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春走基层 |
16 |
14/16 |
13
|
14
|
15
|
>
|
>| |
|
|
PDF版 |
 |
|
|
|
|
两代乡村“回头”人,接力乡村振兴事 |
|
|
( 2018-03-0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春走基层 |
|
本报记者王京雪
“过去,村里的年轻人、大学生出门都永不回头。回村干什么?60后不愿种田,70后不会种田,80后不提种田。”在浙江湖州南浔区双林镇向阳村,56岁的村支书杨祥春说。
这位向阳村土生土长的“60后”,也曾是个离村出走的青年。28岁时,他婉谢了村支书的职位,离开村庄,下海经商,1992年,创办了自己的企业,如今已有过亿身家。
6年前的一个夜晚,双林镇领导突然找到杨祥春,希望他回村主持村务,当时的向阳村负债150万元,村务混乱,村里承包出去的鱼塘被认为程序有问题,一些村民跑去抢鱼,派出所一天接了几十个报警电话。
“我说我回来一年,在这一年里把事态稳定好就去做我的企业。结果一脚踏进来就拔不出来,越做劲越大。”
自杨祥春回村,向阳村里总有新鲜事发生。先说路,这个号称“车轮跳,向阳到”,只有一条坑坑洼洼土路的村子,用两年时间翻修了6.8公里长的道路。杨祥春带头捐了20万元,其他企业主也纷纷捐款。再接着,成立农民土地入股、集中发展生态种植的生态果园。
今年1月,向阳村办了首届乡村振兴论坛,请浙江大学教授为村民讲课,“给老百姓讲讲国家的顶层设计,乡村振兴是怎么回事,明白我们接下来怎么做,怎么过上更好的生活。”杨祥春说,这是他办这个论坛的初衷。论坛举办当日,礼堂里坐满了人,连村里的老人都自发赶来听课。
“一个村庄没有文化就留不住人。过去几十年,有的老百姓把钱看得比命还重,这很可怕。”杨祥春说,他曾自费去日本考察农村建设,最大的感受是人的素质最关键。“所以我们现在很多事都从娃娃抓起,比如在幼儿园建科普馆等。”
没有年轻人的村庄没有未来。从回村起,杨祥春一直在努力拉“永不回头”的年轻人回头。1986年生、过去在湖州市联通公司上班的沈良是他拉回来的第一个人,也是向阳村首个回乡创业的大学生。
“我自己一直想创业,但没想过回村。杨书记找我时,我已经听说过他为村里做的事,感觉他确实在做实事。跟他一起,我能为自己村做点贡献,也是个人价值的体现。”沈良说。
回到家乡,沈良流转了上百亩土地做生态农业,开始养泥鳅、种水稻做“稻鳅共生”:泥鳅可以吃掉稻田里的杂草种子、虫卵,为稻田松土,减少虫害草害和农药使用;稻田可以为泥鳅遮阴,提供天然饵料,减少泥鳅的饲料用量。
村里也尽力为他的创业提供帮助和保障,例如修通出入养殖场的水泥路、有生态农业方面的培训就让他去参加等等。创业第二年,沈良的家庭农场已实现了75万元的利润。
沈良回村前,杨祥春曾跟他讲,希望将来他能带村里的年轻人一起创业,形成连锁效应,让更多青年回到村子。如今,沈良义务带村里的年轻人学养殖,还将2亩多的水塘交给他们,让他们实践和学习。
“其实现在乡下发展的空间更大,城市里竞争已经太激烈。”在沈良养殖场学习的沈斌全说,回村前曾在广州、上海等地打工多年。
“沈良是主动把自己的鱼塘划一块给他带的年轻人,鱼苗也无偿供给,他们学会了也可以创业。”杨祥春说,“这就是我们想要的:不是我帮你你回报我,而是我帮你,你去帮其他人,这样一代一代回报下去,传承下去,村子才能振兴起来,发展起来。”

|
|
两代乡村“回头”人,接力乡村振兴事
