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旧版 2018年05月04日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4下一篇  
返回本版列表    点击率:  字体: 放大  默认  缩小  
草地周刊
16 10/16 9 10 11 > >|
PDF版
本版面文章
· 从被鄙视到被敬仰的距离有多远
· 历史究竟为谁书写
· 8年磨一剑,清华师生为道教文化画像

  相关文章: 
从被鄙视到被敬仰的距离有多远

( 2018-05-0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草地周刊
 
  
关山远


 
  “五一”小长假,重温了经典的《大话西游》,电影最后一句台词是:“他好像条狗啊。”
 
  这句话,跟这部电影一样著名,人们进行过各种诠释,比较一致的意见是:这是周星驰在怼李修贤,许多年前,他还默默无闻时,为获得一个机会而百般讨好取悦李修贤,结果后者说了一句:“他好像一条狗啊!”
 
  多少大人物,却有着何等卑微的过去?在一个长的时间段,来审视人的命运变迁,无疑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历史,以及历史中的人,比如,湘军第一猛将,鲍超。
 


 
  鲍超在大家面前的初次亮相,那是相当尴尬的。
 
  “下午,曾国藩徒步从南门口操场回鱼塘口,途经盐道街口时,见提刑按察使司的几个差役锁拿一个汉子往前走。忽然,从后面跌跌撞撞地跑来一个妇人。那妇人抱住汉子的大腿,哭喊着:‘春霆,我跟你一起去吧!’妇人哭声极为悲哀,引得路人全都停下来观看。
 
  “又见后面跑来两三个汉子,扯着妇人的手往回拖,妇人死命不肯。那汉子满脸是泪,说道:‘菊英,你多保重,过几年我再来接你。’差役们吆喝着,赶着汉子走。
 
  “曾国藩定睛看那汉子,年约二十六七岁,身材长大,足比常人高出一个头,膀阔腰圆,面孔虽黧黑消瘦,但两眼却大而有神,满脸络腮胡子又黑又密。曾国藩心想:好一条汉子,不知犯了何事?”
 
  这个黑瘦汉子“春霆”,就是鲍超。著名作家唐浩明在长篇小说《曾国藩》中写了曾国藩初识鲍超的过程:鲍超流落长沙,穷困潦倒,真是一分钱难倒英雄汉,某次醉酒之后,他嚷嚷着要把老婆卖了,但酒醒后反悔,又把买主给打了,于是买主报官,闹出小说中写的狗血一幕。
 
  鲍超1828年生人,四川夔州府(现重庆)奉节人,穷苦出身,小时候跟母亲刘氏在县城打工,母亲给人当奶妈,他在一家豆腐坊做杂工,冬季则在碛坝盐场靠拣煤炭花为生,日子过得那个苦啊。
 
  他想改变自己的命运,17岁当兵吃粮,苦练武功,一直想找机会露一手,建功立业。21岁时,机会来了:湖南爆发了李沅发起义。他立马赶到湖南,但那时没有飞机和高铁,赶到时,起义已被镇压了。恰好,又一个机会来了,广西爆发了太平天国起义,他加入向荣招募的“川勇营”,入桂作战,这次赶上了打仗,他很勇猛,负了伤。
 
  太平军出广西入湖南,一路呼啸北去,在湖北折向东边,沿江直扑金陵。向荣带兵紧追,鲍超负了伤,只能留在长沙治疗,身体上的伤慢慢好了,但心伤越来越重。
 
  这个心伤,就是一个“穷”字。他和妻子坐吃山空,想找份工作,但他大字不识几个,只能打打零工,饥一顿饱一顿的,房东又时时催债,恶言恶语,这日子眼看是过不下去了。
 
  鲍超极苦闷,堂堂男儿,沦落至此,被人鄙视,遭人轻慢……他一个人倒也罢了,关键是连妻子都养不活。在小说《曾国藩》中,他酒后要卖妻。在历史作家关河五十洲的作品《火烧圆明园》一书中,鲍超则选择跟妻子服毒自尽:
 
