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旧版 2018年02月18日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4下一篇  
返回本版列表    点击率:  字体: 放大  默认  缩小  
春节·特别报道
4 3/4 2 3 4 > >|
PDF版
本版面文章
· 家的气息,食的味道,才是年
· 别让手机阻断亲情冲淡年味儿
· 欢聚度佳节共叙邻里情
· 媒体的温度
· 春节,一场别开生面的AA制千人宴
· 故土眷念血脉联系珍藏在一饭一蔬里
· “发达”的广东人,为何“红包”最“小气”?
· 戊戌狗年为“单春年”全年仅一个“立春日”

  相关文章: 
家的气息,食的味道,才是年

( 2018-02-18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春节·特别报道
 
  新华社成都2月16日电(记者许茹、谢佼、江毅)饮食,是绽放在舌尖上的文化,凝聚着一个地区的精气神。狗年春节大年初一,在美食大省四川,人们在麻辣鲜香、包容万象的美食中品味着家的感觉、年的味道。
 
传统美味:身边的新春感觉


 
  2月16日,是农历狗年大年初一。这一天阳光温暖,成都市大邑县新场古镇人头攒动,人们越来越喜欢到年味浓厚的古镇感受传统文化。西岭雪山发源地虎跳河流经此处,人们在河滩上晒着太阳,幸福的一年在美味香氛中拉开序幕。
 
  “滋滋滋”,炸油糕儿的香气在古镇流淌。油糕儿是四川特有的一道美食,先将糯米淘净,用竹甑子蒸透,佐以花椒粒、细盐,用手揉捏成块,再切成二寸见方的薄片,下油锅炸至酥黄起锅。抱着小孩的妇女,多喜欢围在油锅边,捏起一片新出锅的油糕儿,给小孩吃得满嘴流油。
 
  豆花、冻糕、叶儿粑……一道道传统美食把新春的感觉传递到千家万户。四川的习俗,正月初一不做饭,每家第一口都要吃去年留下的饭菜,寓意年年有余。
 
  切几斤猪肉,绞成泥状,灌入肠衣,挂在通风处晾晒,直至干燥发硬……每逢春节临近,四川的城市、乡村,平房、高楼,总能看到晾晒如林的腊肉和腊肠。虽是普通肉制品,春节却少不了这一口儿。四川旅游学院川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陈祖明说:“在四川,没吃腊肠,就好像没有过年。”
 
  在德阳什邡,初一上午比赛龙灯,17个乡镇扎出17条彩龙,绕着小城飞舞。正月正是这里郁金香大面积盛开的日子,农业供给侧改革带来了新民俗,白日赏花,夜里观灯,空气里飘散着火锅的香气。
 
  火锅,是四川广为人知、不可不提的美食。红油翻滚,海椒浮沉。一大桌人围坐在一起,夹起毛肚或鹅肠,在沸腾的火锅中“洗刷刷”。在四川,几乎没有什么不可以烫进火锅,腾腾热气象征火热的生活。即使不爱吃辣的朋友,也可以用“鸳鸯锅”这种方式坐在一起,红油与清汤通过一条优美的弧线从中间分开,宛如一幅太极图,和谐包容,和而不同,一如中国的文化。
 
饮食文化:舌尖上的地域气质


 
  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早在商周时期就形成了膳食文化的雏形,唐宋时期逐渐成熟并走向高峰,如川菜中广为人知的“太白鸭”“东坡肘”相传便是在这个时期出现。到清代,中国已逐渐形成川鲁粤苏等菜系,清末至民国期间,中国饮食文化中的主线“八大菜系”正式形成。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每一个菜系都是各自地理特点、人文风俗、性格习惯的浓缩。以川菜为例,秦一统中国之后,将六国贵族迁入巴蜀集中居住,带来了中原地区的饮食文化,又不断被四川当地饮食风格同化,这为后来的川菜奠定了早期基础。
 
  明末清初,四川动乱人口凋敝,清政府推动湖广填四川,又催生了巴蜀地区第二次人口迁徙融合。这样的历史背景,造就了四川特别是成都虽然地处西南一隅,但有着包容开放的精气神。川菜也广收各家之长,“南菜川味”“北菜川烹”,逐渐形成如今独具风味的特点。
 
  比如几乎所有人提起“成都”,首先想到的就是这热气腾腾“可以涮进一切”的火锅。包容万象,麻辣鲜香,正是这种鲜明的地域气质,使得成都多年来一直居于全国最有吸引力的城市榜之列。2017年,成都市常住人口超过1600万。
 
  包容和谐的地域气质,不断吸引着八方才俊。成都市人才落户新政出台后,天府新区等新兴发展地区,前来落户的青年人排成了长龙。天府新区兴隆湖,前几年还是滞洪区,如今周边方圆几公里,已发展成科学城核心地带,来自剑桥、清华、北大的6万多名本科以上人才前来落户。
 
“年味儿”:点亮回家的路


 
  “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辛劳了一年的人们,心底最盼望的、舌尖最渴望的,正是融化在春节团圆饭中的年味儿。
 
  今年42岁的王德俊20多年前到广东打工,因为想要多挣些春节加班费,过去5年他都没有回到金堂老家过年。今年,他和老婆一路从广东“站”回成都,全程36小时。“没什么比一家人坐一起更重要。”王德俊说。一旁的小儿子掰着手指头数:“爸爸可以在家待6天。”
 
  “嗒嗒嗒嗒……”王德俊娴熟地将土豆切成细丝,下油锅,撒一把切好的二荆条,香气弥漫在成都市金堂县竹篙镇青松社区的这个小小农家院。年过六旬的父亲在一旁默默地添柴加火,两个儿子在厨房里跑进跑出。
 
  一会儿工夫,虎皮辣椒、尖椒腊肉、爆炒土豆丝、腊肠等一大桌子菜就摆上了桌子,冒着腾腾热气。大概是放了太多的辣椒,两个小儿子一直喊着“辣”“辣”。“真的辣,但是舒服。”王德俊说,“吃到家乡菜,才是年味儿。一年到头都漂在外面,对老人小孩都挺愧疚的,春节这几天好好给他们做几顿饭菜。等再过两年,还是回成都打工,现在家乡发展也越来越好了。”
 
  不管人在天南海北,味蕾的盛宴里,只有家里的饭菜最香。“年”像一锅翻起的油花,将最普通的食材炸出了家乡的味道;“年”又像是催化剂,“每逢佳节倍思亲”,无论走多远,都想要回家,和家人围坐在一起,尝尝记忆中的年味儿。
 
  四川的腊肉、东北的酸菜、河南的蒸年馍、河北的黏豆包、北方的饺子、南方的汤圆……一代代家乡人慢慢摸索出来的经验,一勺糖、一棵白菜、一盆面粉中混合出来“家”的味道,扎在人们记忆最深处,点亮回家的路。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节奏的加快,美味每天都吃得到,但那年、那人、那景却凝聚成时光里的情怀。家的气息,食的味道,是年的情感,是新一年的旅程,承载过去,照亮未来。
 
 

家的气息,食的味道,才是年

( 2018-02-18 ) 稿件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春节·特别报道
  相关文章: 

   
 
 请注意:



·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新华每日电讯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利。
·您在新华每日电讯留言板发表的言论,新华每日电讯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新华每日电讯新闻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留言板管理员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