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乡村振兴 |
8 |
4/8 |
3
|
4
|
5
|
>
|
>| |
|
|
PDF版 |
|
|
|
|
农村患者“就近”享受专家医疗资源;依托医联体让基层医院做大做强…… |
重庆打造“30分钟医疗服务圈”惠农家 |
|
|
( 2018-12-11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乡村振兴 |
|
新华社重庆电(记者李松)共建信息平台,让农村患者“就近”享受专家医疗资源;建立紧密合作机制,依托医联体让基层医院做大做强……近年来,重庆以打造农村“30分钟医疗服务圈”为重点,持续“做强”基层医疗能力,让农村患者也能享受到便捷的基本医疗服务。 强基层:基层医院“强起来”惠及农村百姓 在荣昌区吴家镇,患有脑萎缩的唐树芳现在可以“足不出镇,也能享受专家‘就近’坐诊”。近年来,吴家镇中心卫生院配置了远程影像会诊平台,类似唐树芳这样的患者,可以通过系统,与上级医院专家实时连线,实现科学诊治。
“依托临床影像、心电查阅等信息平台,荣昌区级医疗资源可辐射到乡镇,不少多发病、常见病在基层都能获得诊疗。”吴家镇中心卫生院院长易强介绍说。
过去,由于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医疗服务“薄弱在基层,短板在农村”,这样既使“大医院人满为患、基层医疗机构门可罗雀”,又加重了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为此,重庆市有针对性谋划医疗“强基层”,加强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投入,让农村患者在30分钟内就能到达最近的医疗卫生服务点,逐步补齐基层基本医疗卫生短板。
地处武陵山区的彭水县,近年来组建了乡镇卫生院医院集团,累计投入资金近3亿元,改扩建乡镇(社区)卫生院40所,彩超、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等设备在乡镇卫生院实现全覆盖。
农村基层医疗能力提升,带来的是群众就医选择的变化。在彭水,门急诊、住院患者留在乡镇基层医疗机构就医的比例,已连续多年超过72%。
同时,乡镇医疗机构收费标准低,医保报销比例高,患者“首诊在基层”,还缓解了“看病贵”的难题。在彭水县龙塘乡黄金村,贫困户高应淑患有严重心衰、慢性阻塞性肺病。高应淑2017年在龙塘乡卫生院多次住院,各种医疗费用5万多元,经医保、贫困户医疗救济等多重报销后,报销比例超过92%,大大减轻了医疗负担。
建机制:医疗资源“下沉”,患者就近就医更安心 推动城乡医疗资源均衡化,既要靠投入,也要建机制。近年来,重庆推动各级医联体建设,畅通双向转诊渠道,推动优质医院资源“下沉”,让患者就近就医更安心。
在吴家镇中心卫生院病房内,为患者孙永珍治疗的,就是来自荣昌区人民医院骨科的医生王光健。半年多来,王光健一直扎根基层,就近服务患者,正是荣昌区级医院与吴家镇中心卫生院“牵手”共建医联体,推动基层特色专科建设的结果。“在农村地区,四肢骨折、腰椎间盘突出等患者较多,过去不少手术在基层做不了,病人需要上转治疗。”易强说,现在专家“下沉”后,在临床一线从事治疗工作,并向基层医务人员开展培训、授课,直接帮带乡镇卫生院科室建设。专家资源“下沉”,患者是最大的受益者。患有左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周成义,家住梁平区青垭村。面对重病,老周曾想到重庆主城区大医院住院。后来听说重医附一院专家每周都来坐诊、手术,老周下定决心在区人民医院做手术,并取得成功。
保基本:兜住健康“网底”让农民看得起病 农村医疗卫生建设,既要让群众看得上病,也要看得起病。为此,重庆按照保基本的要求,不断强化医疗保障网的公平性和可及性,使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尤其是针对农村贫困群众,重庆专门落实健康扶贫政策,建立“城乡居民医保+大病补充保险+民政医疗救助”多项保障衔接,分类救治。
在重庆云阳县龙角镇,贫困户余琼心脏疾病治疗出院时,城乡居民医保、扶贫救助等叠加报销了2.4万多元,自付只有4000多元。
云阳县相关部门调研还发现,在因病致(返)贫人口中,有相当一部分患者是不需要长期住院的,而需要在家吃药治疗。药费,就成了这类家庭的主要负担。
“面对这种情况,县里出台政策,针对家庭特别困难、丧失劳动能力或生活自理能力的17种重大疾病或严重慢性病患者,每月按100元—500元的标准给予药费补助。”云阳县卫计委健康扶贫办主任赵昌国说。
云阳县凤鸣镇太地村的贫困户彭义安受伤后高位截瘫,居家康复治疗以来,享受到500元/月的药品补助政策,同时家庭签约医生针对彭义安的具体情况,制定了个性化治疗、护理方案,并手把手地教他的妻子护理病人的方法。
各项举措综合施策,正在使不少贫困户从因病致贫的重压下逐步“翻身”,目前重庆因病致(返)贫人口已下降到4万户13万人,比2014年建档立卡时减少了7成多。
|
农村患者“就近”享受专家医疗资源;依托医联体让基层医院做大做强……
|
