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小农机厂“出海”记 |
中国改革开放的北美故事 |
|
( 2018-06-2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
|
清晨7时,美国康涅狄格州小镇沃特敦的“全球转向系统公司”工厂车间里,59岁的波拉埃尔在生产线旁准备开始一天的工作。
她还记得,10年前当得知这家汽车零配件供应商要关门时,自己和同事们有多绝望。“后来中国老板接手了工厂,现在生意越来越好了。”波拉埃尔说。
波拉埃尔说的“中国老板”,就是中国汽车零部件巨头万向集团。几十年前,这位“中国老板”还只是一家农机修配厂。如果不是中国改革开放,万向走不出国门,自然也不会有全球转向系统公司的绝处逢生。
要闯就闯“高手的江湖”
万向成立于1969年,起初以农机修配为主业,后转向生产汽车零部件。在改革春风劲吹之时,它选择走出国门、踏上美国土地。
万向集团北美公司负责人倪频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说,改革开放初期,中国产品出口必须通过贸易公司,而贸易公司只有“销售科”没有“市场科”,对产品了解有限,造成产销脱节,费时费力费钱。
改革开放给人“闯”的勇气。对于当时的万向而言,要想与世界接轨,最佳途径只有一个,那就是闯到“汽车王国”美国去摸爬滚打。
仅仅是走出国门还不算闯,出去跟高手过招才能练出真本领。初到美国,时任董事长鲁冠球给倪频下了“死命令”:美国企业能做出来的产品,万向也要做出来;他们的产品没有质量问题,我们也不能有。
正是这种严苛,逼出了今天的万向:在美国拥有21家制造工厂,是美国中西部最大的中资企业,业务涵盖汽车制造的多个环节。据统计,在美国制造的汽车中,每两辆就有一辆使用万向生产的零部件。
倪频开玩笑地说,因为万向挽救了很多濒临倒闭的美国工厂,被当地媒体称为“乌云下的白衣骑士”。正是通过这类收购并购,“白衣骑士”拓展了生存空间,学习了先进技术,也赢得了良好口碑。
改革开放,催生了中国企业的竞争意识,提升了中国企业对全球化的适应能力。
“中国升级”促“美国转型”
全球转向系统公司是万向拯救的公司之一。公司现任首席执行官拉里·芬尼尔告诉记者,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公司资金链出现问题,工厂大幅裁员。万向为其“输血”后,公司重回正轨,还在墨西哥、波兰和中国建了工厂。
万向目前在全美的投资以及收购的企业分布在25个州,雇佣本土员工约9000人。伊利诺伊州政府把2002年8月12日这一天定为“万向日”,以表彰万向美国公司对当地的贡献。
万向只是改革开放浪潮中大批出海中国企业的一个缩影。据美国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和荣鼎集团的数据,1990年至2017年,中企在美直接投资存量约1400亿美元;同期美国企业在华直接投资达2565亿美元。中企目前在美雇佣超过14万美国人。业内人士指出,中国投资解决了大量失业劳动力,福耀、比亚迪等中企还把目光投向美国相对贫困地区,在扩大投资的同时帮扶当地就业。
同时,中国企业在海外并购的目标也在发生变化。过去,中企希望获取技术,增加国内市场销售,而今天,它们谋求品牌认知和销售渠道,以拓展海外市场,主动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
在倪频看来,改革开放不仅促进了中国制造业从粗放到精细的升级转型,也促进了美国制造业从费时低效的“一条龙”服务转型为专注优势领域的生产格局。这就是所谓的“中国升级、美国转型”。
改革开放,加速了思维的更新换代,为企业打造核心竞争力创造了平台与环境。
“单行线”升级“双向高速路”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企业海外发展模式也在与时俱进,不断调整变化。
被万向收购的全球转向系统公司2013年在中国常熟注册了新厂。公司供应发展主管罗伯特·斯托达德说,在中国招聘本土工程师,使得公司的优势变得更加突出。本土员工了解中国的市场和需求,也加大了中美两个市场的优势互补。
万向董事长鲁伟鼎说,通过与国际主流市场和国际先进技术的接轨,万向从“走出去”参股、接受别人的分工,逐步转变为“引进来”控股、参与并主导分工。几十年海外竞逐与打拼,让万向成长为一家真正意义上的全球性公司。
改革开放之初,中美双边投资以美国流向中国的单行线为主,而随着中国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双边投资已演化成一条双向高流量高速路。近年来,中企在美直接投资呈现快速增长态势,2016年更是达到创纪录的460亿美元;美国对华直接投资也稳定在年均130亿美元左右。
沃特敦经济官员约瑟夫·西克里斯特从万向收购全球转向系统公司这一案例中悟出一个道理。他说,美国不能再像鸵鸟一样把头埋在沙子里,依然觉得自己“什么都能单干”,当今世界“任何一个国家都做不到这一点,因为我们彼此需要”。
上世纪九十年代,当万向在大洋彼岸登陆,美国通用汽车也敲开了中国的大门,形象诠释了一种相互性逻辑:对外开放是中国对世界的开放,也是世界对中国的开放。用美国彭博公司创始人、前纽约市长迈克尔·布隆伯格的话说,中国的成功不仅对中国自身有利,对包括美国在内的中国贸易伙伴也大有益处。
改革开放,为中国和世界打通了双向互动、共赢共生的发展之路,从根本上助推全球化走向良性、高效、多赢的健康轨道。
(记者刘晨、江宇娟、胡友松)新华社华盛顿6月21日电
|
|
小农机厂“出海”记
|
中国改革开放的北美故事
|
|
|
