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风化人 |
8 |
6/8 |
5
|
6
|
7
|
>
|
>| |
|
|
PDF版 |
|
|
|
|
|
孤舟一系故园心 丹青着意写乡愁 |
|
|
( 2018-05-21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成风化人 |
|
本报记者巫奕龙
“赤溪村在杨家溪的上游,20年前我就到那里写生。最近又去了一次,没想到变化这么大,变得这么美。”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海西书画院院长余忠为谈起赤溪,激动之情,溢于言表。
地处闽东福鼎市的赤溪有“中国扶贫第一村”之誉,30多年前,这里拉开了全国性的扶贫攻坚工作的序幕。
近两年来,从闽东到闽西,从闽南到闽北,余忠为“搜尽奇村打草稿”——走进一个又一个村落写生、采风。美丽乡村的实践,振兴乡村的前景,给他带来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和创作冲动——美丽乡村百米长卷正在孕育之中。
无论是鸿篇巨制,还是风物小品,留住乡愁是余忠为艺术创作的永恒主题。而他的乡愁记忆,源自多难困苦的童年。
余忠为自幼与画结缘。童稚初开之时,他便以柜门或地板为纸,用彩色粉笔涂鸦,当小学老师的妈妈因势利导,给他讲古时王冕放牛学画的故事,鼓励他习画不辍,砥砺成才。
8岁起,父亲被下放到依山面海的偏僻山村——闽东霞浦县盐田乡磨石坑,他不得不下地种粮、上山砍柴来贴补家用。那时他在县城小学寄读。周末,他把家里给他的2角车钱买纸笔,不惜走三四个小时山路回家。傍晚,他独自出入寂静的山林,不经意间眺望远方,夕阳的余晖映照瑟瑟海面,清风徐来,渔舟唱晚,他顿感“此中有真意”,心潮荡漾,如痴如醉。
就这样,在艰苦的求学、劳作中,家乡的山海形胜、风光景物成了他的精神寄托和心灵慰藉,进一步激励他立志练就丹青妙笔,再现自然神韵。
上世纪80年代,余忠为几经周折,如愿考上了中央美术学院。他的专业是版画,但他同时研习水粉、水彩、水墨等诸多画种,力求互相渗透,融会贯通,突破常规,创新出奇。多年以后,老师们对他的勤奋刻苦记忆犹新。马刚教授说,“他精力过人,在冬天的校园里经常能看见他背着画夹,脸冻得通红地从外面写生回来,大概是从小经历过磨难练就了他不在乎付出的性格。”
在中央美院,余忠为完成了自己的成名作——参加全国第七届美展的版画组画《海的儿子》:一个蹒跚学步的孩子,趴在挂着鱼干的窗台,透过半开的窗户,眺望远处的大海。作品取材于家乡渔村生活,充满对未来的憧憬和对故乡的眷恋,堪称他最早的乡愁代表作。
“孤舟一系故园心。”无论在京城求学,还是毕业后在福州工作,家乡的山水风物成了余忠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树林,溪流,沙滩,海岬,渔舟,村落……再平常不过的景物,注入了他的灵感与挚情,便别开生面,气韵生动,撩人心弦。他一次又一次溯家乡美丽的杨家溪而上,将沿岸古厝老宅、寂静野渡、雾笼清溪、红枫照水的景致写入画境,画出诗意。
来到“奇秀甲于东南”的武夷山,余忠为在意的不是遐迩闻名的天游峰、九曲溪,而是百年古村落下梅村。他把浓墨重彩赋予下梅的明清风格古民居、古街、古井、古码头、古集市和古人工运河。
“现代社会商业化气息越来越重,古色古香的东西越来越少了。”余忠为说,“我希望至少能用我的画笔将这些宝贵的人文传统传承下来。”
止于至善的艺术追求推动着余忠为不断迈向新的高峰,开辟新的境界。继2009年、2011年分别推出轰动一时的三坊七巷、魅力福建百米长卷后,他自甘寂寞,不懈探索,潜心演绎新时代的乡愁——美丽乡村百米长卷。
“每到一个村庄,我都十分兴奋,抑制不住创作的冲动。乡村振兴战略将使这些村庄进一步迈向生态宜居、文明富裕。”余忠为说,“我要用彩笔描绘八闽大地乡村振兴的绚烂篇章,不辜负这个伟大的新时代。”
|
|
孤舟一系故园心丹青着意写乡愁
|
|
|
