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旧版 2018年04月17日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4下一篇  
返回本版列表    点击率:  字体: 放大  默认  缩小  
要 闻
8 3/8 2 3 4 > >|
PDF版
本版面文章
· 黄坤明强调:用机构改革的新成效激发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新能量新作为
· 施洋:宁死不屈的劳工律师
· “从石库门到天安门”观展人次超百万
· 第八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开幕
· “在希望的田野上”是怎么唱响的?

  相关文章: 
“在希望的田野上”是怎么唱响的?
寻访中国农村改革的源头乡音

( 2018-04-1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新华社合肥4月16日电(记者汤阳、水金辰)“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炊烟在新建的住房上飘荡,小河在美丽的村庄旁流淌……”
 
  谈到农村改革,古稀之年的著名歌词作家晓光情不自禁地哼唱起《在希望的田野上》。40年前,这首由他作词、施光南谱曲的歌一经面世,便风靡全国,引起强烈反响,被誉为中国农村改革新希望的源头乡音。晓光是用了50年的笔名,他姓陈。
 
灵感源自农村改革


 
  《在希望的田野上》何以孕育诞生?1978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安徽凤阳小岗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犹如改革的一声春雷,震惊九州方圆。农村的巨变正在萌芽升华。“春气为诗人所觉,”30出头的晓光,敏锐地捕捉到中国大地上暖风吹拂的清新气息。
 
  晓光这些老一代艺术家们始终遵循着到人民中、到生活中去体验、去发现、去创作的原则。他和同行们背着行囊,多次奔赴安徽、四川、广东、湖南等改革前沿地区的农村深入生活。他看见村村寨寨悄然而至的变化:“老汉的杯中有了酒,娃娃的嘴上有了油”;田野上生机勃勃的豆秧麦苗;新房上袅袅飘荡的炊烟……他目睹了广袤田野上冰雪消融,改革春风带来的蓬勃景象,从而成就“西村纺花、东港撒网、北疆播种、南国打场”的佳句。
 
  如果时光回溯十年,这些地方的农民生活却是另一番模样。晓光回忆说,“河南一位公社干部接待我们时,竟然穿着一条用化肥袋染色改成的裤子。”
 
  农村改革是“穷则思变”的伟大变革,来源于人们为了温饱生存的迫切需求。这是当时晓光对“大包干”最直观的认识。他观察体会到广大农民对这场改革发自内心的拥护。
 
  1978年冬夜,安徽凤阳小岗村18户托孤求生、立誓为盟,按下“分田包干”的红手印,开启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大幕。“对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当时也有过各种各样的说法甚至是争议,但农民是衷心拥护改革的,党中央毅然决然地支持引领了广大农民的诉求。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第二年就发生了变化,最大的变化大概就是农民的脸上开始有笑容了。”说到这里,晓光眉头微微舒展。
 
  “‘大包干’调动起了每个人的劳动创造的积极性,使得农民的精神状态有了极大改观。他们觉着日子有了奔头,对未来充满希望。而我也深刻感受到只有改革开放,中国才有希望。于是‘希望’便成为这首歌曲的词眼。”他解释道。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歌声”


 
  一首佳作应该是作者思想和感情的真诚抒发。晓光说,虽然歌词写出来所用时间不长,但这思想和情感却在胸中酝酿了二三十年。对改革开放后农村新气象、新面貌的由衷讴歌,成为这沸腾情感喷涌的迸发点。
 
  1981年秋,应邓在军导演的邀请,晓光为一部农村改革题材的专题片撰写歌词。亲历过新中国各个历史时期,多次深入农村,有着丰富生活体验和感受的晓光,在歌中将春回大地后农村全新的生产、生活图景与向往尽情展现出来。这首闪烁着时代风采的颂歌,也成为他命运旋律中一个响亮的音符。
 
  这首歌词的写作并非一蹴而就,修改过五六稿之后,他才打电话给施光南,一字一句地让他记录下来。“有时改一个句子,有时改几个字,直到最后定稿前,还在修改。”
 
  “这首歌词属于长短句结合,并不好谱曲。”晓光说。在后来的书信中,施光南回复道:“上世纪80年代的农村歌曲,不能拘泥于《信天游》或《小放牛》那种历史上的‘乡土气息’,也不能搞成乡间小路式的校园歌曲,必须找到能反映社会主义农村新形势下的节奏和旋律。”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歌声,是因为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乡愁、乡情与乡音。在歌词里你可以看到有东南西北的风俗景观。在音乐里你可以品味到四面八方的风情音调,有北方秧歌的节奏,也有南海渔歌的影子。所以江南塞北的人们听起来既熟悉又新鲜,总觉得它好像是哪个地方的,但到底是哪里的,又说不出来,这就是施光南运用民族民间素材作曲炉火纯青的技巧。”晓光打趣道。
 
强大的共鸣来自对改革的共识


 
  “一首歌曲的成功需要三个方面的共同努力,词要写好,思想深刻,情感深邃,意境深远。曲子也要写好,演唱还要唱好。”晓光说,“1981年底施光南为这首歌录了两个版本,中央电视台专题片用的是合唱版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录播和后来春晚推出的是独唱版本。”
 
  1982年,歌曲问世之后,老百姓纷纷打电话请求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重播,仅当年的点播率就高达1500余次,从此广为传唱。
 
  “你们最不喜欢什么样的歌?”晓光曾直截了当地问过农民。
 
  “说假话的歌。”
 
  讲真话,抒真情从此成为晓光歌曲创作的追求——把握时代脉搏和抒发人民心声。“艺术家只要能把‘人人眼中有,个个口中无’的思想、情感、哲理表达出来,才有可能与人民群众产生共鸣,受到欢迎。甚至过了三四十年,这首歌还能在人们的心头流淌、口中传唱,在记忆里荡漾。”
 
  “人们在明媚的阳光下生活,生活在人们的劳动中变样……”
 
  《在希望的田野上》中的这一句歌词是带有哲理性的。晓光说,“只不过40年前人们追求的是有饭吃,有衣穿;如今我们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道路上追求的是更加美好的生活,追求的是民富国强。”
 
  晓光说,40年过去了,不变的是华夏儿女对这片土地深沉的爱恋和赤诚的心。“希望我们的祖国富强起来的心愿,已经融化在中华儿女的血液中,成为民族的精神与品质。贫穷、落后时,我们不曾离弃祖国母亲,反而激发出要改变她面貌的昂扬斗志与拼搏精神。如今,我们的拳拳之心依然赤诚,跟着党砥砺前行,因为我们走进了距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最近的新时代。”
 
  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就像我在《百年一梦》歌词中写的那样:梦想成真要靠我们,前赴后继去创造辉煌。”晓光说。
 
 

“在希望的田野上”是怎么唱响的?
寻访中国农村改革的源头乡音

( 2018-04-17 ) 稿件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要 闻
  相关文章: 

   
 
 请注意:



·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新华每日电讯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利。
·您在新华每日电讯留言板发表的言论,新华每日电讯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新华每日电讯新闻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留言板管理员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