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旧版 2018年12月14日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4下一篇  
返回本版列表    点击率:  字体: 放大  默认  缩小  
草地周刊
16 12/16 11 12 13 > >|
PDF版
本版面文章
· 昔日驮运黑茶如今驮来电网
· 大漠深处“藏”古庙

  相关文章: 
马帮变奏曲
昔日驮运黑茶如今驮来电网

( 2018-12-1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草地周刊
 
 
 ▲马帮在运输途中。摄影:本报记者何程
 
 
  
本报记者董振国、何程


 
  叮铃,叮铃,叮铃……
 
  清脆的铃声回响在桂西深山树林间,山路一转,一队马帮缓缓走来。马儿就像是有灵性一样,驮着两筐石料,扇动着双耳,不用赶马人吆喝,自己沿着崎岖的道路往前走。
 
  马帮渐走渐远,铃声伴随着赶马汉子粗犷的快板声音,慢慢被大山里的鸟叫虫鸣声淹没。
 
  打快板,听我云,
 
  浪平马帮出了名,
 
  走南闯北无所惧,
 
  为了祖国保电力。
 
  马帮,这种被人们逐渐淡忘的古老职业,如今却仍然担负着新的使命,不仅活跃在滇桂茶马古道所在的桂西地区,而且足迹遍布全国各地大山深处的基建工地。他们在现代交通工具无法到达的地方,靠着原始的人扛马驮,将建材、电网铁塔、通信基站化整为零,运输到高山之巅,续写着新时代马帮传奇。
 
滇桂茶马古道也运书


 
  “黑茶一何美,羌马一何殊。”提起马帮,人们常会想到历史上的“茶马古道”。商人赶着马匹穿越山区,运送茶叶,这是古代商业往来重要方式。
 
  茶马古道贯通滇、藏、川三大区域,延伸到广西、湖南等省区,国外直达印度、尼泊尔、越南、泰国等地,流通的商品以茶叶、马匹、瓷器为主。这条古道是中国古代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
 
  位于广西境内的茶马古道,据记载其起点位于现在的百色市。南宋周去非所著《岭外代答·卷三》对滇桂古道的详细路线做了描述:“自横山一程至古天县,一程至归乐州,一程至唐兴州……六程至大理国矣。”横山,即现在的百色市田东县横山古寨。
 
  横山古寨遗址位于田东平马镇百银村的上寨、下寨和银匠三个屯。当地百姓传说,银匠屯,正是当年打造金银首饰、铸造钱币工匠集中的地方。平马镇,就是当年的马匹交易地点。“平马”即“评马”,评价马匹的地方,地名由此而来。
 
  据介绍,江浙一带盛产的丝绸、茶叶、瓷器原是运抵渭河流域之后经河西走廊销往西域,但南宋时期的隔江而治将传统的丝绸之路截断,这些商品迫切需要一条新的流通渠道,滇桂茶马古道应运而生。
 
  滇桂茶马古道兴起的另一个原因是,马匹是冷兵器时代重要的装备,南宋已不能从西北征集战马,只能求索于西南。绍兴三年,南宋置市于横山寨,专为朝廷购买军马,与大理、罗殿等地交易,随着马市兴起的还有茶叶、布匹、文书、食盐等商贸。
 
  据记载,横山寨在南宋绍兴年间盛极一时,成为南宋和西南各地进行商品交易的主要集市,也是南宋最大的马市。南宋朝廷每年要在横山寨马市购买战马1500匹至3500匹,加上民间的需求,横山寨马市每年马匹的贸易量达40000匹之多。
 
  横山寨除了商埠的功能外,还起到了文化转运站的重要作用。据史书记载,大理“每贾人至横山,多市史记、汉书、三国志、资治通鉴、本草、王叔和脉诀、千金方等书。”横山寨里交易的书,沿着茶马古道源源不绝地传播到西南各地,深刻地影响到西南地区的社会生活。
 
从广西深山中来 向全国深山中去


 
  随着历史的发展,道路设施逐渐完善,交通方式快速改变,兴盛一时的马帮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横山古寨的茶马交易市场已难找到当初繁荣的痕迹。然而广西的马帮文化仍代代相传至今,一支支来自百色市的马帮队伍,如今仍然行走在祖国各地的大山深处。
 