重庆打造“30分钟医疗服务圈”惠农家
|
|
|
|
( 2018-12-11 ) 稿件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乡村振兴 |
|
|
农村患者“就近”享受专家医疗资源;依托医联体让基层医院做大做强…… |
重庆打造“30分钟医疗服务圈”惠农家 |
|
|
( 2018-12-11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乡村振兴 |
|
新华社重庆电(记者李松)共建信息平台,让农村患者“就近”享受专家医疗资源;建立紧密合作机制,依托医联体让基层医院做大做强……近年来,重庆以打造农村“30分钟医疗服务圈”为重点,持续“做强”基层医疗能力,让农村患者也能享受到便捷的基本医疗服务。 强基层:基层医院“强起来”惠及农村百姓 在荣昌区吴家镇,患有脑萎缩的唐树芳现在可以“足不出镇,也能享受专家‘就近’坐诊”。近年来,吴家镇中心卫生院配置了远程影像会诊平台,类似唐树芳这样的患者,可以通过系统,与上级医院专家实时连线,实现科学诊治。
“依托临床影像、心电查阅等信息平台,荣昌区级医疗资源可辐射到乡镇,不少多发病、常见病在基层都能获得诊疗。”吴家镇中心卫生院院长易强介绍说。
过去,由于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医疗服务“薄弱在基层,短板在农村”,这样既使“大医院人满为患、基层医疗机构门可罗雀”,又加重了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为此,重庆市有针对性谋划医疗“强基层”,加强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投入,让农村患者在30分钟内就能到达最近的医疗卫生服务点,逐步补齐基层基本医疗卫生短板。
地处武陵山区的彭水县,近年来组建了乡镇卫生院医院集团,累计投入资金近3亿元,改扩建乡镇(社区)卫生院40所,彩超、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等设备在乡镇卫生院实现全覆盖。
农村基层医疗能力提升,带来的是群众就医选择的变化。在彭水,门急诊、住院患者留在乡镇基层医疗机构就医的比例,已连续多年超过72%。
同时,乡镇医疗机构收费标准低,医保报销比例高,患者“首诊在基层”,还缓解了“看病贵”的难题。在彭水县龙塘乡黄金村,贫困户高应淑患有严重心衰、慢性阻塞性肺病。高应淑2017年在龙塘乡卫生院多次住院,各种医疗费用5万多元,经医保、贫困户医疗救济等多重报销后,报销比例超过92%,大大减轻了医疗负担。
建机制:医疗资源“下沉”,患者就近就医更安心 推动城乡医疗资源均衡化,既要靠投入,也要建机制。近年来,重庆推动各级医联体建设,畅通双向转诊渠道,推动优质医院资源“下沉”,让患者就近就医更安心。
在吴家镇中心卫生院病房内,为患者孙永珍治疗的,就是来自荣昌区人民医院骨科的医生王光健。半年多来,王光健一直扎根基层,就近服务患者,正是荣昌区级医院与吴家镇中心卫生院“牵手”共建医联体,推动基层特色专科建设的结果。“在农村地区,四肢骨折、腰椎间盘突出等患者较多,过去不少手术在基层做不了,病人需要上转治疗。”易强说,现在专家“下沉”后,在临床一线从事治疗工作,并向基层医务人员开展培训、授课,直接帮带乡镇卫生院科室建设。专家资源“下沉”,患者是最大的受益者。患有左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周成义,家住梁平区青垭村。面对重病,老周曾想到重庆主城区大医院住院。后来听说重医附一院专家每周都来坐诊、手术,老周下定决心在区人民医院做手术,并取得成功。
保基本:兜住健康“网底”让农民看得起病 农村医疗卫生建设,既要让群众看得上病,也要看得起病。为此,重庆按照保基本的要求,不断强化医疗保障网的公平性和可及性,使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尤其是针对农村贫困群众,重庆专门落实健康扶贫政策,建立“城乡居民医保+大病补充保险+民政医疗救助”多项保障衔接,分类救治。
在重庆云阳县龙角镇,贫困户余琼心脏疾病治疗出院时,城乡居民医保、扶贫救助等叠加报销了2.4万多元,自付只有4000多元。
云阳县相关部门调研还发现,在因病致(返)贫人口中,有相当一部分患者是不需要长期住院的,而需要在家吃药治疗。药费,就成了这类家庭的主要负担。
“面对这种情况,县里出台政策,针对家庭特别困难、丧失劳动能力或生活自理能力的17种重大疾病或严重慢性病患者,每月按100元—500元的标准给予药费补助。”云阳县卫计委健康扶贫办主任赵昌国说。
云阳县凤鸣镇太地村的贫困户彭义安受伤后高位截瘫,居家康复治疗以来,享受到500元/月的药品补助政策,同时家庭签约医生针对彭义安的具体情况,制定了个性化治疗、护理方案,并手把手地教他的妻子护理病人的方法。
各项举措综合施策,正在使不少贫困户从因病致贫的重压下逐步“翻身”,目前重庆因病致(返)贫人口已下降到4万户13万人,比2014年建档立卡时减少了7成多。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