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旧版 2018年12月27日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4下一篇  
返回本版列表    点击率:  字体: 放大  默认  缩小  
家 园
8 8/8 7 8 ****处理标记:[Page]时,数据源为空。 **** > >|
PDF版
本版面文章
· 穿越千年,高铁“新风”邂逅建德“古韵”
· 福建莆田:千年水患“木兰溪”如何成为富民之地
· 广州景泰涌:家门口小河这样告别黑臭
· 从煤田到绿海
· 上海在杭州湾新增出海口
· 蜂鸟戏花

  相关文章: 
穿越千年,高铁“新风”邂逅建德“古韵”

( 2018-12-2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家 园
 
 
空中俯瞰杭黄高铁建德站(12月25日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徐昱摄
 
 
  眼前是历经千余载、重见天日的古城遗迹,掌中是流淌一甲子、恒温17℃的新安江水,时间仿佛在此凝固。然而,骤然鸣起的杭黄高铁汽笛、飞越千岛湖面的滑翔跳伞,又时时提醒我们:这是一个动感十足的时尚之城。
 
  浙江西部江畔之城建德,随着12月25日杭州至黄山的杭黄高铁正式通车,这座古诗中“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的静谧之地,加持了激情与速度的魅影,与长三角主要城市的心理距离快速拉近。“动静皆宜”“时尚古城”“杭黄黄金分割点”,或将成为这座滨水城市的新标签。
 
38分钟时代:杭黄的黄金分割点


 
  距黄山一小时,距杭州38分钟——新开通的杭黄高铁线上,建德恰处于0.618比例的“黄金分割点”上。
 
  “御风而行”,杭黄铁路带给百姓的最大利好,就是出行更方便。据介绍,每天将有54趟列车停靠建德站,通达北京、武汉、上海等全国各大主要城市。建德到杭州38分钟,到黄山1小时,到上海只要98分钟。建德市委书记童定干认为,这条铁路拉近了城市之间的距离,提升了建德参与长三角区域协作发展的能力。
 
  杭黄铁路串联起了“名城”“名山”“名江”“名湖”,撬动了沿线巨大的旅游市场,建德有望成为浙西最大的旅游集散中心。据介绍,建德是首批44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之一,2017年,全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353天。今年5月,建德被国家气候中心授予全国首个“气候宜居城市”。
 
  “建德有绝佳的生态、秀美的风光,以及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童定干认为,在高铁时代大背景下,二者构成了建德旅游的核心竞争力。
 
  深巷之中的建德,被高铁旋起的风掠开了面纱。绿皮火车内,乡愁装满背包;航空小镇里,梦想飞向白云——怀旧与尝新,都能在这里找到乐土。在建德航空小镇,大批航空爱好者把这里当作挑战自我的冒险乐园,年龄最大的有70多岁。这里拥有华东地区首个高空跳伞项目,可挑战4000米高空急速飞向地面的惊险刺激;也可以乘坐飞机,俯瞰建德和千岛湖的秀丽风光。此外,飞拉达攀岩、丛林飞跃、玻璃悬道等项目,都让到访者大呼过瘾。
 
  为迎接高铁时代,建德发布了“免费旅游”的大礼包,杭黄高铁开通之日(含)起三个月内,凭高铁票,游览大慈岩、灵栖洞、七里扬帆等八大景区免门票;三个月至六个月内,以上八大景区以及航空小镇温泉,门票均为半价。童定干表示,当前建德要抢抓杭州拥江发展和“38分钟时代”到来的历史性机遇,构筑内外联通的交通网络,形成功能完善、衔接顺畅、安全绿色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加快绿色转型,迈向高质量发展。
 
17℃新安江:恒温之水,诗意生活


 
  建德主城区,17℃的新安江水穿城东流,两岸青山连绵起伏,造就了新安江城冬暖夏凉的小气候。
 
  “观奇景,来建德。”在建德市副市长何亦星看来,建德的奇景有很多,比如地下艺术宫殿——灵栖洞,江南罕有的冰雪溶洞——江南大冰洞,中国最美绿道——建德绿道穿越的300公里无人区等,“但我认为,最奇的还是‘水清、风凉、雾奇’的新安江。”
 
