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旧版 2018年02月18日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4下一篇  
返回本版列表    点击率:  字体: 放大  默认  缩小  
春节·特别报道
4 3/4 2 3 4 > >|
PDF版
本版面文章
· 家的气息,食的味道,才是年
· 别让手机阻断亲情冲淡年味儿
· 欢聚度佳节共叙邻里情
· 媒体的温度
· 春节,一场别开生面的AA制千人宴
· 故土眷念血脉联系珍藏在一饭一蔬里
· “发达”的广东人,为何“红包”最“小气”?
· 戊戌狗年为“单春年”全年仅一个“立春日”

  相关文章: 
故土眷念血脉联系,珍藏在一饭一蔬里
台湾花莲大陈村的特殊年俗

( 2018-02-18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春节·特别报道
 
  据新华社台北2月17日电(记者李慧颖、喻菲、祁星)尽管地震余波未尽,台湾花莲大陈村的春节仍如往年一般热闹起来。经营民宿的蒋玹玲一家团聚,老酒、年糕、麦油煎、鳗鱼鲞、山粉糊摆上餐桌,这是大陈村特有的年菜。
 
  1955年,两岸对峙、战云密布的年代,国民党军队从大陈岛撤退,约1.8万名居民被带往台湾并被分别安置。其中定居于花莲的大陈一村、大陈二村的,共有426户1800多人,是全台湾人口最多的大陈居民定居点。
 
  虽然落户在花莲,然而半个多世纪以来,大陈村自成一体,村里人说的是台州话温岭腔、吃浙南滨海风味,至今保留着浙南传统风俗。因此,花莲当地都称大陈一村和二村的居民为“大陈人”,他们说的浙江方言则被称为“大陈话”。
 
  每年一进腊月,蒋玹玲65岁的母亲就开始打年糕。蓬莱米洗好浸泡,磨成米粉,上锅蒸熟,蒸好的米粉用机器不断搅动臼打成团,再用手工揉成一条条油润光亮的年糕。
 
  蒋妈妈打年糕手艺传承自父辈,因为手艺好而远近闻名,每年春节,散落在台湾各地的大陈人都会订购蒋家年糕。“春节前夕,也就成了我母亲最忙碌的时节。”蒋玹玲说。
 
  对故土的眷念,延续了半个多世纪,被大陈村人执着地保留在新年的味道里。
 
  蒋玹玲的舅舅、63岁的梁景龙是最早在台湾出生的大陈人。即使在台湾出生、长大、过了大半辈子,梁景龙说的却仍是大陈话,习惯吃猪肉饭和鳗鱼干。
 
  如今的大陈村,与大陆的故乡也常来常往。大陈一村的民意里长颜春有几乎每年都会赴大陆参访,顺便探望住在温岭的姨母和表哥们,“每年去都有新变化,发展得真快”。
 
  颜春有至今仍对十几年前他第一次回乡探亲的趣事津津乐道。那时他从台北辗转抵达温州,还要坐四个小时长途车才能到温岭,“一上车,耳边全是‘大陈话’,那一刻好像回到了小时候的村子里,乡音乡情真是亲切。”颜春有说。
 
  买票上车、找老乡问路攀谈,一路上颜春有说的都是大陈话,竟没人发现他是异乡来客。“老乡们都以为我是本地人。”颜春有感慨道,“其实没错,我说的就是家乡话。”
 
  历经两三代人的大陈村,悲欢离合早已散落在历史的折痕里,但血脉的联系、思乡的回忆,都藏在大陈村的一饭一蔬和始终未改的乡音里。
 
 

故土眷念血脉联系珍藏在一饭一蔬里
台湾花莲大陈村的特殊年俗

( 2018-02-18 ) 稿件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春节·特别报道
  相关文章: 

   
 
 请注意:



·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新华每日电讯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利。
·您在新华每日电讯留言板发表的言论,新华每日电讯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新华每日电讯新闻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留言板管理员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