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旧版 2019年02月08日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4下一篇  
返回本版列表    点击率:  字体: 放大  默认  缩小  
要 闻
4 1/4 ****处理标记:[Page]时,数据源为空。 **** 1 2 > >|
PDF版
本版面文章
· 一个“明星村”的发展接力
· 听,过年的第三种声音
· 周沟为啥“不猫冬”
· 曹村渡口“最后的渡工”
· 西藏:策马奔腾共庆汉藏新年
· 苗寨的春晚

  相关文章: 
周沟为啥“不猫冬”

( 2019-02-08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新华社银川2月7日电(记者赵倩、马丽娟)春节原本是忙碌了一年的人们最为放松休闲的时候,但在周沟村开小卖部的马武却闲不下来。“每天早上7点开张,晚上12点关门,比平时忙10倍。”他说。

  马武的小卖部地处宁夏固原市泾源县六盘山镇,距六盘山周沟滑雪场不到百米,春节期间正是滑雪的高峰期,来自周边市县的车辆挤爆了村里的停车场,他的生意格外火爆。

  “春节前两天光微信扫二维码进账9000多元,现金15000元。春节前刚进的货,原本以为肯定够,但你看现在货架已经空了。”马武说,这两天人手严重不足,媳妇儿和父母都过来帮忙,他还要去固原再进一批货。

  不管是忙着小卖部生意,还是在雪场造雪、租赁雪具,或者是在村里摆摊售卖小吃零食,这个春节,周沟村的不少村民都因为“雪”忙碌起来。

  几年前,周沟村还完全是另外一番景象。“没搬迁前,老周沟村在深山里,曾是这里最烂、最穷、最脏的村。村民住的是土坯房,下雨没路走,生活吃水靠水窖,娃娃上学也困难。”周沟村村支书吴廷勇回忆说。

  2011年,随着宁夏生态移民工程的启动,周沟村成为泾源县县域内首批生态移民重点村,包括马武在内的90户村民终于搬下山,住到了紧邻高速公路和国道的“区域中心”位置。然而,搬迁伊始,因村里的年轻人长期在外务工,留下妇女老人,依旧靠种地为生,村集体经济十分薄弱。

  “村民就种上半亩洋芋,1亩胡麻,靠天吃饭,收成没有保障,也就混个肚子饱,根本谈不上发展。”吴廷勇说。

  泾源县地处“高原绿岛”六盘山脚下和泾河源头,丰富的山水资源和夏季凉爽的气候使这个小县城被评为“全国百佳深呼吸小城”,也入选国家第一批全域旅游示范县。依托积攒起来的旅游人气和周沟村便捷的交通条件,2015年固原市政府和景区企业在村里建设了滑雪场,希望以此带动当地冬季旅游的发展。

  “游客每年都在增长,去年共接待3.5万人次,特别是节假日人格外多,今年春节前两天每天接待游客2000人次,初三到初五高峰期每天能有3000人次。”六盘山周沟滑雪场营销经理周博说。

  每年的“一场雪”不仅为周沟村带来人气,为村民带来财气,也让村集体经济不再“空壳”。吴廷勇告诉记者,景区企业与村民签订了劳务合同,雇用30余名村民在滑雪场工作,每个雪季参与经营的村民平均能挣七八千元,还有一些村民自发摆摊卖零食和土特产,也有不错的收入。而且由于滑雪场的建设改建了村道,周沟村每年还能有4万元的村集体收入。

  冰雪旅游让村民的钱袋子鼓起来的同时,也让他们的思想活了起来,认识到环绕着自己的这座山不再是穷乡僻壤,而是深藏巨大旅游潜力的“金山银山”。“我今年要把小卖部升级为一个综合性商超,拓宽经营领域。村里的发展形势变了,我们也不能守着老思维不变。”马武说。

  “下一步计划把周沟村打造成为四季皆宜的乡村旅游点,吸引越来越多年轻人回家创业,让更多村民在家门口吃上旅游饭。”吴廷勇说。

 

周沟为啥“不猫冬”

( 2019-02-08 ) 稿件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要 闻
  相关文章: 

   
 
 请注意:



·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新华每日电讯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利。
·您在新华每日电讯留言板发表的言论,新华每日电讯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新华每日电讯新闻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留言板管理员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