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纵深 |
8 |
5/8 |
4
|
5
|
6
|
>
|
>| |
|
|
PDF版 |
|
|
|
|
|
“山竹”侵袭,香港何以安然度过 |
|
|
( 2018-09-1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闻纵深 |
|
新华社香港9月18日电(记者张雅诗、战艳)台风“山竹”吹袭香港期间造成广泛破坏,所幸未有生命损失,社区秩序在18日已大致恢复正常。香港能在这次风暴中安然度过,特区政府的高效应变、可抵御恶劣天气的基建设施都起了重要作用;前线人员坚守岗位、市民彼此守望相助也加快了社区恢复。 特区政府各部门应对高效 台风“山竹”自14日晚起逐步逼近香港。至16日上午,香港天文台发出最高级别的十号飓风信号,历时10小时。这是香港天文台自1946年以来发出的十号飓风信号之中最强的一个。
去年台风“天鸽”袭港时,香港天文台同样发出十号飓风信号。相比之下,“山竹”的破坏力有过之而无不及。“山竹”造成的树木倒塌、水浸、受伤人员等,都以倍数超越“天鸽”。这次入住临时庇护中心的人数有1400至1500人,也远远超过以往台风期间的数字。
香港特区政府在防备、应变、善后方面都积极行动。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表示,面对这场强劲的台风,特区政府主要在三个方面作出努力:第一方面是预防,第二方面是应变,第三是善后。
为应对这次风暴,特区政府连日来动员1.5万名各部门工作人员在前线合力做好预备和应对的工作,并积极善后。当“山竹”逐渐远离,香港天文台于16日晚将十号飓风信号改为八号烈风信号之后,不同部门已开始善后和恢复工作。
负责应对台风预备工作的工作人员走到前线,在大澳、鲤鱼门等低洼地区,逐家逐户组织居民撤离;渠务署预先在容易水浸的地方安装好防水板,并清理淤塞的渠道。水浸地方已大致恢复正常。
天文台预警到位 林郑月娥表示,在预防方面,香港有专业天文资料,可知道超强台风的轨迹,所以在各方面做了充足防备。
14日晚,当“山竹”距离香港1000公里以外之际,香港天文台就发出一号戒备信号,这是历来中心距离香港最远的“一号风球”。特区政府其他部门也早早启动预防工作。
香港天文台台长岑智明在其社交网站上展示台风“山竹”在尖沙咀天文台总部造成的破坏。他表示,幸好天文台工作人员做足准备功夫,严阵以待,使天气预警信息能在极恶劣的天气情况下仍然顺利送到所有人手上,保障公众安全。
香港天文台前台长林超英表示,台风“山竹”带来的风暴潮强劲,至今没有造成人命损失,“这反映社会运作的进步”。
防洪基建设施良好 据天文台分析,台风“山竹”带来的风暴潮,是香港有史以来最强劲的,加上雨量大,导致多个低洼地区发生严重水浸。但从香港整体来说,特别是市区和主要商业区,水浸情况不严重,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香港排水工程到位。
特区政府渠务署主要负责城市蓄洪排洪以及污水处理等工作。香港的雨水排放渠道是香港雨水排放计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在众多雨水排放隧道中,工程最大的当属“港岛西雨水排放隧道”,足以应付港岛北50年一遇的暴雨。
同时,特区政府一直在监测城市中的水浸黑点。对水浸之处进行搜集和记录有利于对症下药,改善城市排水工程,同时还可长远监测这些改善工程的成效。渠务署数据显示,香港的水浸黑点目前只剩下6个。
香港地少山多,建筑物和基础设施依山而建,当遇上倾盆大雨时,大幅增加山泥倾泻的风险。特区政府土力工程处于2010年推行持续的长远防治山泥倾泻计划,以便有系统地处理人造斜坡和天然山坡涉及的山泥倾泻风险。
土力工程处副处长欧阳仁生介绍,在台风“山竹”来临前的数天,土力工程处已检查其斜坡工程的地盘,完成所有防风、防雨的措施。该处的山泥倾泻紧急控制中心也在近期完成所有演练,确保准备工作全部就绪,可以随时行动,保障市民的安全。
市民做好防风措施 这次“山竹”吹袭,体现了香港市民的良好素质。在台风来临前,香港市民纷纷响应特区政府的呼吁做好防风措施,包括在门窗玻璃贴上交叉或“米”字形宽胶带,以防玻璃在强风中破裂后伤人;低洼地区居民在门前设置沙包和挡水板,减低潮水进入时造成的损失。
台风过后,曾被水淹过的地方,包括杏花村、将军澳等,到处是倒塌的树木和垃圾。有市民自发组成义工队伍到大街上帮忙清理杂物,发挥守望相助的精神,减轻了特区政府部门工作人员的负担。
17日是台风后首个工作日,港铁行驶新界的东铁线设施被台风损毁,服务受到严重影响,使部分市民花几小时才能上班。有旅行社发起“义载”行动,以旅游大巴免费接载受影响的市民。
林郑月娥表示,市民在台风期间的配合,以及部分市民在台风过后自发清理垃圾和树枝,帮助社区尽快恢复正常运作,这些举动都让她非常感动。
|
|
“山竹”侵袭,香港何以安然度过
|
|
|