  百色市的马帮队伍大多来自田林县。田林县山高路远,县域总面积达5577平方公里,也是滇、黔、桂三省区交界处的商品传统集散地,这里聚居着壮、汉、瑶、苗、彝、布依等11个民族。
 
  作为广西地域面积最大的县份,田林乡与乡、乡与县城之间路程遥远,中间多有高山隔阻,这让当地百姓世代习惯了养马,尤其在要翻过海拔2000多米岑王老山才能到达的浪平镇。这里的农作物大多种在山坡上,每到播种、施肥、收获的时节,马儿是最好的运输工具。
 
  “浪平的马帮在上世纪有几段历史,首先要从民国时期说起。”提到浪平马帮的历史,浪平镇浪平村党支部书记陈明权如数家珍,他祖上三代都曾养马。陈明权说,民国时期一般人养不起马,只有乡长、村长才有马。马匹作为交通工具,被当时的官员用来乘坐下乡办事,或去县城开会。“我祖父在民国时候是村长,他当时养马是为了骑马到山区收税、收枪款。”
 
  上世纪70年代左右,政策有所宽松,农民可以自己在家里养猪、养马,浪平的马逐渐多了起来。当时养马的分两种,一种靠繁殖小马崽卖钱,一种靠跑运输赚钱。陈明权说,当时生产队里有经济头脑的农户一般会养两到四匹公马,帮助乡里的供销社运送收购的山货到县城,再把农民需要的生活物资运回供销社,从中赚取运费和差价。“他们不参加生产队的生产工作,每年向生产队交一定的钱换工分,当时叫‘搞副业’。”
 
  “那时候赶马人一年交给生产队100元左右,用来抵一年的工分,他们做运输每天可以赚到四五元。”陈明权回忆,扣除交给生产队的钱款,赶马人每年能赚几百甚至上千元,在当时来说是很大一笔收入。
 
  随着个体工商户和机动车逐渐兴起,供销社的生意开始走下坡路,浪平的马帮也进入了低谷。上世纪80年代末,浪平人发现一个“找钱”的新方式,去外面找土地比较肥沃的山地,开荒种植玉米,当地称为“下毛山”。因为玉米大多数种在山上,必须要用马才能运到路上,从此马帮又有了一个新的机遇,靠帮农户运送玉米赚取运费,然后再用赚来的钱增加马匹的数量。
 
  “以前我也用马驮过玉米,后来外出运建材才做得少了。”吴胜高身材矫健,皮肤黝黑,是田林典型的赶马汉子。他家的两层小洋楼位于浪平镇弄坝村三湾屯的一处半山腰,周边都是连绵不绝的大山。
 
  一次偶然的赶马机会让吴胜高发现了比运玉米更赚钱的工作,“当时有一个建电网铁塔的工程,我赶了三匹马去帮运建材,没想到当年就赚到了8万元。”赶马虽然辛苦,但效益明显,后来吴胜高买了十多头骡子去跑运输,“这栋房子就是赶马赚来的”。
 
  和吴胜高一样,赶着马走南闯北的马帮汉子在浪平镇有上千人,哪里车开不到的地方需要建设,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他们的活跃同时改变了浪平贫穷落后的面貌。而这一切改变,始于上世纪90年代初的一次机遇。
 
驮出了电网 驮走了贫困


 
  天广线,架山巅,
 
  没有马驮难实现;
 
  浪平有人脑一转,
 
  马帮即便在眼前。
 
  马帮名,渐传远,
 
  很快形成产业链;
 
  施工单位找上门,
 
  订单接了一大串。
 
  上世纪90年代初,当时的中国南方电力联营公司开始架设天生桥至广州50万伏输变电线路。这个工程是国家“七五”期间组织建设的重点项目,横跨广西、广东两省区的12个县市,点多、线长、分散。
 
