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草地周刊 |
16 |
9/16 |
8
|
9
|
10
|
>
|
>| |
|
|
PDF版 |
|
|
|
|
|
“稻草”的1978 |
|
|
( 2018-12-1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草地周刊 |
|
徐江善
1978年金色的秋天,无论是对百孔千疮的共和国还是我个人——一根漂泊在黑龙江畔北大荒腹地的“稻草”,都是命运攸关的重大抉择。
正是大豆摇铃色彩斑斓的流金时节。10月4日,背着柳条筐正在玉米地里掰苞米的我,听到送午饭的师傅一声吆喝:“大学录取通知书来喽!”
兴奋的我冲出哗哗作响的玉米地,丢掉背筐,手捧着黑龙江大学录取通知书,饭也顾不上吃……
1976年7月,我中学毕业后来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二师八团五营四十二连当一名农工。听到大学恢复高考已是1977年初冬时节,不要说复习资料,连中学课本都难以找到。
匆忙的复习中迎来高考。记得那是一个滴水成冰天还没亮的凌晨,吃了连队食堂郭师傅为每个考生做的一碗面条——“顺顺当当”,怀揣着美好梦想登上大胶轮拖拉机,马达的“突突突”声在寂静的旷野分外响亮,迎着北大荒凛冽寒风和苍茫夜色,拖拉机奔向几十里外的团部考点。
由于文化基础太差,初试成绩还不错,但统考时名落孙山。
我在散文《梦绕魂牵袁大爷》一文中讲述了在人生低谷的那个冬天,一个至今叫不出名字、黑土地般纯朴的老人袁大爷的故事——
在我心灰意冷萎靡不振时,袁大爷以朴素的话语鼓励我;面对几十名知青睡在大通铺无法复习,袁大爷收留了我。我搬到他独居的马号,与他同处数月,复习条件大大改善。我永远忘不了袁大爷真诚无私的关爱和鼓励,忘不了我的中学老师高玉良,在他家那个逼仄的小屋里,他举着蜡烛为我补习数学。还有敬爱的刘眷禹、马莉老师,帮助我找复习资料和补习班,那时的老师没有任何报酬没有任何条件的无私相助,在今天是多么稀缺和令人赞赏的品德啊!
几个月后我再次高考冲刺,并蟾宫折桂。
大学生活是崭新而多彩的。那正是躁动的1978年的深秋,在我迈进大学校门不到10天,决定中国前途命运的中央工作会议召开,随后召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新时代。
大学四年转眼结束了,毕业分配时我被分配到边境小城佳木斯的《合江日报》社。我爱生我养我的家乡,更愿在社会大变革时代有一番作为。“命运女神总是向不把她放在眼里的人大献殷勤”,在我发奋备考研究生时应验了莫尔的金句,命运之神向我伸出援手。
1983年深秋,我被新华社黑龙江分社老社长李惠民选中,由通讯员干起,很快成为一名新华社记者。从此,我的人生与国家通讯社结缘,并在组织和新闻前辈的帮助教诲下,登上了一个无比广阔可以尽情展示才干的职业平台。
我深知这些年获得的各种荣誉不仅是对我个人的褒奖和期待,承载的是七七、七八级大学生的责任和使命,凝聚的是一代人和一个时代的承诺和重托,这一切均应感恩邓公和难忘的1978。
——感恩1978,家国情怀的理想种子,从青年时代便根植思想沃土。中国古代读书人以立功、立言、立德为人生三不朽。大学生活告诉我们,知识分子家国天下的情怀,“致君尧舜”的情结,是中华民族浩荡历史长河的主流价值。
——感恩1978,独立思考的思维定式,启萌于风雷激荡的改革开放初期。文革后国门开启,新思潮狂飙突进,洗礼着我们这些从梦魇中醒来的年轻人。时任黑龙江大学中文系主任的周艾若老师,邀请中国文化界名流莅临黑大,至今记得阶梯大教室人头攒动,丁玲和陈明夫妇、吴祖光和新凤霞夫妇、艾青、萧军……他们劫后余生,承载着苦难、艰辛和辉煌。他们的讲座为我埋下了独立思考的种子,并生根开花,结出丰硕果实。
——感恩1978,良知正义的道德情操,涵养了爱憎分明的品格和一往无前的突破精神。我带队调查采访了许多重大突发事件和群体性事件,或探究事件真相,或揭露黑暗丑陋,或冒险为民请命。
一个闯关东的工人后代,一个没有背景没有关系的青年,一个在荒僻的北大荒起步的草根……
我想到了稻草定律——
路边的一根稻草如果没有人理睬,它永远是一根稻草;用它捆绑一棵白菜,身份就与白菜一样,拿去捆绑大闸蟹,身份就与大闸蟹一样……
1978那个金色的秋天融入了我的生命,成为永恒记忆。跨入黑龙江大学,“稻草”才与新华社结缘,与风云激荡的改革开放新时代结缘,得以成为中华民族迈向复兴的亲历者、见证者、推动者。
追求因母校而卓越,人生因1978而精彩!
|
|
“稻草”的1978
|
|
|
|
( 2018-12-14 ) 稿件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草地周刊 |
|
|
|
“稻草”的1978 |
|
|
( 2018-12-1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草地周刊 |
|
徐江善
1978年金色的秋天,无论是对百孔千疮的共和国还是我个人——一根漂泊在黑龙江畔北大荒腹地的“稻草”,都是命运攸关的重大抉择。
正是大豆摇铃色彩斑斓的流金时节。10月4日,背着柳条筐正在玉米地里掰苞米的我,听到送午饭的师傅一声吆喝:“大学录取通知书来喽!”
