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旧版 2019年01月18日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4下一篇  
返回本版列表    点击率:  字体: 放大  默认  缩小  
草地周刊
16 12/16 11 12 13 > >|
PDF版
本版面文章
· 湖州“桑基鱼塘”的前世今生
· “凌波第一花”

  相关文章: 
“凌波第一花”

( 2019-01-18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草地周刊
 
  杨燕芬


  “翠帔缃冠白玉珈,清姿终不污泥沙。骚人空自吟芳芷,未识凌波第一花。”站在水仙花旁,你会觉得,自己也是个充满芬芳之人。水仙花素有“凌波仙子”的美称,是中国十大传统名花之一,以球大、形美、花多、味香、期长而驰名海内外,其独一无二的风韵和清廉雅洁的品行更是受到人们的青睐。

  据《广群芳谱》载:“水仙花江南处处皆有之”。唯福建漳州水仙鳞茎硕大,箭多花繁,色美香郁,素雅娟丽,其产量、品质均居全国首位,故有“天下水仙数漳州”之美誉。

  漳州水仙花有文字记载,始于唐景云元年(710年)。唐人丁儒在一首《归闲诗》中咏:“锦苑来丹荔,清波出素鳞。”其中“清波素鳞”形象地勾画了水仙花的形态。宋代人许开也写过《水仙花》一诗,详述水仙产于漳州及其风貌,十分传神。漳州境内历史上是水仙花主要的集散地和销售窗口,主产地以龙海市九湖镇蔡坂村、洋坪村、田中央村、大梅溪村、小梅溪村、新塘、下庵七个村落为中心,故又有漳州水仙看龙海之称。据史书记载,旧时漳州水仙不仅成了王公贵胄珍玩之物,列入七十二种名件贡物之一,而且成为民间珍贵的馈赠礼品和寺庙供奉佳品。清乾隆版《龙溪县志》记载:“闽中水仙,以龙溪为第一,裁其根至吴越,冬发花,时人争之。”事实上,清康熙年间漳州龙海的石码港就设立了海关,水仙花已成为当时大宗的出口商品,远销东南亚和欧美等国家和地区。至今,漳州的水仙花栽培面积仍居全国之首,是名副其实的“中国水仙花之乡”。

  漳州水仙花主要得益于其得天独厚的地理和气候。这里地处圆山南麓琵琶岩下的一块平原,北有风障,西有疏林,无雪微霜,山泉长流,土壤疏松,土层深厚,排水良好,即使天寒地冻的季节,花田也能保持适宜的地温,构成栽培水仙花的优良环境。这里的花农们有着丰富的种花经验和栽培技术,严格掌握节令,采用三年放种和人工阉割等独特的处理方法促进水仙花头增大、成熟,因而产出的水仙花形似蟹爪,茎大花多,每个鳞茎一般都能长出三至七支花箭,最多可达十一枝;每枝花箭可开出五至七朵花蕊,最多可达十余朵,在水仙属的植物中是十分罕见的;花蕾饱满,香味浓,花期长,是其他地区所无法比拟的。这就难怪当地人骄傲了:漳州的水仙花,只能在圆山山麓可以种活,隔一条阡陌便难以成长。这恰好印证了那首古时的歌谣:“圆山十八面,面面出王侯。一面不封侯,出了水仙头。”

  1932年,在香港经商的两位漳州人陈润生、林主达集资合办公司,从九湖镇蔡坂、新塘等村精选一批水仙花运出发售。因水仙花有“宜色、宜人、宜早报春”等特点,便起了一个“宜春”的雅称为商标,在香港登记注册,市场也逐渐扩展至南洋、欧美等地。于是,“宜春”水仙花声名大振。又因九湖水仙花产地隶属漳州,外销水仙花必经漳州埠头发运,故亦称“漳州水仙花”。1980年起,其先后在国内各大城市销售,并逐渐走向国际市场。1985年春节,我国南极科学考察队将它带到地球最南端,在中国长城站傲然盛放,芬芳吐艳。1990年国家邮政局发行T147《水仙花》纪念邮票5枚。它是漳州市的市花,福建省的省花,1987年入选中国十大名花之一。

  水仙花主要有两个品种:一种是单瓣的,六片白色的花瓣向四边舒开,中间长有一个酒杯状的金黄色的副花冠,名为“金盏银台”,俗称“酒盏水仙”,清香浓郁。另一种是复瓣的,卷皱的花瓣层层叠叠,上端素白,下显淡黄,雅号“玉玲珑”,俗称“百叶水仙”,香气稍淡。这两种水仙形态俊雅,看去美而不媚,娇而不俗,清而不凡,令人万般喜爱。

  据《蔡坂张氏谱记》记载,明景泰年间,族人张光惠在河南汲县为官,因看不惯官场的黑暗、腐败,毅然辞官返乡。在他乘船经过洞庭湖时,仿佛看见一位美丽的仙子,身披金黄色羽衣,下着白玉色裙裾,站在象牙雕成的船头,背后张起一面绿绸的风帆,乘风破浪飞驶而来,一霎时又芳踪难觅。过后,张光惠从水面拾得两颗水仙花头,爱不释手,便带回家乡,在圆山脚下的琵琶坂种植。因其性喜水不沾污,故名水仙,此后水仙花日益繁衍。

  自古以来,水仙以其秀丽的姿态、清雅的芳香、只一勺清水就能生长开花的清廉品质受到人们的喜爱。宋代陈深在《水仙兰》中说:“翩翩凌波仙,静挹君子德。平生出处同,相知不易得。”将水仙与兰花并举,认为水仙与兰花一样,都有着君子之德。著名文学家黄庭坚认为水仙与梅花一样凌霜傲雪,可做兄弟,“含香体素欲倾城,山矾是弟梅是兄。”《清廉水仙》一诗中写道,“历经贫寒芳香至,仍持青衣白头根。玉亭廉洁何所求?一盆清水伴终生。”当人们观其傲霜斗雪的风姿,赏其清雅出尘的神韵时,常常倾慕于水仙的独特人格象征,清廉的意象之美。清新脱俗,“出淤泥而未染泥,临隆冬而吐芬香”。品性刚毅,“花仙凌波子,乃有松柏心。人情自弃忘,不改玉与金。”宋代的黄庭坚,明代的文徵明,元朝的王冕,清代的秋瑾都曾为它留下美丽的诗篇。

  新中国成立后,菜坂村村民张恭阳从新塘乡分到了5亩良田,重新种植他最喜爱的水仙花。怀揣对党中央、毛主席的感激之情,1954年12月,张恭阳通过来采访的《厦门日报》记者给毛主席写了一封信,并寄上12颗水仙花球。时隔不到一个月,中共中央办公厅秘书室很快就回信给张恭阳,复函嘉勉了他两次当选模范,并要求张恭阳“现中央已有关于不收受群众礼物的规定,希望你今后不要再给毛主席送礼了。”

  春意盎然、满堂生辉的水仙花,亭亭玉立、温婉高洁,不以娇艳献媚、不以芳香争宠,在严寒瑟瑟的腊月中,以自己特有的从容和优雅,一往情深地与水相许,与水为伴,以水为怀,不离不弃。“冰雪为肌玉炼颜,亭亭如立藐姑山。群花只在轩窗外,那得移来几案间。”

 

“凌波第一花”

( 2019-01-18 ) 稿件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草地周刊
  相关文章: 

   
 
 请注意:



·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新华每日电讯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利。
·您在新华每日电讯留言板发表的言论,新华每日电讯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新华每日电讯新闻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留言板管理员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