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旧版 2018年05月21日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4下一篇  
返回本版列表    点击率:  字体: 放大  默认  缩小  
成风化人
8 7/8 6 7 8 > >|
PDF版
本版面文章
· “治沙愚人”一家三代的绿色守望
· 1476期《家庭周报》铸诗书好家风
· “正能量奶奶”将“随手爱心”播撒邻里
· 共树清廉家风,“铁面”夫妻亦有情

  相关文章: 
1476期《家庭周报》铸诗书好家风

( 2018-05-21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成风化人
 
 
▲顾伟父子和他们创办的《家庭周报》。
 
  
 
  新华社记者于力、洪可润
 

 
  这是一组令人难以置信的数字:29年、1476期、装订成14本的《家庭周报》,加在一起60多斤重。在辽宁丹东市民顾伟的心里,《家庭周报》分量远远不止这些。凝聚全家人心血的这份报纸,是维系这个家庭美好感情的纽带,是充满温馨回忆的档案,这份报纸给他们家带来了欢乐和幸福,也让这个普通的家庭在生活中收获了满满的自信。
 
  5月15日,62岁的顾伟代表全家登上全国妇联“全国五好家庭”领奖台,作为发言代表,他与大家分享了《家庭周报》的故事。
 
  顾家的书房,有个特殊位置是留给《家庭周报》的,每100期被装订在一起,八开大小,放在书架的最上边。彩色水笔细致勾画、文字内容精心编排,记录着家里的大事小情、读书的乐趣和心灵的感悟……
 
  “当时与其说是写字,不如说是画字或者抄字。”回忆起当年办第一期《家庭周报》时的场景,顾伟的儿子顾然仍然历历在目,34岁的他如今在沈阳一所高校当老师,“办报的经历影响了我一生。”
 
  谈起办报的初衷,已经从民进丹东市委退休的顾伟告诉记者,1990年全家动迁搬到市郊,为了让孩子有个好的学前教育,顾伟买来图画纸和彩笔,让还没认识多少字的顾然当起了“总编辑”,办起了《家庭周报》,可以写,可以画。当时6岁的孩子觉得好玩,产生了兴趣。“刚开始让他口述,我们记录,他再照着我们写的字一笔一笔描画,过了几期,便教他用拼音,查字典,完全让他自己动脑编故事,画画。”
 
  1995年12月,上小学四年级的顾然在学校意外摔断了右手腕桡骨,打着石膏板的手臂肿得很高,根本无法写字。“到了周末办报的日子,我都不忍心提醒儿子。”顾伟说。然而顾然硬是用左手办了5期周报,并画了漫画,记录自己骨折的事情。
 
  从歪歪扭扭的文字到优美流畅的文章,一办就是8年,400期的《家庭周报》伴随顾然度过了难忘的少年时光。40多万字、400多张画奠定了他的文学和绘画基础。上中学期间顾然就发表了几十篇文章,有十几幅书法作品获奖;大学期间还和同学合作翻译出版了国外的科普专著。
 
  1998年,为了不影响顾然中考,顾伟建议将《家庭周报》停刊。“可是仅仅过了两周,家里就没了气氛,我们这才发现,这个家已经离不开这张八开纸的小报了。”顾伟说,从那以后,他不管多忙多累,也坚持把这张小报办下去,现在,《家庭周报》已经出版到1476期。
 
  《家庭周报》一个重要的内容是记载了全家购书、藏书、读书的故事。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他们家庭生活拮据,仍然省吃俭用购买很多特价图书。看到顾伟收藏了很多书没有地方摆,只能一摞一摞堆放着,妻子高丽华十分着急,听说同事家有废弃的木料,不顾自己正发高烧,和顾伟一起搬回了废木料,夫妻俩动手打了几个书柜。此后高丽华又用补发的工资,在新家建了三面墙的20个新书架。12000册藏书让顾伟家庭成为丹东市唯一蝉联三届的十大藏书家庭。
 
  从6.6平方米小平房创刊,到60平方米新居再到120平方米的大房子,《家庭周报》记录了顾伟家29年间的巨大变化,《家庭周报》营造了这个家庭浓郁的文化氛围。
 
  《家庭周报》让这个书香家庭声名远播,2007年被授予“全国五好文明家庭标兵”,2016年获得“全国书香之家”称号,2017年获得“全国最美家庭”称号。
 
  顾伟说:“我的大孙子顾晏乔已经快一岁半啦!我们决定过几年就让他接过主编重任,将这个传家宝和诗书铸成的好家风,伴随中国梦的实现,世世代代传下去!”
 新华社沈阳电
 
 

1476期《家庭周报》铸诗书好家风

( 2018-05-21 ) 稿件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成风化人
  相关文章: 

   
 
 请注意:



·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新华每日电讯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利。
·您在新华每日电讯留言板发表的言论,新华每日电讯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新华每日电讯新闻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留言板管理员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