  广西至广东之间隔着连绵不绝的大山,不少电网塔台需要建在高山上。面对陡峭的山路和大量单个重量上千斤的塔材,施工单位愁眉不展。
 
  几个在当地找活儿的浪平人看到这样的情形,素有赶马传统的他们眼前一亮:“我们可以做!”他们当即与施工单位商谈,拉来了几支马帮队伍,并通过“先做后结算”的方式签订运输协议,打消了施工单位的顾虑。
 
  马帮工人在运输中发现,田林本地马个头较小,面对上千斤的塔材还是十分吃力。为了能够胜任高强度工作,他们对马匹进行了更新换代,去外地买来骡子取代本地马。骡子耐热耐寒,力气十足,田林马帮的工作效率越来越高,施工单位赞不绝口。
 
  于是,“天广线”架到哪,浪平马帮就跟到哪。几年后,浪平马帮以能吃苦、讲信誉闻名区内外,一张张“马帮运输订单”纷至沓来。河北、陕西、山西、湖北、湖南、云南、贵州、江西、新疆、内蒙古、四川、安徽、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全国不少省区的电网建设公司,包括三峡输变电工程,都邀请他们为架设线路运输材料。
 
  国家大力进行基础设施建设,陈明权也从中受益。2008年,陈明权两个小孩都在上学,家里经济窘迫。看到村里其他赶马人赚钱后纷纷回村盖起了房子,陈明权下定决心去银行贷款两万元,并问亲戚朋友借了两万多,一共花了五万八千多元买下6头骡子,和妻子一起外出运输电网建材。
 
  “2008年出去,2011年回来,3年时间我们两人赚了60多万。”陈明权说,他不仅还清了欠债,还结余了60万元左右,回家就建起了一栋新房。
 
  长期关注马帮历史的杨方华是一位退休教师。杨方华介绍,浪平马帮在国家大力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的机遇中不断发展壮大,2010年左右进入了全盛时期。当时浪平镇共有数千人、数百支马帮、上万匹马在区内外做运输工作,规模最大的马帮拥有300多匹骡马。浪平形成了运输工具保障(骡子的饲养和培训)——能人组建马帮——按订单外出运输的产业链。
 
  杨方华说,浪平马帮在外广受赞誉,被称为广西马帮,获得广西人吃苦耐劳的赞誉,是田林乃至广西劳务输出经济中一个响当当的品牌,也成了当地脱贫攻坚的一支重要力量。
 
风餐露宿高山汉


 
  广西人,不简单,
 
  工程监管齐赞叹;
 
  崇山峻岭他不怕,
 
  八桂来的高山汉。
 
  初闻马帮,认为马帮只是赶着马儿在路上走,想不通难度看似不高的工作竟能如此赚钱。但真正零距离感受马帮的工作生活,才知道他们赚的每一分都是血汗钱。
 
  在百色市隆林各族自治县一处电网建设工地,记者了解到,工地建材的运输由隆林本地的马帮承包。这项由南方电网广西百色隆林供电局负责的110千伏岩茶送变电工程,一共有两条共52公里长的线路,需要建设138座铁塔。这些线路经过的山区地势险峻,施工难度大,大多铁塔需建在远离公路的山坡上。
 
  在现场协助施工的南方电网广西百色供电局工作人员陈伯鑫介绍,这附近的部分村屯因资金短缺,无法自己安装低压配电变压器,村民们使用的电力极不稳定。这个工程建成后,电力不稳的状况将得到改观。
 
  陈伯鑫说,由于建设这些铁塔需要大量石料和钢材,单靠人力“不可能完成”,用车辆运输的话需要开路破坏山上树木。既能保证建设效率,又不破坏生态环境,使用马帮运送铁塔建材是最好的方式。
 
  承包这项工程的马帮共有6名工人和12匹马。运输的起点和终点之间隔着两三公里蜿蜒崎岖的山路,马帮每次来回需40多分钟,天气好的时候每天要走10到12次。
 
  赶马相对“容易”,上料的艰辛难以想象。每匹马驮着两大筐石料重约400斤,这些石料都需要赶马人自己从地面铲到筐里,每天至少要铲5000斤。运送石料时,每名赶马工人负责管理两匹马,以便维护马匹行走过程中的秩序。因为当地时常下雨,道路比较泥泞,人和马行走时都时常遇险。
 
