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旧版 2018年02月09日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4下一篇  
返回本版列表    点击率:  字体: 放大  默认  缩小  
草地周刊
16 10/16 9 10 11 > >|
PDF版
本版面文章
· 信仰的温度
· 片言惊后世
· 100年前,青年毛泽东这样过春节

  相关文章: 
片言惊后世

( 2018-02-0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草地周刊
 
  
马斗全


 
  多年来,于学术文字,我尤爱读古人一些笔记和批注,而不喜读现今所谓论文,更不愿读长篇大论。这是因为,古人读书治学之所见,一般只用数十字甚至一二句话就讲清楚了,而今之研究者却一定要撰为论文。似乎只有写成论文,才算得学问。以致有些人并无新见,也要想法写出好几千字乃至逾万字的长文。许多高校和科研单位统计科研成果,也是以字数计,更是助长这种戕害学术之歪风。
 
  其实,有没有学问,于学术有无贡献,与论文,尤其是与长篇之论,并没有必然的联系。所以古人有片言可以包罗数百言的话。
 
  三十年前,我因搜集整理《傅山全书》,四处寻检傅山手稿和所读书,曾得读傅山批点的《古诗十九首》。令人感慨不已的是,对其中一个问题的理解,已不是数百言用片言来讲即可,而是今世许多学者辛辛苦苦的大量研究成果,加在一起竟不如傅山先生的一句简短批注。
 
  《古诗十九首》在我国古典诗歌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其中《东城高且长》一首,三四句为:“回风动地起,秋草萋已绿。”对“秋草萋已绿”的诠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多少年来连篇累牍的学术论文此且不论,名家所著学术专著,有影响者大体有以下几家:
 
  隋树森先生《古诗十九首集释》(中华书局1955年版)引前人注释说:“萋,通作凄。秋草凄已绿,则绿意已凄。其绿不可久矣。”
 
  马茂元先生《古诗十九首探索》(作家出版社1957年版)认为:“萋,通作凄。……萋已绿,犹言绿已萋,是说在秋风摇落之中,草的绿意已凄然向尽。”
 
  余冠英先生《汉魏六朝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释曰:“萋,盛也。萋已绿,犹言萋且绿。”
 
  《东城高且长》是因时序更换而感叹年华易逝,主张涤除烦忧、摆脱束缚以放情自娱。“秋草萋已绿”,隋、马二先生将“萋”释作“凄”,与全首诗意相谐,但将“萋已绿”倒置作“绿已萋”,显然欠当,不能服人。这分明是为自圆其说而将原诗倒置,自非诗作者原意。余先生将“萋已绿”释作“萋且绿”,若单以此三字而论,自然并无不通,但联系全首来看,却与诗意相悖。大概余先生自己也觉得有悖全首之意,所以又进一步释道:“这时正是秋风初起,草木未衰,但变化即将来到的时候。”无论怎样解释,总是显得牵强。况且诗中紧接着说“岁暮一何速”,感叹岁暮来得太快,那么“秋草”之“秋”,怎么会是秋风初起之时呢?所以上述几种诠释,均难称剀切,难以服人。
 
  我们来看傅山是如何理解的。傅山读至此处,顺手批道:“此‘已’字非从绿字起,却是从‘萋’字来,谓凄然罢其绿矣。”却是着眼于“已”字。此“已”不是“已经”之“已”,而为动词,意思是“止也”“罢矣”。“萋已绿”,是说凄然失去了绿色,而呈摇落肃杀之象。这样解释此三字,无论从字义或诗意检查,均无可非议。显然,傅山之见,最为确当。读此令人颇多感慨,即想到唐代诗人“片言惊后辈”句。不过,这里“后辈”改作“后世”才对。
 
  如果学界早知三百年前傅山先生有此一语,可省却后世多少并无用处的辛苦论述。
 
  如果今人治学也能像傅山先生一样,学识与创见只用简短文字甚至片言只语道出,该有多好!
 

 
 

片言惊后世

( 2018-02-09 ) 稿件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草地周刊
  相关文章: 

   
 
 请注意:



·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新华每日电讯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利。
·您在新华每日电讯留言板发表的言论,新华每日电讯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新华每日电讯新闻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留言板管理员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