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贫困户胡老汉的“断舍离” |
|
|
( 2018-02-05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头版新闻 |
|
新华社记者孙志平、李丽静、甘泉
当挖掘机伸展出巨大手臂将屋顶上的瓦片纷纷扒落时,84岁的胡老汉刚才还故作轻松的神情消失了。他怔怔地立在那里,仿佛那些瓦片不是落在地上,而是重重落在了心头上。
胡老汉名叫胡玉良,是河南三门峡市卢氏县官道口镇秋凉河村一名贫困户,2016年7月被精准识别为异地扶贫搬迁对象。眼前这所正在被拆除的老房子,是他在28年前一砖一瓦盖起来的。
“房真要拆了,爸是不是怪舍不得?”44岁的小儿子胡占学小心翼翼问道。
“舍得,有啥舍不得。”胡老汉看起来一脸轻松,“今天就是要开开心心搬新家。”
卢氏县是河南四个深度贫困县之一。这个山区县有4000多个山头,2400多条河流涧溪,群众贫困且居住分散。当地有一句顺口溜:“一路十八岔,岔岔有人家,多则三五户,少则一两家”。因此,需易地扶贫搬迁贫困户9310户3.3万多人,占河南异地搬迁扶贫人口的1/9。
胡老汉家是这个深山坳坳里唯一一户人家,从爷爷辈开始住在这里,至今已有100多年。过去,他和老伴儿、儿子、儿媳挤在狭小的老房子里,生计靠20亩山坡地种玉米,全年收入只有1万多元。
这两年,精准扶贫让胡老汉一家生活开始大逆转。其中,儿子儿媳依托产业扶贫发展生态养猪。猪仔、防疫、销售由合作社全包,自己只需要出劳力,在20亩地上种牧草、散养猪,一年出栏200头猪,有近4万元收入。同时,官道口镇新建起了异地扶贫搬迁安置小区。胡老汉一家不用出钱,就在镇上分得100平方米的简装修新房。
终于有了新房,胡老汉老两口高兴坏了。高兴之余也难免伤感,毕竟穷家难舍、故土难离。当挖掘机真的在老房子上开扒,眼瞅着砖、瓦掉落,胡老汉再也藏不住了,早已在眼眶里噙着的泪,啪嗒嗒地往下掉。
一阵尘土飞扬的拆除后,冬日的山谷恢复了静寂,是时候去新家了。
7公里外官道口镇异地扶贫搬迁安置小区的新房里,儿媳正在为老两口收拾布置房间。村支书用小汽车将胡老汉和老伴接了过来。小区11栋六层小楼整齐排列,深红色的楼体在积雪的映衬下更加醒目。走进新房,胡老汉左看看右看看,喃喃道“还怪好,还怪好”。镇里的帮扶干部几天前专门送来的煤炉烧得正旺,屋子里暖烘烘的。
胡老汉和老伴儿围着煤炉唠嗑,他蹙着的眉头渐渐舒展开。老伴儿还在劝他:“这最后一桩心愿也了了,咱俩以后可不就得开开心心?你看,这窗户外的景儿多好呀。”
“中嘛,中嘛”,胡老汉总算被劝个不停的老伴儿逗乐了,“人总是要奔着好生活去。”
断穷根、舍故土、离家园……像胡老汉一样,2016年以来,卢氏县已有5545户20211人实现异地扶贫搬迁,他们告别大山,告别贫困,开启新生活。
记者离开时,胡老汉新居不远处正热热闹闹,10来个妇女手脚麻利地包着饺子,已经下锅的饺子在沸水里翻腾。村里组织刚搬迁到小区的贫困户吃起饺子宴,一起庆祝乔迁新居。
在新家园,他们即将迎来第一个春节。
新华社郑州2月4日电

|
|
贫困户胡老汉的“断舍离”
|
|
|
|
( 2018-02-05 ) 稿件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头版新闻 |
|
|
|
贫困户胡老汉的“断舍离” |
|
|
( 2018-02-05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头版新闻 |
|
新华社记者孙志平、李丽静、甘泉
当挖掘机伸展出巨大手臂将屋顶上的瓦片纷纷扒落时,84岁的胡老汉刚才还故作轻松的神情消失了。他怔怔地立在那里,仿佛那些瓦片不是落在地上,而是重重落在了心头上。
胡老汉名叫胡玉良,是河南三门峡市卢氏县官道口镇秋凉河村一名贫困户,2016年7月被精准识别为异地扶贫搬迁对象。眼前这所正在被拆除的老房子,是他在28年前一砖一瓦盖起来的。
“房真要拆了,爸是不是怪舍不得?”44岁的小儿子胡占学小心翼翼问道。
“舍得,有啥舍不得。”胡老汉看起来一脸轻松,“今天就是要开开心心搬新家。”
卢氏县是河南四个深度贫困县之一。这个山区县有4000多个山头,2400多条河流涧溪,群众贫困且居住分散。当地有一句顺口溜:“一路十八岔,岔岔有人家,多则三五户,少则一两家”。因此,需易地扶贫搬迁贫困户9310户3.3万多人,占河南异地搬迁扶贫人口的1/9。
胡老汉家是这个深山坳坳里唯一一户人家,从爷爷辈开始住在这里,至今已有100多年。过去,他和老伴儿、儿子、儿媳挤在狭小的老房子里,生计靠20亩山坡地种玉米,全年收入只有1万多元。
这两年,精准扶贫让胡老汉一家生活开始大逆转。其中,儿子儿媳依托产业扶贫发展生态养猪。猪仔、防疫、销售由合作社全包,自己只需要出劳力,在20亩地上种牧草、散养猪,一年出栏200头猪,有近4万元收入。同时,官道口镇新建起了异地扶贫搬迁安置小区。胡老汉一家不用出钱,就在镇上分得100平方米的简装修新房。
终于有了新房,胡老汉老两口高兴坏了。高兴之余也难免伤感,毕竟穷家难舍、故土难离。当挖掘机真的在老房子上开扒,眼瞅着砖、瓦掉落,胡老汉再也藏不住了,早已在眼眶里噙着的泪,啪嗒嗒地往下掉。
一阵尘土飞扬的拆除后,冬日的山谷恢复了静寂,是时候去新家了。
7公里外官道口镇异地扶贫搬迁安置小区的新房里,儿媳正在为老两口收拾布置房间。村支书用小汽车将胡老汉和老伴接了过来。小区11栋六层小楼整齐排列,深红色的楼体在积雪的映衬下更加醒目。走进新房,胡老汉左看看右看看,喃喃道“还怪好,还怪好”。镇里的帮扶干部几天前专门送来的煤炉烧得正旺,屋子里暖烘烘的。
胡老汉和老伴儿围着煤炉唠嗑,他蹙着的眉头渐渐舒展开。老伴儿还在劝他:“这最后一桩心愿也了了,咱俩以后可不就得开开心心?你看,这窗户外的景儿多好呀。”
“中嘛,中嘛”,胡老汉总算被劝个不停的老伴儿逗乐了,“人总是要奔着好生活去。”
断穷根、舍故土、离家园……像胡老汉一样,2016年以来,卢氏县已有5545户20211人实现异地扶贫搬迁,他们告别大山,告别贫困,开启新生活。
记者离开时,胡老汉新居不远处正热热闹闹,10来个妇女手脚麻利地包着饺子,已经下锅的饺子在沸水里翻腾。村里组织刚搬迁到小区的贫困户吃起饺子宴,一起庆祝乔迁新居。
在新家园,他们即将迎来第一个春节。
新华社郑州2月4日电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