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旧版 2018年02月09日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4下一篇  
返回本版列表    点击率:  字体: 放大  默认  缩小  
草地周刊
16 10/16 9 10 11 > >|
PDF版
本版面文章
· 信仰的温度
· 片言惊后世
· 100年前,青年毛泽东这样过春节

  相关文章: 
信仰的温度

( 2018-02-0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草地周刊
 
  
翼扬


 
  前几日,朋友推荐一本人民出版社的新书《信仰的底色——红色基因解析》。乍听之下,我并没有特别在意。近年党史类普及性读物众多,虽不乏精品力作,但板着脸来说话的也不少。不过,朋友径直把书送到我手上,为不负盛意,当晚回家后我便开始翻阅起这本《信仰的底色》。
 
  初初一看,就觉得设计独具匠心,书名与书腰题跋很夺人眼球,仅用几行凝练的文字便可让人一下子触摸到该书所要展示的核心价值——历史的厚度、信仰的温度。读者通过这些充满理性的张力、感性的魅力的文字信息,会很自然地激发起一种阅读的冲动。这晚我就是在冲动中不由自主地坐下,就着台灯洒下的温暖光线渐渐进入到书乡之中,思绪随着作者设定的轨迹在“历史与现实”之间穿越,不自觉地被书中呈现出的一个个真实历史以及人与事所感动、悸动、触动,以致难以释卷,欲罢不能。仅花了两晚时间我就读完这本《信仰的底色》,掩卷之际竟从内心生发出几分畅然、几许感慨。
 
  客观地讲,书中所讲述的人和事不少对我来说并不陌生,但是该书作者的不同之处在于能以独特的视角、新颖的构思,将其对历史与现实的思考内化于清新凝练、生动鲜活又不失理性和思辨力的文字之中,从而实现了一种历史与现实“化学反应式”的聚合,赋予了这些历史故事新的时代内涵。可以不夸张地说,《信仰的底色》这本书中的不少内容是能给人带来一种精神层面的触动和思想层面的启迪的。在领略作者对党史进行新探索和新认知的过程中,我有一个深切的感受:那就是所谓“信仰的温度”,实际上就蕴藏于历史的深度中点点滴滴的平凡,要让人真切触摸到她的“温度”,关键是要让冰冷的历史变得有“温度”,使之真实、可信、可感、可鉴,而《信仰的底色》的亮点或成功之处就在于此。
 
  这本书第一编《红色基因》至第三编《党史镜鉴》记述的内容,从党的领导人到普通党员,所呈现出的形象都鲜有以往部分党史读物中干巴巴的履历、生人勿近的面孔以及标签式的赞誉,而是将他们都还原为有特点、有个性、有情趣、有生活的真实个体,让一个个人物与故事有了可感的“温度”。譬如在《朱德的党性》一文,所记述的长征途中朱德面对张国焘制造分裂红军,企图“以朱反毛”的种种阴谋,坚持党性、顾全大局、忍辱负重,以其独特的方式与之周旋斗争,勇于直面不明真相者的指责,始终拥护党中央北上抗日方针,竭力弥合党内分歧,从而达到团结红四方面军跟中共中央“一起走”目标的故事,就真实可信、感人至深,既表现了朱德忠厚朴实的禀赋,更展现了其刚毅果决的党性。而《廖承志的信念》和《革命不是入股分红》两文,则将廖承志和钱瑛这两位有着鲜明个性、秉性刚烈、为人正直的共产党领导人的形象生动地刻画出来。廖承志虽出身豪门,却是坚定的布尔什维克。他曾多次被反动当局投入监狱,也遭遇过党内右倾势力迫害,但却初心不改,始终怀着“莫蹉跎,岁月多”的达观,保持“心透神明脑自通,坦怀莞尔心光明”的革命情怀,并以“百年自有人照料”的信念经受住了革命斗争的考验。而钱瑛这位赫赫有名的老革命和党内“女包公”,新中国建立后虽身居要职,却始终保持着“革命不是入股分红”的清醒,面对党内不正之风敢于拍案而起、亮剑出手,抑或在“文革”中受尽折磨甚至在弥留之际的病榻上,也以“我朝前看”的坦然坚守着对信仰的选择。再如《与魔鬼打交道的人》《卢绪章的家风》两文,不仅记述了卢绪章为完成周恩来交付的为党筹措资费的嘱托,创办“广大华行”所经历的艰辛与危险,甚或家人亲友的蔑视误解,而始终“出污泥而不染”,保持“白皮红心”政治本色,为革命事业做出巨大成绩的真实故事。同时,还记述了卢绪章这位曾掌管中共党组织地下金库钥匙的共产党人,无论在逆境还是顺境,都始终注重清廉家风的养成,他内心充满慈爱,却教育子女追求健全人格,要求他们节俭生活,勤学善思,学好本领,“自己的路自己走”。
 