  “上段时间,我的一匹马就掉到山崖下死了。”这支马帮的领队陶卜荣说,“因为下雨路滑,马背上的铁筐左右摆动,把马拖下了山崖。马的肋骨被摔断几根,半小时后就不行了。”
 
  提到马儿掉入山崖的伤心事,陶卜荣的眼眶满是泪水。他说,尽管工作辛苦,路途危险,长期需要住在深山远离家人,然而多年的赶马生涯已经使他习惯了这种生活。
 
  由于工作地点远离村镇,马帮成员们吃住都在山里。记者在现场看到,马帮的露营点位于运输路线的中段,简易篷布用来挡风雨,蚊帐用来抵御山里的蚊子、毒虫,赶马工人晚上就在此休息。他们需要自己生火做饭,食物一般是能久放的南瓜、节瓜。
 
  “每天凌晨四点钟要起床,把马喂好,检查马鞍、马蹄,早上6点钟就开始做工,到中午12点钟才吃饭休息,要躲过中午的太阳。”陶卜荣说,一般休息到下午2点又开始工作,下午回到露营地点后还要去寻找马草,马儿吃饱了才有力气干活。
 
  “下雨的时候最辛苦,有时候风雨把篷布掀掉,全身都会被淋透,只能把马鞍翻过来,人在马鞍下躲雨。”提到工作的艰辛,陶卜荣又心酸,又自豪。“你们在路上看到的山上的铁塔,都是我们马帮运上去的,只有马才行。”
 
  马帮,或许有一天会再次退出历史舞台


 
  爬高山,过河流,
 
  登上阿坝九寨沟;
 
  青藏高原留足迹,
 
  到过地方不胜数。
 
  马帮虽然苦累多,
 
  但是眼界得开阔;
 
  大江南北任我行,
 
  走遍天涯和海角。
 
  走南闯北的马帮汉子,加快了祖国基础设施建设的速度,也改变了他们家里贫穷的生活。随着国家电网线路的逐步完善,这方面的工作正变得越来越少,马帮汉子们开始面临何去何从的问题。
 
  “现在电网、通信基站都基本建完了,只剩下一些升级改造的还需要少量马帮。”吴胜高在思考他的明天,他最近的工作是帮一个位于山上的景区运送石材。
 
  因为工作变少,吴胜高这两年大部分时间待在家里,他养了三十多头马。虽然没有运输工作,吴胜高还是不舍得卖掉他的马。“马儿就像我的家庭成员一样,跟着我天南地北地辛苦干活,实在不忍心卖掉。”
 
  “我不愿意孩子再做赶马的工作,虽然能赚到钱,但是太辛苦了。”吴胜高说,希望小孩能专心读书,以后不用从事这种辛苦的工作。
 
  田林县弄坝村三湾屯村民明方令今年58岁,他从25岁开始赶马,早已习惯了赶马的辛苦,在家里“一闲下来”就觉得不自在。他希望他儿子能跟着自己赶马跑运输,但儿子不愿意。
 
  “我儿子说赶马太辛苦,现在外出打工了。”明方令说,他大儿子觉得赶马不仅艰险,而且吃住都在深山里,生活太枯燥。“他觉得工作轻松就好,哪怕收入少一点。”
 
  最近几年无人联系明方令去运电网建材,他就和妻子两人赶着7匹马,在附近乡镇跑运输。“明天的事还没有多想。”明方令说。
 
  随着国家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广西的马帮,在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后,终究会慢慢退出历史舞台。那时的人们,在使用方便稳定的电力和快捷的通信时,也许已不记得那些曾经为之付出艰辛努力的马帮汉子。但那一座座铁塔就是他们辛勤汗水铸就的丰碑。
 
  一队队马帮走过,马铃声声,清脆悠扬,飘荡在大山深处,仿佛在诉说着马帮默默奉献的故事,也见证着祖国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
 
 

马帮变奏曲
昔日驮运黑茶如今驮来电网

( 2018-12-14 ) 稿件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草地周刊
  相关文章: 

   
 
 请注意:



·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新华每日电讯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利。
·您在新华每日电讯留言板发表的言论,新华每日电讯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新华每日电讯新闻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留言板管理员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