  “从小就穷,想着长大后总能改变人生,料不到的是壮年更穷,鲍超苦闷到简直没法活,他搜遍身上仅有的铜板,到街上买来酒菜,又在酒菜里下了毒,准备和妻子一起做个饱死鬼。
 
  “邻居老太太认识在湘军水师中当营官的黄翼升,便把这件事告诉给了他。黄翼升一听,赶紧前去敲鲍超的门,结果发现连门闩都已经插上了,进去一看,呵,鲍超夫妇对面而坐,正要举筷子呢!黄翼升问鲍超,老太太所说是否属实。在鲍超承认自己的确是想要自杀后,他劝说道:‘我看你也是个壮士,为什么要像庸男俗女一样,动不动哭哭啼啼地寻死呢?’鲍超又羞又愧,就把自己的落魄之状说了一遍。
 
  “黄翼升救人救到底,胸脯一拍:‘你跟我参加湘军吧,这样不但可以不死,而且说不定还能有飞黄腾达的一天呢!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鲍超就这么加入了湘军。在小说《曾国藩》中,是曾国藩将鲍超解救出来,让他当面表演一套武功,大喜过望,纳入麾下,把他妻子也安顿好了。
 
  总之,加入湘军,改变了鲍超的命运,他后来成了湘军名将,勇冠三军,骁勇异常,领兵十余年,大小七百余战;所部号霆军,转战鄂、皖、赣,攻无不克,屡建奇功。后封一等子爵加一云骑尉世职。
 
  一个连妻子都无法保护的男人,最后靠奋斗得以封妻荫子。
 


 
  鲍超在湘军牛到什么程度?他统率的部队霆军,军旗上不绣字,只涂三个黑圆圈,太平军称之为“鲍膏”,他们给霆军打怕了,见旗就跑,避而不战。
 
  湘军有些队伍,被太平军包围了,寡不敌众时,会想到打起“鲍膏”旗来恐吓对方,非常有效。《清史稿》白纸黑字写得很清楚,连大名鼎鼎的左宗棠都用过这一招:“(鲍超)进援江西景德镇,与左宗棠会剿,因雨迟至。宗棠假霆军旗帜,贼见之却走。”
 
  事实上,鲍超在湘军后期,扮演的是“关键先生”的角色,每每力挽狂澜、起死为生,救胡林翼,救曾国藩……一方面,太平军后期战斗力急剧下降,另一方面,鲍超霆军之战斗力,为湘军之冠。《清史稿》中这么评价:“超治军信赏必罚,不事苛细,得士卒死力。进战,疾如风雨,贼望而披靡,弃械跪马前,即不杀,以此服其威信。所部多骁将……”他的声名远扬,朝廷皆知,英法联军入侵北京,皇帝还下诏,点名让鲍超带队北上勤王。
 
  没有任何人再敢鄙视他了。
 
  鄙视人,是不智的行为。《水浒传》中,街头流氓牛二鄙视落魄江湖的杨志,别人的忍让,他当成了自己的能力,步步紧逼,不依不饶,结果没贪到宝刀,反而落了个身首异处的下场。
 
  牛二的不智,就在于他虽然是混社会的,却只有小聪明,没有大智慧,他对杨志的鄙视,仅仅着眼于杨志落魄卖刀这一点上,却缺乏对杨志的整体分析判断:杨志的武功如何?胆量怎样?底线在哪里?他是懦弱型冲动型还是忍辱负重型、忍无可忍型人格?牛二不是心理学教授,他只是一个贪婪的流氓,胡乱鄙视,自以为得意,结果被杨志砍了。
 
  曾国藩是个有大智慧的人,面对醉酒卖妻的鲍超,他没有道德优越感,没有鄙视他。小说《曾国藩》中写道:“曾国藩细细听了鲍超这段叙述,心想:这个莽夫人品的确不太好,日后保不定忘恩负义,卖友求荣,转过来又想:鲍超也可怜,空有一身本事,却命运不济,英雄短路,也难怪他做出这等没良心的事来……”
 
  一心立志做圣人的曾国藩,对下属品格素来要求很高,但他还是收留了鲍超。若干年后,他绝对庆幸自己的判断:
 
  咸丰十年,曾国藩在祁门身陷太平军重围之中,已做好杀身成仁的准备,遣散部下,写完遗书。鲍超闻警,日驰百余里,连战连捷,杀开一条血路,力解祁门之围,救了曾国藩一命。曾国藩感慨万千,刻了一方小印曰:“生平恨不识鲍超”。
 