|
( 2018-09-19 ) 稿件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新闻纵深 |
|
|
|
“山竹”侵袭,香港何以安然度过 |
|
|
( 2018-09-1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闻纵深 |
|
新华社香港9月18日电(记者张雅诗、战艳)台风“山竹”吹袭香港期间造成广泛破坏,所幸未有生命损失,社区秩序在18日已大致恢复正常。香港能在这次风暴中安然度过,特区政府的高效应变、可抵御恶劣天气的基建设施都起了重要作用;前线人员坚守岗位、市民彼此守望相助也加快了社区恢复。 特区政府各部门应对高效 台风“山竹”自14日晚起逐步逼近香港。至16日上午,香港天文台发出最高级别的十号飓风信号,历时10小时。这是香港天文台自1946年以来发出的十号飓风信号之中最强的一个。
去年台风“天鸽”袭港时,香港天文台同样发出十号飓风信号。相比之下,“山竹”的破坏力有过之而无不及。“山竹”造成的树木倒塌、水浸、受伤人员等,都以倍数超越“天鸽”。这次入住临时庇护中心的人数有1400至1500人,也远远超过以往台风期间的数字。
香港特区政府在防备、应变、善后方面都积极行动。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表示,面对这场强劲的台风,特区政府主要在三个方面作出努力:第一方面是预防,第二方面是应变,第三是善后。
为应对这次风暴,特区政府连日来动员1.5万名各部门工作人员在前线合力做好预备和应对的工作,并积极善后。当“山竹”逐渐远离,香港天文台于16日晚将十号飓风信号改为八号烈风信号之后,不同部门已开始善后和恢复工作。
负责应对台风预备工作的工作人员走到前线,在大澳、鲤鱼门等低洼地区,逐家逐户组织居民撤离;渠务署预先在容易水浸的地方安装好防水板,并清理淤塞的渠道。水浸地方已大致恢复正常。
天文台预警到位 林郑月娥表示,在预防方面,香港有专业天文资料,可知道超强台风的轨迹,所以在各方面做了充足防备。
14日晚,当“山竹”距离香港1000公里以外之际,香港天文台就发出一号戒备信号,这是历来中心距离香港最远的“一号风球”。特区政府其他部门也早早启动预防工作。
香港天文台台长岑智明在其社交网站上展示台风“山竹”在尖沙咀天文台总部造成的破坏。他表示,幸好天文台工作人员做足准备功夫,严阵以待,使天气预警信息能在极恶劣的天气情况下仍然顺利送到所有人手上,保障公众安全。
香港天文台前台长林超英表示,台风“山竹”带来的风暴潮强劲,至今没有造成人命损失,“这反映社会运作的进步”。
防洪基建设施良好 据天文台分析,台风“山竹”带来的风暴潮,是香港有史以来最强劲的,加上雨量大,导致多个低洼地区发生严重水浸。但从香港整体来说,特别是市区和主要商业区,水浸情况不严重,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香港排水工程到位。
特区政府渠务署主要负责城市蓄洪排洪以及污水处理等工作。香港的雨水排放渠道是香港雨水排放计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在众多雨水排放隧道中,工程最大的当属“港岛西雨水排放隧道”,足以应付港岛北50年一遇的暴雨。
同时,特区政府一直在监测城市中的水浸黑点。对水浸之处进行搜集和记录有利于对症下药,改善城市排水工程,同时还可长远监测这些改善工程的成效。渠务署数据显示,香港的水浸黑点目前只剩下6个。
香港地少山多,建筑物和基础设施依山而建,当遇上倾盆大雨时,大幅增加山泥倾泻的风险。特区政府土力工程处于2010年推行持续的长远防治山泥倾泻计划,以便有系统地处理人造斜坡和天然山坡涉及的山泥倾泻风险。
土力工程处副处长欧阳仁生介绍,在台风“山竹”来临前的数天,土力工程处已检查其斜坡工程的地盘,完成所有防风、防雨的措施。该处的山泥倾泻紧急控制中心也在近期完成所有演练,确保准备工作全部就绪,可以随时行动,保障市民的安全。
市民做好防风措施 这次“山竹”吹袭,体现了香港市民的良好素质。在台风来临前,香港市民纷纷响应特区政府的呼吁做好防风措施,包括在门窗玻璃贴上交叉或“米”字形宽胶带,以防玻璃在强风中破裂后伤人;低洼地区居民在门前设置沙包和挡水板,减低潮水进入时造成的损失。
台风过后,曾被水淹过的地方,包括杏花村、将军澳等,到处是倒塌的树木和垃圾。有市民自发组成义工队伍到大街上帮忙清理杂物,发挥守望相助的精神,减轻了特区政府部门工作人员的负担。
17日是台风后首个工作日,港铁行驶新界的东铁线设施被台风损毁,服务受到严重影响,使部分市民花几小时才能上班。有旅行社发起“义载”行动,以旅游大巴免费接载受影响的市民。
林郑月娥表示,市民在台风期间的配合,以及部分市民在台风过后自发清理垃圾和树枝,帮助社区尽快恢复正常运作,这些举动都让她非常感动。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