼就是窑洞的传承发展。窑洞是“没有建筑师的建筑”,结构稳固,湿度适中。窑洞又是设计高手的杰作,根基方正,顶部拱形,体现了天圆地方的传统。你看那一座座独立式的窑洞,窑腿扎根大地,牢稳而坚固;窑顶圆拱支撑,耐压抗重。
置身于山西省平顺县的西社、豆峪、车当、安乐等村的高宅古院,那些作为主房的镜面式高大窑洞,英雄般拥着怀中的厢楼厢房和附属院落。窑顶拱形是窑内气烟排出的顺畅通道,门槛下的猫道,也是通风口,猫从道进,捕鼠护粮;风从口入,排烟挤气,窑内清爽。猫道——圆顶——烟囱组成了一个气流循环系统,也是人居气息的安全保障系统。踏实地住进窑洞过日子,会进入一种天人合一的清静境界。
民国时期出现了甘肃庆阳市及下属的合水、正宁等窑洞城市。今天,仍有几千万民众居住在窑洞里。在高楼林立,大厦云集的北方现代城市中,窑洞仍占一席之地。南方城市中也有窑洞的影子和魂魄。如果你去陕北延安等地参观,到处都有欢迎你的窑洞宾馆;如果你居住在太行或吕梁山城,仰俯起坐皆见窑洞面容。西安市区还保存着王宝钏苦等夫君十八载的寒窑;革命前辈邓小平、刘志丹、习仲勋、刘伯承等当年也曾在土窑洞指挥千军万马;革命圣地延安那座毛泽东主席居住过的窑洞,装载着伟人运筹千里、重铸中华的思想奇迹。
一孔孔窑洞在岁月沧桑中老去,一款款窑洞在生命延续中诞生。人们像星星离不开月亮、鸟儿离不开山林一样离不开窑洞,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热爱依恋着窑洞。

|
|
窑洞的现代影子和魂魄
|
|
|
|
( 2019-03-22 ) 稿件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草地周刊 |
|
|
|
窑洞的现代影子和魂魄 |
|
|
( 2019-03-2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草地周刊 |
|
牛福太
人类的祖先是群居山洞的,今天仍有人住在窑洞。洞穴的薪火传递,生命之久、影响之远,仍在现代人身上刻下烙印。窑洞积淀了古老的黄土文化,成为中华民族的生命密码。
小时候,我就跟着奶奶住在靠崖土窑洞里,爷爷说,从他祖爷爷起就住在这窑洞中。窑洞一排三孔,坐西朝东,我们住正中当窑。开两扇板门,两侧方格窗,门顶有脑窗,脑窗之上为三寸见方的烟囱,门槛左下有贴布块的猫道。进门左右各有一方土炕,左炕靠火台,右炕连桌椅,后有粮柜水缸等家什。我的人生就从这孔不大的窑洞里启程。
月朗风清的夏夜,奶奶吹灭煤油灯,让我坐在门外石门墩上。她在窑前编麦秆辫子,与邻居唠着家常琐事,还不时望着月盘哄我玩:“明奶奶,高挂挂,拄上小棍下来吧;要不给我说说话……”我兴奋而好奇,静静地凝望着天空中那轮明晃晃的圆圪坨,生出许多幼稚的想象……冬天,奶奶烘炕火,我在一旁抢着加柴,晚上钻进暖和的热被窝,奶奶哼着童谣般的催眠曲:“上后楼台,下后楼台,我请小姐喝茶来。茶油香,酒油香,十八个骡子驮酒缸。驮不动,叫马郎,马郎噙着花椒水,喷了小姐一裤腿。小姐小姐不要哭,你妈嫁的里青北。里青北河里洗衣裳,洗的小手小脚白光光,擀的面一托长,蒸的馍馍四方方,姐夫姐夫你尝尝……”“骑玲玲嘚嘚齐,骑上毛驴下砖池,谁来了?猫小姨……”“斑鸠斑,斑南山,南山有棵核桃树,斑鸠在这里住……”听着听着,上下眼皮打着架进入梦乡。奶奶教会我折麦秆、搂柴、扫地扫院、,跟着她我心里很快活。但我却不愿跟着严厉的爷爷,他常常教训我坐要正、说要清,“寝不言,食不语”,给大人客人双手端饭,扫地要扫门墩、洗脸要洗耳根,还推着我去点燃粗大的两响炮仗,训教我送回从邻居家偷偷拿来的小锤子……我的懂事、我的心智成长于这座窑洞。
