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旧版 2018年07月06日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4下一篇  
返回本版列表    点击率:  字体: 放大  默认  缩小  
草地周刊
16 12/16 11 12 13 > >|
PDF版
本版面文章
· “广汉绝照”:中华古城池的最后图存
· 心中流淌一条河

  相关文章: 
心中流淌一条河

( 2018-07-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草地周刊
 
  
童伟民


 
  北丰河,故乡的河,河畔有我人生的第一个家。如今,我虽很少回去,但那条河一直在心中流淌。
 
不羡山色爱汽车


 
  小时候,这条河是我眼中的一幅画卷。北丰河全长20多公里,我家的那个塆子位居中游并处河东,距河岸不足千米。放眼望去,对面的青山呈一字型排开,或高或低,春夏时节山上一片葱绿,转入秋冬,栗叶泛黄乌桕叶变红色彩斑斓,与一些四季常青的树木浑然一体,成为大别山农村特有的一种绚丽色彩。山脚下或半山腰,散落着一处处或大或小的塆子,白墙黑瓦,无论大小,塆前必有几棵一眼就能望见的大树。河边是长满水稻、油菜的农田,田边的小山丘上,桐、木(梓)、栗、桑、茶等果木树一年四季不断地开花结果。城里的孩子偶尔见到这样的景色,也许有些兴奋,但我们这些农村伢当时对家乡景物并不在意,倒是那公路上偶尔过往的车辆对我们更有吸引力。
 
  我清楚地记得,有一年暑假,我几乎每天早晨八点左右都要跑到屋旁的山岗上去看班车。红白相间,在孩子眼中巨大威猛的班车从县城方向开来,每天往返一班,停车点恰好就在我家河对面。停过几分钟后又会向河的上游方向去。有时遇到开快车的司机或是我的时间没把握好,就会错过,留下一天的遗憾。倘若偶尔见到一辆“包子车”(吉普)或是“乌龟车”“两头椭”(小轿车),更是要在小伙伴面前炫耀几天,直到他们听厌了才住口。现在想来,那时喜欢看车的原因,除了满足好奇心之外,更多地是想坐上班车,到县城去见见父亲,在外婆家住上几天,拉上舅舅去看场电影。
 
渡河上学的惬意与狼狈


 
  上学时北丰河是我脚下的一道“天堑”。11岁时,我读完小学上初中,学校离家有七八里路,中间隔着这条河。每天六点不到就被祖母叫醒,匆匆吃过早饭赶往学校,行动稍有迟缓就会迟到。下午放学后又得步行一个多小时才能回家。
 
  上学的这段路最难的是一年四季都要脱鞋过河。夏天,打着一双赤脚在清澈见底的河水中行走,偶遇一群群的鱼儿上下游动,倒有一种惬意的感觉。一到冬天,双脚还没下河,浑身就会发抖。若是落雪下雨,连一个坐下穿鞋的地方都找不到,只能将伞放在地上,人蹲在伞下,双腿轮流在裤腿上擦干,有时鞋袜还没穿好,一阵风吹过来,伞就会被吹走,常常会弄得满脚是泥,一身透湿,坐在教室里,冷风一吹,鼻涕直流,不停打颤。以致许多同学一到冬天,脚趾间就会溃烂,脚后跟常有冻疮。老师都知道我们过河的难处,课堂上虽有一些同学常常低着头在脚上不停地抓痒,也很少批评。
 
  那时,北丰河沿岸居住着十几个大队的三四万居民,除了长塘坳有一座石拱桥,河面上却再无一座哪怕是只能供人行走的桥。不光是我们学生,连大人也总是望河兴叹。我几次亲眼见到县里派来驻点的干部驮着自行车过河,我还遇见过抬猪过河的事。以至高考前夕,几位要好的同学相互打趣,今后谁考上大学,有能力为家乡办点事,第一件事就是在北丰河上建座大桥吧!
 