  相比于曾国藩,另一位湘军大佬胡林翼更称得上是鲍超的伯乐,他是富家公子出身,学富五车,跟鲍超完全是两种人,但他很喜欢鲍超,见面就喊“春霆大弟(相当于老弟)”。
 
  胡林翼对鲍超的这种欣赏,可能源于他也曾经是被鄙视的对象吧。
 
  年轻的时候,胡林翼以放荡不羁著称,身为两江总督陶澍的女婿,不好好读书,屡涉烟花之地,满城士绅,都颇为鄙视他。陶夫人也很生气,埋怨丈夫误了女儿终身,陶澍回答说:“此子是瑚琏之器,将来必成大事,年少纵情,不足深责。他现在不玩,国家用材之时,他就没有时间玩了。”果然胡林翼浪子回头,刻苦读书,并在危难之际中流砥柱,疲于奔命,彪炳青史。
 
  胡林冀知道:被鄙视的感觉,真不好。
 


 
  鲍超的幸运,是遇到了伯乐胡林翼和曾国藩。
 
  许多人痛感怀才不遇,自认为才华多得都要溢出来,也无人理睬。但真的如此吗?
 
  事实上,“伯乐”是很现实的,标准只有一个:你是“千里马”么?对胡林翼和曾国藩来说,他们对鲍超的要求也只有一个:你能打仗么?
 
  他最初在水师,几役下来,曾国藩就由衷感叹:“汝真善战者,汝不言功,而众人已代汝表著矣。”打仗勇猛,又不自吹自擂,绝对是个好战士。
 
  胡林翼赏识鲍超,则始自湖北田家镇之役。当时太平军用铁链锁住长江,搭建浮桥。湘军始终无法突破,后来鲍超献计并组建敢死队,率队驾船假装卖酒菜的,于浓雾中接近浮桥,众人拿出藏好的钢斧便朝铁索猛砍,铁索被一一砍断,浮桥瞬间崩塌,湘军水师尽出,大获全胜。
 
  哪里去找像鲍超这样敢于跟太平军硬碰硬的人?从毁浮桥一役起,鲍超便受到胡林翼的赏识和拔擢,从一个普通士卒,逐级晋升为水军准将。
 
  鲍超慢慢把自己打成了“鲍超人”,若要评出最令太平军畏惧的湘军悍将,鲍超说自己是第二,绝对没人敢说自己是第一。史载:鲍超作战时经常身先士卒,敢于率先冲入敌阵,展开激烈厮杀,一生参与500多场战役,身受108处伤。
 
  咸丰六年(1856年)十二月的小池口之战,尽显鲍超之悍勇。此役,鲍超开始指挥自己招募的霆军,太平军防守严密,他乘夜色率军急攻,背负茅草填满太平军挖的壕沟,猛攻堡垒,鲍超冲在前面,三次负伤:
 
  先被滚木击伤左臂,不退,狂呼向前。
 
  又被击伤右腿,犹不退,支撑着扑上去。
 
  后头顶被铅弹击中,鲜血迸流,被救回后休克数日。
 
  最后一次负伤最重,有史料甚至称他的脑浆都给打出来了,“枪子贯入顶,右脑脑浆随子迸出”,好在当时火枪威力不足,鲍超没挂掉,霆军首战告捷。
 
  今日读鲍超的故事,不仅仅感慨于他的勇猛,更感慨于他内心的强大——年轻时代遭受过那么多的轻慢、鄙视,内心不强大的人早已崩溃,接受了自己被轻慢、鄙视的命运,从此屈服于尘埃之下,悄无声息,与草木同腐。而内心强大者,在世俗的锻打中,一颗心更加强大,远超那些胜在起跑线上、人生前半程顺风顺水之人。这就是为什么刘邦最终能够战胜项羽的原因吧,项羽输不起,“不愿过江东”,太在乎别人的看法,没有归零重新开始的勇气。
 
  对鲍超和霆军最大的一次考验,来自陈玉成。
 
  英王陈玉成,是太平天国后期最杰出的将领,让湘军又恨又怕。咸丰八年(1858年)冬,陈玉成在安徽三河全歼六千湘军,统将李续宾自杀。这是湘军创建以来最痛苦的一次惨败。翌年冬,陈玉成率5万大军,将霆军3000人,严严实实围困在安徽太湖县小池驿。
 
  史载,当时太平军连营百馀里,修堡数百座,完全是围歼霆军的架势。湘军其他部,被牵制在外地,占据绝对优势的陈玉成,并不急于发动进攻,他计划从心理上彻底上摧毁霆军。鲍超亦不动。
 
  两大高手过招,看谁先沉不住气。首先打破平衡的是太平军,除夕日,他们出手俘虏了霆军外出砍柴的一队炊事兵。
 
  鲍超得报,传令聚餐,并召戏班演剧,戏班曲目都是“古昔英雄名将战场健斗奏凯”的故事,慷慨激昂。酒酣时,鲍超站起来发问:“我营有人被俘,怎么办?”下面的人唉声叹气(陈玉成心理战的效果),说:“死矣。”鲍超又问:“死?太容易了。只是,是毒死呢,勒死呢,还是被砍死呢?大家说说,怎么个死法爽一点?”
 