|
|
|
|
( 2018-03-02 ) 稿件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新春走基层 |
|
|
|
两代乡村“回头”人,接力乡村振兴事 |
|
|
( 2018-03-0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春走基层 |
|
本报记者王京雪
“过去,村里的年轻人、大学生出门都永不回头。回村干什么?60后不愿种田,70后不会种田,80后不提种田。”在浙江湖州南浔区双林镇向阳村,56岁的村支书杨祥春说。
这位向阳村土生土长的“60后”,也曾是个离村出走的青年。28岁时,他婉谢了村支书的职位,离开村庄,下海经商,1992年,创办了自己的企业,如今已有过亿身家。
6年前的一个夜晚,双林镇领导突然找到杨祥春,希望他回村主持村务,当时的向阳村负债150万元,村务混乱,村里承包出去的鱼塘被认为程序有问题,一些村民跑去抢鱼,派出所一天接了几十个报警电话。
“我说我回来一年,在这一年里把事态稳定好就去做我的企业。结果一脚踏进来就拔不出来,越做劲越大。”
自杨祥春回村,向阳村里总有新鲜事发生。先说路,这个号称“车轮跳,向阳到”,只有一条坑坑洼洼土路的村子,用两年时间翻修了6.8公里长的道路。杨祥春带头捐了20万元,其他企业主也纷纷捐款。再接着,成立农民土地入股、集中发展生态种植的生态果园。
今年1月,向阳村办了首届乡村振兴论坛,请浙江大学教授为村民讲课,“给老百姓讲讲国家的顶层设计,乡村振兴是怎么回事,明白我们接下来怎么做,怎么过上更好的生活。”杨祥春说,这是他办这个论坛的初衷。论坛举办当日,礼堂里坐满了人,连村里的老人都自发赶来听课。
“一个村庄没有文化就留不住人。过去几十年,有的老百姓把钱看得比命还重,这很可怕。”杨祥春说,他曾自费去日本考察农村建设,最大的感受是人的素质最关键。“所以我们现在很多事都从娃娃抓起,比如在幼儿园建科普馆等。”
没有年轻人的村庄没有未来。从回村起,杨祥春一直在努力拉“永不回头”的年轻人回头。1986年生、过去在湖州市联通公司上班的沈良是他拉回来的第一个人,也是向阳村首个回乡创业的大学生。
“我自己一直想创业,但没想过回村。杨书记找我时,我已经听说过他为村里做的事,感觉他确实在做实事。跟他一起,我能为自己村做点贡献,也是个人价值的体现。”沈良说。
回到家乡,沈良流转了上百亩土地做生态农业,开始养泥鳅、种水稻做“稻鳅共生”:泥鳅可以吃掉稻田里的杂草种子、虫卵,为稻田松土,减少虫害草害和农药使用;稻田可以为泥鳅遮阴,提供天然饵料,减少泥鳅的饲料用量。
村里也尽力为他的创业提供帮助和保障,例如修通出入养殖场的水泥路、有生态农业方面的培训就让他去参加等等。创业第二年,沈良的家庭农场已实现了75万元的利润。
沈良回村前,杨祥春曾跟他讲,希望将来他能带村里的年轻人一起创业,形成连锁效应,让更多青年回到村子。如今,沈良义务带村里的年轻人学养殖,还将2亩多的水塘交给他们,让他们实践和学习。
“其实现在乡下发展的空间更大,城市里竞争已经太激烈。”在沈良养殖场学习的沈斌全说,回村前曾在广州、上海等地打工多年。
“沈良是主动把自己的鱼塘划一块给他带的年轻人,鱼苗也无偿供给,他们学会了也可以创业。”杨祥春说,“这就是我们想要的:不是我帮你你回报我,而是我帮你,你去帮其他人,这样一代一代回报下去,传承下去,村子才能振兴起来,发展起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