挂念河边生病老人和上学的孩子


 
  成年后这条河是我心中的一份挂念。我挂念老人们的身体健不健。我从小在祖父母身边长大,又是长孙,在兄妹几个人中同二老在一起的时间最多,自然得到了更多的疼爱,我对二老的感情深厚。祖父的身体一直不大好,每到冬天咳嗽不停,大部分时间都会卧床不起。那时家里经济条件很差,没办法送他到省城的大医院就诊,只能在当地开点药打打针。老家离县城不远,每隔一段时间,我都会骑车回去看看,哪怕是空手,祖父也特别高兴,好几次硬撑着下床,和我一起在屋后的院子里晒太阳。74岁生日的前几天,他永远地闭上了双眼。值得庆幸的是,沾改革开放的光,祖母总算是过上了十几年好日子,无忧无虑地活到了90高龄。祖父祖母共有兄弟姐妹近十人,90岁的舅爹(祖母之弟)一直活到去年刚走。如今,塆里父亲这一辈的老人们大多年近八旬,尽管年事已高,多少会有一些病痛,但随时可到县医院就诊,医院的医疗条件有很大改善,加之有医疗保险,报销比例也较高,一些常见的老年病都能得到有效医治。
 
  我挂念孩子们上学难不难。我上高中时,北丰公社各村都有一所小学,部分村还建有一到两个教学点,中学则有三所,分别建在河的上中下游,位置比较适中。如今小学依然是一村一所,老校舍几乎全部拆掉,陆续建起一栋栋漂亮的楼房。但北丰中学只保留初中,北丰河二十几个村的高中生只能分别到县城和另一个乡镇高中就读,孩子们上学是一件大事。中学撤并,自有缘由,尽管能理解,但学生回家路程却远了不少。
 
  因为有了脱鞋过河那段刻骨铭心的经历,我对孩子们上学怎么过河这件事最为关注。两河口大桥是一座钢筋水泥桥,修建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是连接县城与县北几个乡镇的过路桥,就全县交通而言意义重大,虽然建在北丰河上,因紧邻县城,却无法解决上面几万人过河难的问题。直到农业学大寨时,北丰河才有了另一座石拱桥,桥建在长塘坳与易家岩两个村之间,因为有了这座桥,河对面几个村的学生上学也就比较方便。苦就苦在另外一些村需要脱鞋过河上学的孩子们。直到1985年、1999年政府先后在这条河上修建了两座大桥,孩子们过河难的问题才最终得到解决。
 
北丰河人的日子大变样


 
  我挂念乡亲们的日子过得怎么样。老家是国家重点贫困县。北丰河因距县城不远,田地比较充足,又是板栗、蚕桑主产区,经济发展和群众生活在全县一直处于中上等水平。即便如此,儿时的记忆中,大多数家庭的日子还是过得比较艰难,主要是缺粮吃,缺柴烧,缺钱花。
 
  几十年一晃而过。如今,北丰河人的日子早已不是先前那个样子。县城通往北丰河的公路已改造过两次,十年前铺设的柏油路眼下正在改修水泥路,昔日常常被洪水冲毁的河堤已得到加固还用石岸护了坡,每次回家,路上车辆不断。一进塆子,就能见到几辆停放的小汽车、农用车。自行车早已没人骑了,家家几乎都买了摩托。昔日的破旧砖瓦房全部变成了楼房,屋顶上的太阳能、墙壁上悬挂的空调随处可见。一些老人一边和我握手打招呼,一边从口袋里掏出手机,接听儿孙们从外地打回的电话。这一二十年来,我从未听说哪家缺粮吃,缺柴烧,也很少听说村里有哪个孩子因为家里困难而辍学。电饭煲、煤气灶、太阳能、沼气的逐渐普及,让乡亲们不再因为缺柴烧而发愁,倒是房前屋后的树木一多,附近的山上多年没动刀,麻雀、野猪和蛇日渐增多,老是吃庄稼害人,拿它们没办法。
 
  这几年全县上下都在抓精准扶贫,我的扶贫点是在别的乡镇,但北丰河的几个重点贫困村我也去看过。说实话,家乡的面貌虽有很大的变化,绝大多数人过上了比较舒心的日子,但那些贫困户真要彻底脱贫还有不小难度。最难的是,住在山上的一些贫困户,大多年老体弱,不搬下来,生活不便,难以找到脱贫门路;搬下来,他们故土难离,不仅思想工作难做,也有许多实际问题不好解决。异地搬迁扶贫也是一块难啃的骨头。前几天,我在县扶贫办的一份通报上看到全县已建成300多个异地搬迁扶贫点,北丰河就有好几个,连忙打电话问几位驻村扶贫工作队长,能否如期脱贫,他们不约而同地回答:困难是有不少,再难也不能拖全县的后腿。
 
  他们的话我信,因为家乡人说话一向是实打实的。更何况,这是一道每个党员干部共同立下的“军令状”。
 
 

心中流淌一条河

( 2018-07-06 ) 稿件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草地周刊
  相关文章: 

   
 
 请注意:



·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新华每日电讯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利。
·您在新华每日电讯留言板发表的言论,新华每日电讯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新华每日电讯新闻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留言板管理员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