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旧版 2018年01月19日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4下一篇  
返回本版列表    点击率:  字体: 放大  默认  缩小  
调查观察
16 15/16 14 15 16 > >|
PDF版
本版面文章
· 促进民间投资,给政策更要给服务
· 推进依法治国,给企业家吃定心丸
· 最多跑一次与“三个不相信”
· 营商环境有无改善,要看“用户体验”
· 简政放权,要落实为企业的获得感

  相关文章: 
简政放权,要落实为企业的获得感

( 2018-01-1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调查观察
 
  沈彬


  2018年首次国务院常务会议的重要议题,是部署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李克强总理表示,“这几年我到一些地方考察,一个最显著的变化是,许多地方负责人不再急于‘要项目’,而是更多希望中央‘给政策’,帮助他们破除制度障碍,优化营商环境。”

  另一方面,近三年前因给总理写了题为《做企业这么多年太憋屈了》的公开信,而被请进中南海的企业家吴海,在今年1月在网上发文《又写了一封信》,就当前的营商环境发表言论,他认为“简政放权”在一些地方还未得到有效落实,企业经营环境难的现状依旧存在,甚至直言“有的地方政府部门不理解中央意图”。

  吴海又一次把改善营商环境的“带刺”的问题,摆在公共舆论平台上。优化营商环境,该如何取得进一步突破呢?怎么让大刀阔斧的简政放权改革,落实为企业家真真切切的获得感?

  不妨把吴海这封公开信当成对于改善营商环境的“买家秀”。“买家秀”代表了买家立场和视角,可能有偏颇之处、不够有大局观,却也能真实反映企业遭遇的营商环境的具体侧面。为什么近三年前吴海已经反映的一些问题,在得到总理批示、被舆论高度重视之后在一些地方却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改善?

  首先,改善营商环境应该有产品经理意识,应该注重“用户体验”,不能只盯着政府内部的评比、考核,还得看看改革之后,程序能不能走通、企业有没有真正得到实惠。

  吴海还提到一个尖锐的问题:“我们关心的是政策的明晰,别到时候我还需要盖几个章,但是章却盖不出来怎么办?这才是实质性的问题,多跑几步路没关系,只要事情能办成。”事实上,之前个别部门的简政放权存在闭门造车的问题,没认真研究如何改革才能更好地服务企业,没认真倾听企业真的需要什么,表面上撤销了多少审批、回收了多少公章,搞得热热闹闹,上了新闻,成了政绩,但是还得问问:如此简政,是不是抓住了企业的真实痛点?

  改善营商环境和政府的简政放权是一体两面的话题,不应人为分割。饭店的“菜单”改了、服务流程变了,最终还要看顾客的评价。改善营商环境,说到底,还要看企业满不满意、创业方不方便,审批、备案流程有没有新bug(漏洞)。

  最近上海在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时,就强调了政府的“店小二”精神。“店小二”精神意味着政府要用心倾听、感受企业需求,查找办事流程中存在的痛点和堵点,对企业需要有正向回馈,加大审批服务改革力度和精准度。所以,改善营商环境,还得从政府内部考核导向转变为“用户评价导向”。

  其次,改善营商环境,往往涉及多个部门的权限调整、具体文件的执行,这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部门间协调机制,以避免改革中出现“单兵突进”的尴尬,保证改革过程的流畅性。

  比如,在之前的简政放权改革中,工商部门已经明确表示不再需要的文件、证明,其他部门可能还是坚持按“老黄历”办事,依然要求出具——这就形成了一个“死循环”。

  其实,对于部门之间的规章、文件的冲突、执法标准的不一致,一线执法人员本身很无奈,也缺乏动力去改变。那么就需要更高级别的、跨部门机制及时发现和纠正放管服改革中出现的各种bug,对于企业的“用户体验”要及时跟进,特别是要及时清理各种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文件,做到“神仙不打架”,即使“神仙打架”也要有解决渠道。

  简政放权改革注定不可一蹴而就,改善营商环境需要政府与企业的密切互动、良性反馈。作为企业家,吴海再次发表公开信,吐槽了三年来改善营商环境过程中的一些真实感受,话有些刺耳和偏颇。但是职能部门还是应该重视这样的“买家秀”,从中看一看前期改革的进展在哪里、短板在哪里。改善营商环境最终还是得落实为企业的获得感,政府得注重“用户体验”,不能闭门造车。


 

简政放权,要落实为企业的获得感

( 2018-01-19 ) 稿件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调查观察
  相关文章: 

   
 
 请注意:



·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新华每日电讯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利。
·您在新华每日电讯留言板发表的言论,新华每日电讯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新华每日电讯新闻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留言板管理员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