|
( 2018-05-21 ) 稿件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成风化人 |
|
|
|
孤舟一系故园心 丹青着意写乡愁 |
|
|
( 2018-05-21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成风化人 |
|
本报记者巫奕龙
“赤溪村在杨家溪的上游,20年前我就到那里写生。最近又去了一次,没想到变化这么大,变得这么美。”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海西书画院院长余忠为谈起赤溪,激动之情,溢于言表。
地处闽东福鼎市的赤溪有“中国扶贫第一村”之誉,30多年前,这里拉开了全国性的扶贫攻坚工作的序幕。
近两年来,从闽东到闽西,从闽南到闽北,余忠为“搜尽奇村打草稿”——走进一个又一个村落写生、采风。美丽乡村的实践,振兴乡村的前景,给他带来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和创作冲动——美丽乡村百米长卷正在孕育之中。
无论是鸿篇巨制,还是风物小品,留住乡愁是余忠为艺术创作的永恒主题。而他的乡愁记忆,源自多难困苦的童年。
余忠为自幼与画结缘。童稚初开之时,他便以柜门或地板为纸,用彩色粉笔涂鸦,当小学老师的妈妈因势利导,给他讲古时王冕放牛学画的故事,鼓励他习画不辍,砥砺成才。
8岁起,父亲被下放到依山面海的偏僻山村——闽东霞浦县盐田乡磨石坑,他不得不下地种粮、上山砍柴来贴补家用。那时他在县城小学寄读。周末,他把家里给他的2角车钱买纸笔,不惜走三四个小时山路回家。傍晚,他独自出入寂静的山林,不经意间眺望远方,夕阳的余晖映照瑟瑟海面,清风徐来,渔舟唱晚,他顿感“此中有真意”,心潮荡漾,如痴如醉。
就这样,在艰苦的求学、劳作中,家乡的山海形胜、风光景物成了他的精神寄托和心灵慰藉,进一步激励他立志练就丹青妙笔,再现自然神韵。
上世纪80年代,余忠为几经周折,如愿考上了中央美术学院。他的专业是版画,但他同时研习水粉、水彩、水墨等诸多画种,力求互相渗透,融会贯通,突破常规,创新出奇。多年以后,老师们对他的勤奋刻苦记忆犹新。马刚教授说,“他精力过人,在冬天的校园里经常能看见他背着画夹,脸冻得通红地从外面写生回来,大概是从小经历过磨难练就了他不在乎付出的性格。”
在中央美院,余忠为完成了自己的成名作——参加全国第七届美展的版画组画《海的儿子》:一个蹒跚学步的孩子,趴在挂着鱼干的窗台,透过半开的窗户,眺望远处的大海。作品取材于家乡渔村生活,充满对未来的憧憬和对故乡的眷恋,堪称他最早的乡愁代表作。
“孤舟一系故园心。”无论在京城求学,还是毕业后在福州工作,家乡的山水风物成了余忠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树林,溪流,沙滩,海岬,渔舟,村落……再平常不过的景物,注入了他的灵感与挚情,便别开生面,气韵生动,撩人心弦。他一次又一次溯家乡美丽的杨家溪而上,将沿岸古厝老宅、寂静野渡、雾笼清溪、红枫照水的景致写入画境,画出诗意。
来到“奇秀甲于东南”的武夷山,余忠为在意的不是遐迩闻名的天游峰、九曲溪,而是百年古村落下梅村。他把浓墨重彩赋予下梅的明清风格古民居、古街、古井、古码头、古集市和古人工运河。
“现代社会商业化气息越来越重,古色古香的东西越来越少了。”余忠为说,“我希望至少能用我的画笔将这些宝贵的人文传统传承下来。”
止于至善的艺术追求推动着余忠为不断迈向新的高峰,开辟新的境界。继2009年、2011年分别推出轰动一时的三坊七巷、魅力福建百米长卷后,他自甘寂寞,不懈探索,潜心演绎新时代的乡愁——美丽乡村百米长卷。
“每到一个村庄,我都十分兴奋,抑制不住创作的冲动。乡村振兴战略将使这些村庄进一步迈向生态宜居、文明富裕。”余忠为说,“我要用彩笔描绘八闽大地乡村振兴的绚烂篇章,不辜负这个伟大的新时代。”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