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旧版 2018年05月18日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4下一篇  
返回本版列表    点击率:  字体: 放大  默认  缩小  
调查观察周刊
16 15/16 14 15 16 > >|
PDF版
本版面文章
· 靠砸钱“抢”不来黄大年这样的人才
· 如此“进步”
· 上厕所也“限流”?
· 扶贫不精准,根在作风不扎实
· 不要把“人民公仆”变成“手机之仆”
· 对只会“画圈”的干部该问责
· 公立医院负责人须加强职业化培训

  相关文章: 
靠砸钱“抢”不来黄大年这样的人才

( 2018-05-18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调查观察周刊
 
本报记者张建


 
  近日,吉林省委一位领导在一场学习黄大年精神座谈会上感叹,“各地上演的人才争夺战正层层加码,当吉林省做出非常大努力给出200万的时候,一些经济发达省份已经出台了1000万的政策,这是不是一种导向?除了房子、补贴和编制外,还有什么办法让人留得好,留得下?”这样的感叹背后,透露出几分担忧和无奈,更值得引起各方深思。
 
  在我国创新驱动战略的引领下,近段时间以来,各地加大了对各级各类人才的重视和引进力度。一些地方陆续出台有含金量的引进人才政策,一些地方直接“给钱”,一些地方慷慨地拿出“编制”,一些地方还配套住房和实行零门槛落户,为的就是让人才能够光顾当地、扎根成长、干事创业。
 
  然而,愈演愈烈的人才争夺战正在被金钱待遇“绑架”。一些地方在引进人才的过程中,过于强调金钱和待遇,片面将引进人才与金钱待遇挂钩,对一些境内外高端人才开出少则百万多达千万之多的承诺。这不仅偏离了人才引进的初衷,还间接导致少数人才迷失了方向,以追求身价和金钱待遇为荣,以追求安逸的工作环境为目标。这不是一个好现象,尤其需要引起各地的高度重视。
 
  为人才提供一定的待遇和经费保障,让他们能够安心工作学习生活,本是无可厚非的。但对于高端人才而言,他们看重的绝不止金钱和待遇,更看重一个地方或者一个单位能否提供干事创业的平台。
 
  尤其是对那些真正的海内外高端人才而言,他们心中不仅有自己的事业,还有把自己所思所学贡献给民族复兴事业的愿望,那是一种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是任何金钱和待遇无法衡量的。
 
  黄大年放弃国外优渥待遇回到经济欠发达的东北地区艰苦奋斗,靠的就是科技报国的雄心壮志,看中的就是母校吉林大学为他提供了一个干事创业的平台。也正是因为这样,他才取得了如此大的成就,成为社会各界学习的楷模。
 
  从钱学森到黄大年,我国一代代科学家体现出一种伟大的精神力量,那就是为国为民的理想信念,那就是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的崇高追求。
 
  对于地方政府而言,引才的资金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有关部门花这些钱有没有经过充分的讨论和论证?实际上,与其光在引才上花钱,不如多在推动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上下功夫;不如把服务保障措施和干事创业的环境建设好;不如多给人才创造一些可以施展才华的机会。
 
  试想,如果一个地方用重金和待遇把一位人才引到了该地。该地却三天两头闹雾霾,交通拥堵是常事,马路拉链天天有,停电停水总发生,营商服务环境老不好,事业发展无人问——没有人会在这个地方长期待下去,人才也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近年来,一些城市正是凭借优美的生态环境、良好的人文环境、优质的营商服务环境吸引了无数高端人才纷至沓来,这是任何金钱和待遇都买不来的。
 
  不可否认的是,与过去相比,各地能够重视人才待遇问题是好事,至少说明各级领导干部爱才、引才、惜才的观念得到了很大提升。但如何用好人才还是一门大学问,不能仅仅以市场经济那一套来评价人才,更不能让金钱和待遇成为吸引人才的唯一手段。在通过待遇吸引和留住人才的同时,适当让金钱因素降降温,及时纠正当前引才过程中出现的政策导向问题,多措并举综合施策,让引进和留住人才政策回到正常的轨道,最大限度地避免恶性的引才竞争。
 
  相对于发达地区而言,欠发达地区要坚定用理想信念留人的理念,不去跟风拿着本就不多的资金随意挥霍,而是要大力倡导黄大年“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奉献精神,努力创造良好环境、平台让那些真正的人才脱颖而出,让人才因信仰而执着,因热爱而眷恋,进而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坚强支撑。
 

 
 

靠砸钱“抢”不来黄大年这样的人才

( 2018-05-18 ) 稿件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调查观察周刊
  相关文章: 

   
 
 请注意:



·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新华每日电讯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利。
·您在新华每日电讯留言板发表的言论,新华每日电讯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新华每日电讯新闻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留言板管理员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