兴奋的我冲出哗哗作响的玉米地,丢掉背筐,手捧着黑龙江大学录取通知书,饭也顾不上吃……
1976年7月,我中学毕业后来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二师八团五营四十二连当一名农工。听到大学恢复高考已是1977年初冬时节,不要说复习资料,连中学课本都难以找到。
匆忙的复习中迎来高考。记得那是一个滴水成冰天还没亮的凌晨,吃了连队食堂郭师傅为每个考生做的一碗面条——“顺顺当当”,怀揣着美好梦想登上大胶轮拖拉机,马达的“突突突”声在寂静的旷野分外响亮,迎着北大荒凛冽寒风和苍茫夜色,拖拉机奔向几十里外的团部考点。
由于文化基础太差,初试成绩还不错,但统考时名落孙山。
我在散文《梦绕魂牵袁大爷》一文中讲述了在人生低谷的那个冬天,一个至今叫不出名字、黑土地般纯朴的老人袁大爷的故事——
在我心灰意冷萎靡不振时,袁大爷以朴素的话语鼓励我;面对几十名知青睡在大通铺无法复习,袁大爷收留了我。我搬到他独居的马号,与他同处数月,复习条件大大改善。我永远忘不了袁大爷真诚无私的关爱和鼓励,忘不了我的中学老师高玉良,在他家那个逼仄的小屋里,他举着蜡烛为我补习数学。还有敬爱的刘眷禹、马莉老师,帮助我找复习资料和补习班,那时的老师没有任何报酬没有任何条件的无私相助,在今天是多么稀缺和令人赞赏的品德啊!
几个月后我再次高考冲刺,并蟾宫折桂。
大学生活是崭新而多彩的。那正是躁动的1978年的深秋,在我迈进大学校门不到10天,决定中国前途命运的中央工作会议召开,随后召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新时代。
大学四年转眼结束了,毕业分配时我被分配到边境小城佳木斯的《合江日报》社。我爱生我养我的家乡,更愿在社会大变革时代有一番作为。“命运女神总是向不把她放在眼里的人大献殷勤”,在我发奋备考研究生时应验了莫尔的金句,命运之神向我伸出援手。
1983年深秋,我被新华社黑龙江分社老社长李惠民选中,由通讯员干起,很快成为一名新华社记者。从此,我的人生与国家通讯社结缘,并在组织和新闻前辈的帮助教诲下,登上了一个无比广阔可以尽情展示才干的职业平台。
我深知这些年获得的各种荣誉不仅是对我个人的褒奖和期待,承载的是七七、七八级大学生的责任和使命,凝聚的是一代人和一个时代的承诺和重托,这一切均应感恩邓公和难忘的1978。
——感恩1978,家国情怀的理想种子,从青年时代便根植思想沃土。中国古代读书人以立功、立言、立德为人生三不朽。大学生活告诉我们,知识分子家国天下的情怀,“致君尧舜”的情结,是中华民族浩荡历史长河的主流价值。
——感恩1978,独立思考的思维定式,启萌于风雷激荡的改革开放初期。文革后国门开启,新思潮狂飙突进,洗礼着我们这些从梦魇中醒来的年轻人。时任黑龙江大学中文系主任的周艾若老师,邀请中国文化界名流莅临黑大,至今记得阶梯大教室人头攒动,丁玲和陈明夫妇、吴祖光和新凤霞夫妇、艾青、萧军……他们劫后余生,承载着苦难、艰辛和辉煌。他们的讲座为我埋下了独立思考的种子,并生根开花,结出丰硕果实。
——感恩1978,良知正义的道德情操,涵养了爱憎分明的品格和一往无前的突破精神。我带队调查采访了许多重大突发事件和群体性事件,或探究事件真相,或揭露黑暗丑陋,或冒险为民请命。
一个闯关东的工人后代,一个没有背景没有关系的青年,一个在荒僻的北大荒起步的草根……
我想到了稻草定律——
路边的一根稻草如果没有人理睬,它永远是一根稻草;用它捆绑一棵白菜,身份就与白菜一样,拿去捆绑大闸蟹,身份就与大闸蟹一样……
1978那个金色的秋天融入了我的生命,成为永恒记忆。跨入黑龙江大学,“稻草”才与新华社结缘,与风云激荡的改革开放新时代结缘,得以成为中华民族迈向复兴的亲历者、见证者、推动者。
追求因母校而卓越,人生因1978而精彩!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