我也曾去姥姥家生活,住在地窨院的土窑洞,也有和奶奶家一样的小里窑(窑中窑)。姥姥家的窑洞间有洞巷,院中有渗水窖和粪坑。母亲说,姥姥家是神仙洞:水没淹过,匪盗、日寇没进过。记得姥姥把我拥在怀里一句句教我念童谣:“眼睛蛋,葛艳艳,我在姥姥家住半年,姥姥看到我心喜欢,妗母瞧着我瞅两眼,妗母妗母不要瞅,石榴开花我就走……”姥姥念叨出心思、念叨出人情。
长大后,父母亲劳心倾力给我们兄弟几个修建起三四孔土坯窑洞,兄弟们各占用一孔。结婚生子、哺儿养女,生活在窑洞里延续,人情规矩、古训家风在窑洞里传承。天热了,进入凉丝丝的窑洞,格外舒服;下雪了,钻进暖烘烘的窑洞,特别温和。三弟入冬从林州亲戚家贩来一卡车白菜,卸于无炉火的窑洞,不冻不腐,保色保鲜;四弟隔壁玩扑克的嘈杂、二弟院外劈柴的响动、大街上传来的乐器声、鞭炮声、喇叭声,一走进窑洞,就变得安静;即使掀翻楼房的骤雨狂风,窑洞厚实的墙体也能将外界的寒冷、炎热、嘈杂、干扰、诱惑统统拒之屋外。
外出打拼,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归家中,满窑洞的亲情会把我的心酸和委屈驱散消融。窑洞是世间最温暖人心的地方,她珍藏着悠久的历史记忆,储蓄着遥远的乡愁。
有专家说,窑洞民居始于4000年前的陕北。我觉得窑洞可追溯到人类的早期。天然洞穴里暖和安全,人类的祖先在这个神奇的居所里,经受了风雨雷电的考验、沧海桑田的淬炼。在体察四季变化、了解万物存亡的过程里,学会了捕猎储食、制造劳动工具、开启农业耕作,尤其是保存了使人类快速进化的火,照耀着人类跨过野蛮,迈向文明。
人类离开了山,离不开洞;搬不走山体,却带走了穴居的生活方式。“陶复陶穴”是《诗经·大雅·绵》中的诗句。陶穴,下沉式地坑庄;陶复,坡崖式窑洞庄。在周朝,土窑洞就遍布山原谷地。西汉,窑洞造型发展,内部设置讲究,有了灶台、烟囱等;唐宋,种类增多,分工明确,出现客屋窑、灶房窑、牲畜窑等;先人们创造性地利用地形,依山挖建,因势修造,负阴抱阳,凭高就低,修筑了明、暗、四合、城堡式等窑洞庄。
窑洞逐步形成靠崖式、地坑式、独立式三种形态,建材也由土到砖、由砖到石。后来,为避潮气,还修筑了窑楼。宁夏的水洞沟,内蒙古的地窨子,福建的客家土楼就是窑洞的传承发展。窑洞是“没有建筑师的建筑”,结构稳固,湿度适中。窑洞又是设计高手的杰作,根基方正,顶部拱形,体现了天圆地方的传统。你看那一座座独立式的窑洞,窑腿扎根大地,牢稳而坚固;窑顶圆拱支撑,耐压抗重。
置身于山西省平顺县的西社、豆峪、车当、安乐等村的高宅古院,那些作为主房的镜面式高大窑洞,英雄般拥着怀中的厢楼厢房和附属院落。窑顶拱形是窑内气烟排出的顺畅通道,门槛下的猫道,也是通风口,猫从道进,捕鼠护粮;风从口入,排烟挤气,窑内清爽。猫道——圆顶——烟囱组成了一个气流循环系统,也是人居气息的安全保障系统。踏实地住进窑洞过日子,会进入一种天人合一的清静境界。
民国时期出现了甘肃庆阳市及下属的合水、正宁等窑洞城市。今天,仍有几千万民众居住在窑洞里。在高楼林立,大厦云集的北方现代城市中,窑洞仍占一席之地。南方城市中也有窑洞的影子和魂魄。如果你去陕北延安等地参观,到处都有欢迎你的窑洞宾馆;如果你居住在太行或吕梁山城,仰俯起坐皆见窑洞面容。西安市区还保存着王宝钏苦等夫君十八载的寒窑;革命前辈邓小平、刘志丹、习仲勋、刘伯承等当年也曾在土窑洞指挥千军万马;革命圣地延安那座毛泽东主席居住过的窑洞,装载着伟人运筹千里、重铸中华的思想奇迹。
一孔孔窑洞在岁月沧桑中老去,一款款窑洞在生命延续中诞生。人们像星星离不开月亮、鸟儿离不开山林一样离不开窑洞,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热爱依恋着窑洞。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