  这话一说出来,大家清醒了,血性激发出来:死,也要死个痛快!鲍超说:好!大家回去问问:谁想跟老子一起站着死,谁想跪着死!随即吩咐各营统计欲战欲留人数,结果:无一人愿留营。
 
  大年初一,三千霆军一齐冲出营门,而且专门冲击敌营驻军密集之处,十分高明。若冲击人少处,敌援很快就可再次组织包围,因此陷入苦战;而冲击人多处,敌军仓猝接战,易致奔逃,一旦敌军最强处阵脚乱了,反不易迅速组织包围。果然,一冲之下,陈军“大溃,相率奔避”,霆军付出死伤千人的代价,却确立了强大的心理优势。
 


 
  解甲归田后,鲍超的晚年可圈可点:他在老家口碑很好,有一年奉节发大洪水,城中秩序很乱,有人趁机打劫,鲍超派家丁维持治安,人心大定。洪水退后,他又捐资清除街道淤泥,还捐资修复了城中部分被水毁建筑。
 
  朝廷没有忘记这员猛将。1867年,在他离开军队13年后,因伊犁事件中沙俄无理滋事,鲍超奉命召集旧部,驻守直隶乐亭(今属河北),加强防务。1885年春,中法战争进入关键时期,鲍超奉旨去云南边境作战,当时鲍超虽年老多病,但仍奋不顾身,星夜调集旧部,招募兵勇,驰奔云南,驻守云南马白关(今马关)外,法军不敢前进一步。
 
  遗憾的是,颟顸的清政府在胜利之后居然与法国议和,让战士鲜血白流,鲍超闻后,愤怒至极,大呼:“圣上昏聩,有负天朝。”不久撤防回籍。光绪十三年(1887年)十月病逝,一代名将,就此远去。他是幸运的,打了那么多仗,受了那么多伤,还能够寿终正寝。与他齐名的另一员湘军猛将多隆阿,时谓“多龙鲍虎”,“多龙”就重伤死在战场之上。
 
  但是如果仅仅从“穷小子逆袭”的角度,不能完全理解鲍超的故事。发人深思的是:
 
  到底是什么在决定一个人的命运?一个被鄙视者,将来能够人人敬仰?一个位高权重者,最终却落一个人人唾弃的下场?
 
  性格,决定命运;努力,改变命运;大势,指示命运。
 
  鲍超生在一个勇气和胆略是稀缺品却又不可或缺的时代,勇气与胆略,恰是他的性格特点。如果在太平年代,人人都挤科举独木桥,一介书生,只要熟谙八股,即使手无缚鸡之力,亦有可能位极人臣,他连私塾都无钱去读,注定只能命若草芥、穷困终生。他赶上了属于他的大势,他一切的判断、准备、努力,均未白费。
 
  他甚至也要感谢在他陷入困境时鄙视他的人,每个人,都不希望被鄙视,因为被鄙视就意味着被一个群体孤立和淘汰。重新赢得尊敬,也是被鄙视者余生的孜孜以求。曾国藩深知他的心理,最好的思想工作就是告诉他:“多多努力,堵住别人的嘴,别让别人说闲话。”有一次太平军势众,霆军不支欲退,曾国藩飞檄而至,勉励鲍超说:你的英名天下皆知,要好自为之,莫让人笑话。鲍超接信,信心大增,咬牙坚持,终以少胜多,淋漓尽致。
 
  他好像一条狗,他其实是一头虎。任何人,都不应该被鄙视。
 
 

从被鄙视到被敬仰的距离有多远

( 2018-05-04 ) 稿件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草地周刊
  相关文章: 

   
 
 请注意:



·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新华每日电讯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利。
·您在新华每日电讯留言板发表的言论,新华每日电讯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新华每日电讯新闻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留言板管理员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