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旧版 2018年02月27日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4下一篇  
返回本版列表    点击率:  字体: 放大  默认  缩小  
新春走基层
8 6/8 5 6 7 > >|
PDF版
本版面文章
· 有了篮球,村民们精气神都不同了
· 老屋重展魅力,古村再现生机
· 乡土中国的坚守与变迁
· 家乡的味道
· 接羔告别守夜 喂羊不再苦重
· 三封“公开信”引来“金点子”
· 一簇桃花背后的旅游“供给侧”改革
· 广西融安:鲜花盛开引客来

  相关文章: 
乡土中国的坚守与变迁

( 2018-02-2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春走基层
 
  春节期间,大量平时在大城市打拼的人们回到家乡团聚。无论城市化进程多么迅速,乡土中国的“基因”依然牢固地存在国人心底,这是发展中的中国的独特景观。在这背后,新时代的家庭伦理、乡村风俗也在悄然流转和革新。

  记者春节期间走访了河北省平山县和辛集市的乡村。这些年,这里的黄土路变成了柏油路,村民们走出农村的工具也从“二八大杠”自行车换成了小轿车;县城旁边的产业集群消化了大量的本地劳动力,无需离家太远,每天工作的收入就能有一百多元。有着三四千元的月收入,对于以前面朝黄土靠天吃饭的农民来说已是相当可观。很多人的父母年事已高,子女尚幼,乡镇产业的发展给留守儿童等问题的解决带来了直接利好。

  为了缓解大气污染压力,冬季村民用电用气取暖已有相关补贴政策,当地空气质量为优良的天数也正在以可见的速度增加。

  更直观的变化,来源于人口的迁移。

  记者采访发现,辛集农村里连贷款购房政策都不熟悉的老人,为了30出头仍未结婚的儿子,千方百计也要筹钱在城市里买房。在男孩占多数的农村,城中有房基本已是进入婚恋市场的准入条件。

  婚恋市场的风向,也折射出现实问题:村里的去县城,县城的去市里,市里的去省会或者一线城市,人口的向上迁移已成定势,也助推了之前一波又一波的一二线城市房价上涨。

  高三学生王蔚博迁移的体会则来得更早。即将参加高考的王蔚博家在辛集市农村,初中起就离开家在市里的寄宿制学校读书,并且被长辈教育以后要尽量考到并留在大城市。

  然而,对于上了岁数的人来说,乡土是根植于基因深处的情结。记者的一位亲属今年72岁,20年前跟随考上大学后走出大山工作的儿子离开农村,如今早习惯了城里的超市和集中供暖,却依然住不惯城市的楼房。趁着过年的机会,他回村找老伙计们商量如何在农村老房子原址上重建住房,或者干脆在同村再买一处院子。

  乡音未改的他说,如今他没有什么事情需要考虑,只是想留下农村的根。对他来说,山村虽然落后,但是有亲人、朋友和祖茔。

  年逾60的张树平也曾抱怨,自己的小女儿未满10岁便离开农村去城市生活,离家近30年、现在已成家的她基本每年都会回家拜年,但总是当天往返,不愿在家留宿。自小城乡环境养成的不同生活习惯,到如今已经很难更改。

  要说碰撞最激烈的地方,莫过于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当今环境下成长起来的青年独立性更强,很难再与家乡父母的期待完美契合,在婚嫁问题上尤为突出。记者的一位同事来自甘肃定西,年届30的他基本上每次与父母通电话,父母总是会将他儿时玩伴的结婚案例讲给他听,关心也逐渐变成了质问和催逼。每次听他提起,虽能谅解父母心,却总是不免郁闷。

  父母的心情和关怀可以理解,但是城乡、年龄、经历的差异都构筑起一时难以逾越的鸿沟。家长逐渐适应子女的独立性,子女也尊重家长经年累月的习惯,互相尊重彼此的活法,以求得家庭内部的和谐,这是新时代要解决的家庭伦理。

  到了家宴时,家人相聚一桌,觥筹交错、把酒言欢,一桌人虽有不同的期许和生活,但依然期待下一次团聚。门上的对联鲜艳齐整,窗外大红灯笼依然高挂。这一幕配合着千百年最大的乡土剧变和伦理风俗的“流年暗换”,构成了中国城市化过程中的浮生一景。同时也提醒我们思考,如何在城市化过程中留住绿水青山,让人记得住乡愁。

(记者王秉阳)

新华社石家庄2月26日电

 

乡土中国的坚守与变迁

( 2018-02-27 ) 稿件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新春走基层
  相关文章: 

   
 
 请注意:



·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新华每日电讯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利。
·您在新华每日电讯留言板发表的言论,新华每日电讯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新华每日电讯新闻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留言板管理员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