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厚植文化,老工业区宝山“步态轻盈” |
|
|
( 2018-05-20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综合新闻 |
|
名家名剧送到家门口,文化、产业融合注入新动能……曾以钢铁工业闻名的上海宝山全面加强文化建设,让百姓生活雅起来、产业转型轻起来、优质资源聚起来。文化涵养改变了“又黑又重”的城区面貌,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品质生活,让这个向现代人文之城转型的老工业区有厚度,更有温度。
百姓家门口 文化“活”起来
“没想到家门口就能看到国家级演出!”地处上海北翼的宝山区距离市中心较远,居民对优质文艺演出常常只有眼馋的份儿。如今,名家名剧来到家门口,解决了文化供给最后“一公里”。老百姓感叹,以往在上海大剧院一票难求的经典剧目,宝山的居民可以抢先看了。
老百姓的文化生活需求不断提高,文化供给不仅要“近”,还要“精”。宝山为老百姓提供文化“菜单式”服务,打造“宝山大剧荟”项目,引入芭蕾舞《天鹅湖》、昆剧《牡丹亭》等32部精品,满足了老百姓高品质、多元化的文化需求。上海宝山国际民间艺术节还把五大洲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优秀文艺演出搬到宝山,让老百姓足不出户就能领略异域风情。“原来看地方土戏多,现在国内外的高雅艺术都看得到,感觉自己的生活越来越美了!”宝山区顾村镇居民尹秀芝说。
高雅艺术陶冶情操,民俗文化承载家乡情怀。宝山有着丰厚的传统文化积淀,政府出资盘活资源,通过打造“一地一品”文化品牌,让民俗文化“活”起来。罗店镇龙船、高境镇布艺堆画、大场镇江南丝竹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被冷落到受热捧。
罗店龙船节是当地人气最高的活动之一,那划船的一招一式、手绘龙船的一笔一划里,传递着乡愁乡韵。复原罗店龙船的86岁老人张福成说:“政府这么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扬,把文化遗产激活了。这几年,来看表演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了,龙船艺术更有希望了!”
集装箱变成“集创箱” 产业“轻”起来
黄、橙、蓝、绿色集装箱搭积木般拼接形成“办公楼”,集装箱变成了集“创”箱。一个“脑洞大开”的改造,将一个“五大三粗”的集装箱运输集散地变成文化创意、科技创新孵化器。“集装箱办公简约、时尚又好玩,对于文创、科创企业来说,工作环境也能激发创造力。”智慧湾科创园区董事长陈剑说。
将老厂区、老堆场从市容的“一块疤”变成城区的“一朵花”,正是文化浸润催生的新变化。把保留下来的工业遗迹,打造成文化创意产业载体,思路的转变为转型发展注入新动能。2017年,宝山区文化创意产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9.1%;增加值同比增长32.8%。
文化涵养力润物无声,传统制造业融入文化元素,开拓了新市场。位于宝山的上海玻璃博物馆不仅成为玻璃制造工艺的展示平台,还与十几家玻璃制造、设计企业联动,邀请设计师、艺术家参与,开发出的创意产品备受市场青睐。
一个有品位、有格调的城区,吸引着时下热门的科创企业入驻。曾以钢铁工业闻名的宝山,如今成为3D打印、石墨烯等产业的聚集地,从制造到智造,从传统材料到新材料,产业升级中流淌着工业文明不断推陈出新的文化基因。
厚植文化 打造宜居宜业人文新城
面向全球、面向未来,在上海打造卓越城市的发展版图中,通江达海的宝山正努力厚植文化,实现文化与产业的融合,着力从后发区加快迈向开放的先行区。
中共上海市宝山区委书记汪泓说:“人们感受城市的魅力,首先感受到的是其精神。处于转型期的宝山,更需以文化激发、凝聚、展示城市的‘精气神’。”
历史上,吴淞口码头货船川流不息、商贾云集。如今,国际豪华邮轮纷至沓来,吴淞口国际邮轮码头已经成为亚洲第一、世界第四的国际邮轮母港。邮轮国际化功能性机构陆续入驻宝山,带动从邮轮制造、托管服务到旅游消费的全产业链发展。邮轮经济带来的文化附加值,又进一步提升了城区品质,吸纳优质资源集聚。
“邮轮不仅是一种休闲度假工具,也是文化交融的重要载体。”上海吴淞口国际邮轮港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友农说,“邮轮经济,不仅带动一个产业的发展,更催生一座人文新城。”
十多年前,宝山在规划邮轮母港建设之时,就明确发展邮轮经济不是看短期能够给地方带来多少经济产出,而是要改善生态环境、提升文化品位、升级城市功能。紧邻码头的上海长滩,球幕影院、长滩音乐厅等科技与艺术完美结合的文化新地标将拔地而起,一个宜居宜业的人文新城呼之欲出。
(记者姜微、贾远琨)
|
|
厚植文化,老工业区宝山“步态轻盈”
|
|
|
|