  上世纪50年代,新安江水电站的建设,造就了一条常年保持17℃恒温的新安江。若是夏天,江水非常清冽,平常人很难在江中站立超过5分钟,如果在江中游泳,就可以称为耐寒勇士了。但建德却有“一苇渡江”的奇人,脚踏一根毛竹,就能在江面上自如行动。
 
  不少游客在攻略中由衷赞叹,新安江雾更是奇观!清晨或傍晚的时候,皑皑雾气、缥缈荡漾,乘船或行走在岸边,就像是走入了一片仙境,如梦如幻,随手一拍,都是美景。
 
  探究一下,17℃恒温江水的形成,源于新安江水电站大坝70米的落差。新安江水从大坝深处喷涌而出,给下游注入了表面平静实则汹涌的水流。江水的流量通过大坝调节,每一次补充的江水,都是17℃的。
 
  建德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周萍英说,这是一种动态平衡,也是一种颇具诗意的美好。很多人喜欢来新安江边拍婚纱照,请这一江恒温的清水作爱情永恒的见证。“17”还是“一起”的谐音,意即呼朋唤友、结伴同游。
 
  静水流深,以“建功立德”为核心的“德”文化,也逐渐渗入建德人的基因。以此为基准,浙江省标准化研究院近日发布了“德文化系列标准”,涵盖了“德文化”村、“德文化”学校、“德文化”志愿服务和美德家庭四大领域的县域地方标准。
 
1300年古城:听青石板讲述历史


 
  江水穿城,高铁拥江——水网与路网像秋千的两条丝带,将这座小城高高荡起,又悠悠放下。“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孤舟下建德,江水入新安”“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杭黄高铁穿越千年“诗路”,满载欢笑飞驰向前。
 
  高速铁路、高空跳伞、运动赛车等元素的刺激,让建德变得充满矛盾:时动时静,古老又新潮。然而回归平静,最让人心动的依然是这里厚重的文化。
 
  远在数万年前,浙江大地就已经出现了“建德人”的足迹。1700多年的置县史和1300多年的州府史,造就了灿烂悠久的严州文化、传统村落文化以及浙西唐诗之路等文化资源。
 
  记者在建德下辖的梅城镇老影剧院看到,成百上千块出土的牌坊碎块和其他石构件摆得满满当当。据介绍,这里曾经埋下了梅城镇大大小小19座牌坊的遗存。文物专家们正对石构件进行整理,争取通过拼接等方式,获得较完整的牌坊和其他文物资料。
 
  “天下梅花两朵半,北京一朵,南京一朵,严州半朵”,梅城镇党委书记何瑞洪说,梅城以“梅花城”而得名,是长三角地区唯一一座州府规制清晰、街巷肌理完整、历史文脉可寻、历史遗存丰富的古城。在这里,每一块墙砖古瓦、每一条小巷里弄、每一座古宅老屋,都有道不尽的故事传说。
 
  公元221年,吴王孙权赐孙韶为建德侯,寓“建功立德”之意。公元225年置建德县,县城在今梅城,自此已有近1800年历史。自唐武则天神功元年(公元697年)睦州州治迁至梅城直至1959年,梅城一直为州、府、路、专署所在地,是南宋的“京畿三辅”,也是宋代的“潜龙之地”,至今已有1300余年历史。
 
  鼎盛时期的梅城,城市肌理如鱼骨般展开,一座座深宅庭院择地而踞,一幢幢徽派建筑鳞次栉比。幽深的大街小巷纵横交错,满街青石板光亮如漆。大小客栈遍地,各地会馆满城。城内、城外,城墙、城楼,书院、寺庙、古井、祠堂等古建筑举目皆是。
 
  “梅开二度”今可期。如今的梅城,严州古城、梅城新城、高铁新城的“三城”格局初步形成,正围绕“建设新时代美丽城镇,再现‘千年古府’新面貌”的目标,将千年古府打造成为杭州历史文化展示的新窗口、浙江美丽城镇建设的新样本、世界级滨水区域的新地标。(本报记者何玲玲、王俊禄)
 
 

穿越千年,高铁“新风”邂逅建德“古韵”

( 2018-12-27 ) 稿件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家 园
  相关文章: 

   
 
 请注意:



·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新华每日电讯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利。
·您在新华每日电讯留言板发表的言论,新华每日电讯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新华每日电讯新闻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留言板管理员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