  在该书中,像《钱兴的坚守》《陈然的气节》《刘伯承入党记》《“江姐”是这样炼的》《何功伟的家国情怀》以及《〈红岩〉背后的真实历史》等等真实鲜活的故事,都如作者所言是“从浩繁的史料中打捞出来”,而此项工作“就像琢玉,把一块玉的原石,利用各种手法、切割、打磨,慢慢剥离掉杂质,一点一点露出玉石的部分,使最本质、最重要的历史原面貌呈现出来”。正因为此,在作者笔下这些共产党人都褪去了以往广为人知的光环,而被还原为有血有情的普通人。他们真实又不凡,既追求真理、信仰主义,又继承传统,胸怀天下,敢于担起历史责任,为救国家于危亡而勇于牺牲,无私奉献。正是由于作者的用心挖掘,使那些曾经真实存在于历史之中,有志有为、有情有义的共产党人的形象更加鲜活起来,用当今流行的话说就是变得如此的“走心”,他们就好似一盏盏闪着光亮的烛炬,不仅为我党的历史增添了耀眼的光辉,也让这本书有了暖人心灵的“温度”。
 
  还值得一说的是该书第四编《沉舟侧畔》所集辑的文章,无论是《中国精英界谋求中日和平的一次徒劳尝试》《唐纵与民国官场潜规则》,还是《栽进“塔西佗陷阱”的民国要人》《孔祥熙之病》等等,都撷取于民国时期的真实历史,生动地揭示了当时某些国民党高层,因丧失信仰、追逐名利、营私弄权,以使整个官场潜规则盛行,出现雪崩式腐化的历史过程。这些极有历史深度的文章在带给人感叹嘘唏之际,也给人留下了更多警醒价值以及反思余地。至少我从中得到这样的启示:不管一个政党创建之初纲领多么先进,党员多么砥砺奋进,甚至事业大功告成,然而对权力诱惑及腐败都是没有天生免疫力,一旦忘了初心、信仰不在,那么距“人亡政息”就不远了。
 
  概而言之,《信仰的底色》是一本值得一读的书。在该书中作者秉承了正确的历史观,在客观、公正、准确地记述历史的同时,带着自己的视角与情感,将关注点放在人物与时代的联系上,注意通过细节来展示人物在历史大潮中的担当与情怀,知人论事,娓娓道来,无论文字驾驭还是理性解析都做得游刃有余,没有纯学术文章的乏味,读来能给人留下不少思考空间和余味。
 
  我想该书的两位中青年作者,他们想通过这本《信仰的底色》“传递真实的历史感受,提供科学的历史借鉴”的愿望是真诚的。正如他们在“后记”中所言:我们回顾历史,不是为了从成功中寻求慰藉,更不是为了躺在功劳簿上、为回避今天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寻找借口,而是为了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
 
 

信仰的温度

( 2018-02-09 ) 稿件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草地周刊
  相关文章: 

   
 
 请注意:



·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新华每日电讯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利。
·您在新华每日电讯留言板发表的言论,新华每日电讯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新华每日电讯新闻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留言板管理员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