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旧版 2018年03月07日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4下一篇  
返回本版列表    点击率:  字体: 放大  默认  缩小  
两会特刊
16 10/16 9 10 11 > >|
PDF版
本版面文章
· 小丫回村当书记,“燃”的青春更美丽
· 下得农田进得灶房,也上得国家最高议事殿堂
· 用今天“辛苦指数”换明天“幸福指数”
· 用“绣花功夫”实现民族文化传承
· 振兴边陲乡村的“领头羊”

  相关文章: 
下得农田进得灶房,也上得国家最高议事殿堂
 
新时代基层女人大代表带领家乡迈向振兴的远方

( 2018-03-0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两会特刊
 
  有这样一群人,她们下得了农田进得了灶房,也上得了人民大会堂。她们是普通农民,也是来自基层的女人大代表,放下手中的锄头、针线、锅铲,她们在新时代的春天齐聚北京。三八妇女节前夕,记者走近这些朴实而又不平凡的农家女,看她们如何在奋斗中绽放芳华、实现梦想,带领家乡迈向振兴的远方。
 
  “没有文化,只长庄稼的土地终究是贫瘠的”


 
  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前,宁夏吴忠市红寺堡区红寺堡镇玉池村村民马慧娟是当地有名的草根作家。这个只有初中文化的“80后”回族妇女,在过去七年的晨耕暮归中,坚持用手机写作,在网上发表了几十万字的随笔和散文。
 
  红寺堡是我国最大的易地生态移民扶贫集中区,安置了宁夏南部山区20余万群众。刚搬迁到这里时,渴望阅读的马慧娟发现,在农村“借本书比借钱还难”。当她开始用手机“写字”时,家里人认为她“不务正业”,乡亲们嘲讽她“写字能当饭吃?”
 
  然而,当她的文章发表,挣到第一笔稿费,又上电视当了演讲嘉宾之后,乡亲们的态度转变了。“他们从我身上看到了文化的力量。”马慧娟说,一些村民开始读她写的文字,问她怎么把琐碎的农村生活写得如此生动。2016年底,“马慧娟的农闲笔记”公众号开通后,越来越多的农民成为她的“粉丝”。
 
  不久前,当上红寺堡镇文化站站长的马慧娟有了新的梦想——让文化在黄土地里生根发芽。文化站启动了首届农民阅读节,开展知识竞赛、朗诵比赛,鼓励乡亲们写自己的移民故事。马慧娟走村串户,了解民间传统文化传承现状,为准备议案充分调研。
 
  “乡村振兴需要振兴乡村文化。没有文化,只长庄稼的土地终究是贫瘠的。”马慧娟说,没有优秀的文化支撑,就会产生价值取向不统一,荣辱观、价值观位移变形,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等优良传统被遗忘等现象。这些是乡村振兴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有梦才会行动,有行动才会成功”


 
  全国人大代表李金莲是1992年出生的傈僳族姑娘,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维西县攀天阁乡新乐村村民。这次到北京,是她第一次走出云南。
 
  “我要用实际行动证明‘90后’有能力、有担当带领家乡脱贫致富。”李金莲说。
 
  2016年大学毕业后,李金莲放弃了在城市工作的机会,选择回到家乡做一名村委会工作人员。“乡村振兴太需要人才回流了,我要回去和乡亲们一起改变、发展。”
 
  回到家乡的李金莲成了村里的“高级知识分子”。当地村民文化程度普遍不高,看村里墙报遇到不懂的地方,都会请她讲解;村委会工作人员不会操作电脑,也找她帮忙指导。走村入户调查,李金莲用热情和耐心赢得了村民信赖,她鼓励大家立足本地优势种植药材创收。
 
  谈起家乡的发展,李金莲感慨道,脱贫攻坚不断深入推进,藏区人民生活变化翻天覆地。七八年前,傈僳族村寨的房子都是木楞房,现在几乎家家盖起了砖瓦楼。
 
  “当然,我们离小康还有一定距离,脱贫攻坚还存在很多困难。”李金莲犯愁的事,一是村民不掌握专业技术、市场动向,发展药材产业不太理想;二是有些小村寨至今没有通公路,村民要走一两个小时才能到有公路的地方,“最后一公里”建设迫在眉睫。
 
  如何实现乡村振兴?李金莲认为,除了关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民生保障等,还要让贫困群众增强积极进取、奋发图强的精神。有精神才会有梦,有梦才会有行动,有行动才会成功。
 
“能吃苦肯奋斗,日子会越过越好”


 
  52岁的全国人大代表陈雪萍,是广大农民工的“代言人”。全国两会召开前,她忙着听电话、聊微信,及时征集、反映农民工意见建议。
 
  25年前,陈雪萍离开老家山东省泰安市东平县孙庙村,跟丈夫一起外出打工,当了一名油漆粉刷工。
 
  一年多后,陈雪萍看到村里一些年轻人也想外出务工,就带着几个村民一起干。她把老家的一头猪、两只羊和几百斤粮食都卖了。“带人出来干活要讲诚信,万一赔了钱,得保证能给大家发上工资。”
 
  20多年来,凭借辛勤劳动,陈雪萍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多项荣誉;她带领工友们做出很多精品工程,也在业内留下了好口碑。如今陈雪萍已经成为300多位农民工的管理者。
 
  在外务工的陈雪萍始终没有忘记乡亲们。1999年底,辛苦打拼的陈雪萍夫妇攒了1.56万元,听说村里集资修路,夫妻俩二话没说拿出一万元。2016年,在陈雪萍牵头下,村里盖起了幸福院,解决了一些子女外出务工的空巢老人养老问题。
 
  “村里现在大变样,公路村村通、户户通,家家户户有了自来水和煤气。去年村里已经全部脱贫,跟我一起打工的很多人都在县城买了房,村里老人每个月能领到养老金,乡亲们很满足。”陈雪萍说,国家政策好,农民能吃苦肯奋斗,日子会越过越好。
 
  今年两会,陈雪萍继续为农民工“代言”,建议规范建筑市场,提高农民工法律意识,切实解决农民工欠薪问题。
 
   (采写记者:任玮、字强、王阳、于瑶、浦超)新华社北京3月6日电
 
 

新时代基层女人大代表带领家乡迈向振兴的远方
下得农田进得灶房,也上得国家最高议事殿堂

( 2018-03-07 ) 稿件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两会特刊
  相关文章: 

   
 
 请注意:



·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新华每日电讯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利。
·您在新华每日电讯留言板发表的言论,新华每日电讯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新华每日电讯新闻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留言板管理员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