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旧版 2018年10月05日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4下一篇  
返回本版列表    点击率:  字体: 放大  默认  缩小  
要闻
4 1/4 ****处理标记:[Page]时,数据源为空。 **** 1 2 > >|
PDF版
本版面文章
· 长三角:高质一体化带热旅游经济
· 西藏普纳村:团结亮色铺就小康底色
· 靠自己,靠得住!
· “丰收游”成黄金周旅游新燃点
· 从计划到市场的伟大实践
· 大渡河兴康特大桥桥面施工完成

  相关文章: 
西藏普纳村:团结亮色铺就小康底色

( 2018-10-05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这是西藏日喀则市仁布县切洼乡普纳村一角(10月2日无人机拍摄)。
 
 
    藏族妇女央珍(右)在自家经营的蔬菜温室大棚内打理蔬菜(10月2日摄)。2006年,央珍和她的汉族丈夫徐文军搬迁到普纳村。2014年,徐文军、央珍一家荣获西藏自治区民族团结先进家庭奖。
新华社记者刘东君摄
 
  
 
  新华社记者张宸
 

 
  56岁的马彬林前不久刚住院两个多月,回到普纳村里的第一件事不是想着尽快恢复好身体,而是赶紧给村里的米玛卓玛老人和他的孙子、孙女送去当季的衣服。
 
  12年来,在西藏自治区仁布县切洼乡普纳村,汉、藏、回、撒拉等多个民族的群众,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原本素不相识的村民,互帮互助相互扶持,谱写了动人的民族团结赞歌。
 
栽下“团结树”,引来商户栖


 
  2006年,仁布县45户贫困群众从四面八方搬到切洼乡成立了普纳村。“当时很穷,除了国家出钱建的房子,其他什么都没有。”普纳村村委会主任桑珠说。
 
  更让村干部头痛的是,当时村民们相互争吵是常事,还经常发生酒后打架的事情。
 
  “天天都是‘你家的牛弄脏了我家门口’‘他家的牲畜占了我家的地’等鸡毛蒜皮的小事。”普纳村党支部书记尼珍说,“其实就是因为不熟悉,大家缺少包容。村里的环境不和谐,哪里谈得上搞发展呢?”
 
  为改变这些状况,村干部反复征求群众意见,将维护团结写入村规民约。逢年过节,村两委班子组织大家聚在一起聊聊天,邀请民族团结家庭讲幸福,鼓励所有人敞开心扉谈感受,村里人渐渐没了隔阂。
 
  随着318国道的整修及拉日铁路的完工,身处国道旁的普纳村以独特的地理优势和团结互助的氛围,吸引了来自甘肃、四川等地的20多家外来商户落户。
 
  马彬林就是那个时候来到普纳村,做起了修补轮胎的生意。“我刚来时两眼一抹黑,村里的人又是借钱又是出点子,把我感动得不行。”马彬林说,“从那时起我就想,一定要尽可能回报村里。”
 
  生意慢慢转上正轨后,马彬林主动照顾起了家庭困难的米玛卓玛老人。
 
  最近几天,想到要开学了,马彬林联合了几家商户,给村里考上大学的孩子们送去了慰问金。“这里已经成了我的第二故乡。”马彬林说。
 
“我们都是一家人”


 
  来自青海的撒拉族商人马乙拉亥米,在普纳村开了一家西北面馆。因口味不错、价格公道,餐馆顾客络绎不绝。“村民都很友善,干部也没有架子。”马乙拉亥米说,“在这里一点都没有背井离乡的感觉。”
 
  马乙拉亥米不吃猪肉,但他一点也不反对在餐馆打工的村民拿剩菜剩饭回家养猪。“虽然我们有些习惯不一样,但即使是亲生兄弟爱好也有不同。”马乙拉亥米说,“我们都是一家人。”
 
  在普纳村过得非常舒心的马乙拉亥米,去年把姐姐和姐姐的两个孩子都接了过来。两个孩子在乡中心小学上学,学校不收学费,还免费发校服和书籍。“小孩子在家时性格有些孤僻,在西藏上学后开朗多了。”马乙拉亥米说。
 
  与马乙拉亥米一样,在村里经营川菜馆的蒙宇明也觉得在村里生活很舒坦。开餐馆小有成就的他,主动招收村里的藏族群众当学徒,手把手地传授烹饪技能和经营饭店经验。吉宗姐妹俩学成后,在他饭馆不远处新开了一家饭馆,每月的纯利润有数千元。这让蒙宇明发自心底高兴:“生意是大家的,一起做才能都红红火火。”
 
民族团结花结出幸福生活果


 
  提到妻子朋琼吉巴,在普纳村里开商店的河南商人王贤伟笑得合不拢嘴:“她里里外外都是一把好手,逢年过节总惦记着给我爸妈打些钱,回家看老人时总是抢着做饭洗碗,比我这个做儿子的都孝顺。”
 
  在夫妻俩开的商店里,有土豆、辣椒、西瓜、桃子等二三十种蔬菜水果,常见的调料、方便食品、饮料等生活物品一应俱全。当年,进藏打工的王贤伟认识了朋琼吉巴,两人喜结连理,一晃就是近二十年。结婚后,夫妻齐心把一个小店逐渐发展到现在的四个门面,去年盈利二三十万元。
 
  切洼乡党委书记刘俊华介绍,像朋琼吉巴与王贤伟这样的民族通婚家庭,在普纳村很常见,“汉族同志头脑灵活,藏族同志吃苦耐劳,组成的民族团结家庭普遍都是富裕户。”
 
  记者到央珍家的大棚时,她正忙着将刚撒上的牛粪与土壤和均匀。十多年前,央珍和汉族小伙徐文军喜结良缘。在徐文军手把手地帮助下,央珍掌握了大棚种菜的技术。平日里,徐文军出去打工,央珍在家种菜,去年家里收入七八万元。“村里很多人都是跟他学的种菜。”央珍说,“大家都说我找了个好男人。”
 
  在汉族师傅石井波的带领下,刚满30岁的索朗次仁掌握了养蜂技术。在上级部门帮助下,他和其他人一起建起了养蜂合作社,产出的蜂蜜、蜂王浆等产品供不应求。去年仅蜂蜜就卖了8吨,纯收入超过30万元。
 
  “普纳村人均收入12年增加近8倍,生活每天都有新变化。”刘俊华说,“这离不开民族团结的基石。在各民族兄弟姐妹们的共同努力下,我们有信心与全国人民一道迈入小康社会。”
新华社拉萨10月4日电
 
 

西藏普纳村:团结亮色铺就小康底色

( 2018-10-05 ) 稿件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要闻
  相关文章: 

   
 
 请注意:



·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新华每日电讯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利。
·您在新华每日电讯留言板发表的言论,新华每日电讯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新华每日电讯新闻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留言板管理员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