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我国紧急医学救援能力十年来显著增强 |
“张衡一号”将为我国地震监测和预报提供科学依据 |
|
( 2018-05-1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
|
▲5月12日,小朋友在兰州国家陆地搜寻与救护基地体验应急逃生装备。当日是全国防灾减灾日,兰州国家陆地搜寻与救护基地举行公众开放日活动。 新华社记者陈斌摄
新华社成都5月12日电(记者田晓航)12日是汶川地震十周年的日子,也是第十个全国防灾减灾日。专家表示,我国紧急医学救援能力十年来显著增强,但在专业紧急救援队伍建立、多层次人才培养、灾后心理危机干预等方面仍有提升空间。
经历了汶川地震等重大灾难救援实战,近年来我国紧急医学救援能力建设不断强化。四川省卫生计生委副主任来建当天在首届医院管理与社会责任百人论坛上介绍,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牵头筹建的中国国际应急医疗队(四川)日前已通过世界卫生组织认证,成为全国第一支、全球第二支国际最高级别的国际应急医疗队。
不同于日常医疗救治,紧急医学救援对同时做到分工明确、指挥有序、快速反应、多科联动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专家认为,我国在现场紧急医学救援指挥协调机制、全国区域布局的专业化紧急医学救援网络、专业人才培养及学科建设等方面仍有不少工作要做。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师协会肾脏内科医师分会会长陈香美建议,按照现场救治、前方患者甄别、后方危重病人抢救需要建立多学科联合、知识结构合理、团队优势明显的专业紧急救援队伍。清华长庚医院副院长王仲认为,不应忽视综合医院急诊科医生的综合救援实力,应对其加强专业灾害救援培训。
灾后重建过程中,心理创伤易被忽视且负面影响往往持续多年。四川省精神卫生中心副主任黄国平建议,开发灾难医疗救援无线终端平台以实现信息和资源共享;将因灾难产生心理创伤、心理疾病的人员纳入类似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系统进行管理、治疗,实现持续跟踪服务和信息更替。
新华社北京5月12日电(记者叶昊鸣、张海磊)记者12日从汶川地震十周年国际研讨会暨第四届大陆地震国际研讨会上了解到,通过对我国首颗电磁监测试验卫星“张衡一号”传回的数据进行分析,将为地震监测研究提供一定科学依据。
“通过研究我们发现,在发生大的地震前,地球磁场都会发生一定的变化,‘张衡一号’通过监测地球电磁场的变化,进而为地震监测研究提供科学依据。”中国地壳应力研究所总工程师申旭辉说。
使用卫星进行监测有哪些好处?据国家航天局系统工程司副司长赵坚表示,与以往地面观测站监测相比,卫星“站得高”,“看得远”,可以对全球进行动态的观测,是目前最现代化的工作手段。
据赵坚介绍,由于卫星不受地理位置的限制,还将承担提供重要信息保障和支持的任务。“我国已发射多颗通讯卫星,可以在地面被损毁的情况下撑起灾区生命线的沟通,目前我国已经自主研制出可以在重大灾害发生时进行沟通的地震手机,将极大提升救援效率。”赵坚说。
除此之外,赵坚表示,利用遥感卫星,还能迅速获取灾区的地形地貌和天气状况,为救援提供精确的数据支持,对开展救援活动有重要意义。
|
|
我国紧急医学救援能力十年来显著增强
|
“张衡一号”将为我国地震监测和预报提供科学依据
|
|
|
( 2018-05-13 ) 稿件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要 闻 |
|
|
|
我国紧急医学救援能力十年来显著增强 |
“张衡一号”将为我国地震监测和预报提供科学依据 |
|
( 2018-05-1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
|
▲5月12日,小朋友在兰州国家陆地搜寻与救护基地体验应急逃生装备。当日是全国防灾减灾日,兰州国家陆地搜寻与救护基地举行公众开放日活动。 新华社记者陈斌摄
新华社成都5月12日电(记者田晓航)12日是汶川地震十周年的日子,也是第十个全国防灾减灾日。专家表示,我国紧急医学救援能力十年来显著增强,但在专业紧急救援队伍建立、多层次人才培养、灾后心理危机干预等方面仍有提升空间。
经历了汶川地震等重大灾难救援实战,近年来我国紧急医学救援能力建设不断强化。四川省卫生计生委副主任来建当天在首届医院管理与社会责任百人论坛上介绍,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牵头筹建的中国国际应急医疗队(四川)日前已通过世界卫生组织认证,成为全国第一支、全球第二支国际最高级别的国际应急医疗队。
不同于日常医疗救治,紧急医学救援对同时做到分工明确、指挥有序、快速反应、多科联动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专家认为,我国在现场紧急医学救援指挥协调机制、全国区域布局的专业化紧急医学救援网络、专业人才培养及学科建设等方面仍有不少工作要做。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师协会肾脏内科医师分会会长陈香美建议,按照现场救治、前方患者甄别、后方危重病人抢救需要建立多学科联合、知识结构合理、团队优势明显的专业紧急救援队伍。清华长庚医院副院长王仲认为,不应忽视综合医院急诊科医生的综合救援实力,应对其加强专业灾害救援培训。
灾后重建过程中,心理创伤易被忽视且负面影响往往持续多年。四川省精神卫生中心副主任黄国平建议,开发灾难医疗救援无线终端平台以实现信息和资源共享;将因灾难产生心理创伤、心理疾病的人员纳入类似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系统进行管理、治疗,实现持续跟踪服务和信息更替。
新华社北京5月12日电(记者叶昊鸣、张海磊)记者12日从汶川地震十周年国际研讨会暨第四届大陆地震国际研讨会上了解到,通过对我国首颗电磁监测试验卫星“张衡一号”传回的数据进行分析,将为地震监测研究提供一定科学依据。
“通过研究我们发现,在发生大的地震前,地球磁场都会发生一定的变化,‘张衡一号’通过监测地球电磁场的变化,进而为地震监测研究提供科学依据。”中国地壳应力研究所总工程师申旭辉说。
使用卫星进行监测有哪些好处?据国家航天局系统工程司副司长赵坚表示,与以往地面观测站监测相比,卫星“站得高”,“看得远”,可以对全球进行动态的观测,是目前最现代化的工作手段。
据赵坚介绍,由于卫星不受地理位置的限制,还将承担提供重要信息保障和支持的任务。“我国已发射多颗通讯卫星,可以在地面被损毁的情况下撑起灾区生命线的沟通,目前我国已经自主研制出可以在重大灾害发生时进行沟通的地震手机,将极大提升救援效率。”赵坚说。
除此之外,赵坚表示,利用遥感卫星,还能迅速获取灾区的地形地貌和天气状况,为救援提供精确的数据支持,对开展救援活动有重要意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