( 2018-06-23 ) 稿件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要 闻 |
|
|
|
小农机厂“出海”记 |
中国改革开放的北美故事 |
|
( 2018-06-2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
|
清晨7时,美国康涅狄格州小镇沃特敦的“全球转向系统公司”工厂车间里,59岁的波拉埃尔在生产线旁准备开始一天的工作。
她还记得,10年前当得知这家汽车零配件供应商要关门时,自己和同事们有多绝望。“后来中国老板接手了工厂,现在生意越来越好了。”波拉埃尔说。
波拉埃尔说的“中国老板”,就是中国汽车零部件巨头万向集团。几十年前,这位“中国老板”还只是一家农机修配厂。如果不是中国改革开放,万向走不出国门,自然也不会有全球转向系统公司的绝处逢生。
要闯就闯“高手的江湖”
万向成立于1969年,起初以农机修配为主业,后转向生产汽车零部件。在改革春风劲吹之时,它选择走出国门、踏上美国土地。
万向集团北美公司负责人倪频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说,改革开放初期,中国产品出口必须通过贸易公司,而贸易公司只有“销售科”没有“市场科”,对产品了解有限,造成产销脱节,费时费力费钱。
改革开放给人“闯”的勇气。对于当时的万向而言,要想与世界接轨,最佳途径只有一个,那就是闯到“汽车王国”美国去摸爬滚打。
仅仅是走出国门还不算闯,出去跟高手过招才能练出真本领。初到美国,时任董事长鲁冠球给倪频下了“死命令”:美国企业能做出来的产品,万向也要做出来;他们的产品没有质量问题,我们也不能有。
正是这种严苛,逼出了今天的万向:在美国拥有21家制造工厂,是美国中西部最大的中资企业,业务涵盖汽车制造的多个环节。据统计,在美国制造的汽车中,每两辆就有一辆使用万向生产的零部件。
倪频开玩笑地说,因为万向挽救了很多濒临倒闭的美国工厂,被当地媒体称为“乌云下的白衣骑士”。正是通过这类收购并购,“白衣骑士”拓展了生存空间,学习了先进技术,也赢得了良好口碑。
改革开放,催生了中国企业的竞争意识,提升了中国企业对全球化的适应能力。
“中国升级”促“美国转型”
全球转向系统公司是万向拯救的公司之一。公司现任首席执行官拉里·芬尼尔告诉记者,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公司资金链出现问题,工厂大幅裁员。万向为其“输血”后,公司重回正轨,还在墨西哥、波兰和中国建了工厂。
万向目前在全美的投资以及收购的企业分布在25个州,雇佣本土员工约9000人。伊利诺伊州政府把2002年8月12日这一天定为“万向日”,以表彰万向美国公司对当地的贡献。
万向只是改革开放浪潮中大批出海中国企业的一个缩影。据美国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和荣鼎集团的数据,1990年至2017年,中企在美直接投资存量约1400亿美元;同期美国企业在华直接投资达2565亿美元。中企目前在美雇佣超过14万美国人。业内人士指出,中国投资解决了大量失业劳动力,福耀、比亚迪等中企还把目光投向美国相对贫困地区,在扩大投资的同时帮扶当地就业。
同时,中国企业在海外并购的目标也在发生变化。过去,中企希望获取技术,增加国内市场销售,而今天,它们谋求品牌认知和销售渠道,以拓展海外市场,主动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
在倪频看来,改革开放不仅促进了中国制造业从粗放到精细的升级转型,也促进了美国制造业从费时低效的“一条龙”服务转型为专注优势领域的生产格局。这就是所谓的“中国升级、美国转型”。
改革开放,加速了思维的更新换代,为企业打造核心竞争力创造了平台与环境。
“单行线”升级“双向高速路”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企业海外发展模式也在与时俱进,不断调整变化。
被万向收购的全球转向系统公司2013年在中国常熟注册了新厂。公司供应发展主管罗伯特·斯托达德说,在中国招聘本土工程师,使得公司的优势变得更加突出。本土员工了解中国的市场和需求,也加大了中美两个市场的优势互补。
万向董事长鲁伟鼎说,通过与国际主流市场和国际先进技术的接轨,万向从“走出去”参股、接受别人的分工,逐步转变为“引进来”控股、参与并主导分工。几十年海外竞逐与打拼,让万向成长为一家真正意义上的全球性公司。
改革开放之初,中美双边投资以美国流向中国的单行线为主,而随着中国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双边投资已演化成一条双向高流量高速路。近年来,中企在美直接投资呈现快速增长态势,2016年更是达到创纪录的460亿美元;美国对华直接投资也稳定在年均130亿美元左右。
沃特敦经济官员约瑟夫·西克里斯特从万向收购全球转向系统公司这一案例中悟出一个道理。他说,美国不能再像鸵鸟一样把头埋在沙子里,依然觉得自己“什么都能单干”,当今世界“任何一个国家都做不到这一点,因为我们彼此需要”。
上世纪九十年代,当万向在大洋彼岸登陆,美国通用汽车也敲开了中国的大门,形象诠释了一种相互性逻辑:对外开放是中国对世界的开放,也是世界对中国的开放。用美国彭博公司创始人、前纽约市长迈克尔·布隆伯格的话说,中国的成功不仅对中国自身有利,对包括美国在内的中国贸易伙伴也大有益处。
改革开放,为中国和世界打通了双向互动、共赢共生的发展之路,从根本上助推全球化走向良性、高效、多赢的健康轨道。
(记者刘晨、江宇娟、胡友松)新华社华盛顿6月21日电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