( 2018-05-20 ) 稿件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综合新闻 |
|
|
|
厚植文化,老工业区宝山“步态轻盈” |
|
|
( 2018-05-20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综合新闻 |
|
名家名剧送到家门口,文化、产业融合注入新动能……曾以钢铁工业闻名的上海宝山全面加强文化建设,让百姓生活雅起来、产业转型轻起来、优质资源聚起来。文化涵养改变了“又黑又重”的城区面貌,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品质生活,让这个向现代人文之城转型的老工业区有厚度,更有温度。
百姓家门口 文化“活”起来
“没想到家门口就能看到国家级演出!”地处上海北翼的宝山区距离市中心较远,居民对优质文艺演出常常只有眼馋的份儿。如今,名家名剧来到家门口,解决了文化供给最后“一公里”。老百姓感叹,以往在上海大剧院一票难求的经典剧目,宝山的居民可以抢先看了。
老百姓的文化生活需求不断提高,文化供给不仅要“近”,还要“精”。宝山为老百姓提供文化“菜单式”服务,打造“宝山大剧荟”项目,引入芭蕾舞《天鹅湖》、昆剧《牡丹亭》等32部精品,满足了老百姓高品质、多元化的文化需求。上海宝山国际民间艺术节还把五大洲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优秀文艺演出搬到宝山,让老百姓足不出户就能领略异域风情。“原来看地方土戏多,现在国内外的高雅艺术都看得到,感觉自己的生活越来越美了!”宝山区顾村镇居民尹秀芝说。
高雅艺术陶冶情操,民俗文化承载家乡情怀。宝山有着丰厚的传统文化积淀,政府出资盘活资源,通过打造“一地一品”文化品牌,让民俗文化“活”起来。罗店镇龙船、高境镇布艺堆画、大场镇江南丝竹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被冷落到受热捧。
罗店龙船节是当地人气最高的活动之一,那划船的一招一式、手绘龙船的一笔一划里,传递着乡愁乡韵。复原罗店龙船的86岁老人张福成说:“政府这么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扬,把文化遗产激活了。这几年,来看表演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了,龙船艺术更有希望了!”
集装箱变成“集创箱” 产业“轻”起来
黄、橙、蓝、绿色集装箱搭积木般拼接形成“办公楼”,集装箱变成了集“创”箱。一个“脑洞大开”的改造,将一个“五大三粗”的集装箱运输集散地变成文化创意、科技创新孵化器。“集装箱办公简约、时尚又好玩,对于文创、科创企业来说,工作环境也能激发创造力。”智慧湾科创园区董事长陈剑说。
将老厂区、老堆场从市容的“一块疤”变成城区的“一朵花”,正是文化浸润催生的新变化。把保留下来的工业遗迹,打造成文化创意产业载体,思路的转变为转型发展注入新动能。2017年,宝山区文化创意产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9.1%;增加值同比增长32.8%。
文化涵养力润物无声,传统制造业融入文化元素,开拓了新市场。位于宝山的上海玻璃博物馆不仅成为玻璃制造工艺的展示平台,还与十几家玻璃制造、设计企业联动,邀请设计师、艺术家参与,开发出的创意产品备受市场青睐。
一个有品位、有格调的城区,吸引着时下热门的科创企业入驻。曾以钢铁工业闻名的宝山,如今成为3D打印、石墨烯等产业的聚集地,从制造到智造,从传统材料到新材料,产业升级中流淌着工业文明不断推陈出新的文化基因。
厚植文化 打造宜居宜业人文新城
面向全球、面向未来,在上海打造卓越城市的发展版图中,通江达海的宝山正努力厚植文化,实现文化与产业的融合,着力从后发区加快迈向开放的先行区。
中共上海市宝山区委书记汪泓说:“人们感受城市的魅力,首先感受到的是其精神。处于转型期的宝山,更需以文化激发、凝聚、展示城市的‘精气神’。”
历史上,吴淞口码头货船川流不息、商贾云集。如今,国际豪华邮轮纷至沓来,吴淞口国际邮轮码头已经成为亚洲第一、世界第四的国际邮轮母港。邮轮国际化功能性机构陆续入驻宝山,带动从邮轮制造、托管服务到旅游消费的全产业链发展。邮轮经济带来的文化附加值,又进一步提升了城区品质,吸纳优质资源集聚。
“邮轮不仅是一种休闲度假工具,也是文化交融的重要载体。”上海吴淞口国际邮轮港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友农说,“邮轮经济,不仅带动一个产业的发展,更催生一座人文新城。”
十多年前,宝山在规划邮轮母港建设之时,就明确发展邮轮经济不是看短期能够给地方带来多少经济产出,而是要改善生态环境、提升文化品位、升级城市功能。紧邻码头的上海长滩,球幕影院、长滩音乐厅等科技与艺术完美结合的文化新地标将拔地而起,一个宜居宜业的人文新城呼之欲出。
(记者姜微、贾远琨)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