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草地周刊 |
16 |
12/16 |
11
|
12
|
13
|
>
|
>| |
|
|
PDF版 |
|
|
|
|
|
那些没有太极拳的日子 |
|
|
( 2018-01-1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草地周刊 |
|
陈家沟原名常阳村。明洪武年间,山西泽州人陈卜举家搬迁到这里,因为村中有三条南北走向的深沟,随着陈氏人丁兴旺,改为陈家沟。
明末清初,陈家沟陈氏第九世陈王廷(1600-1680)在家传拳法的基础上,博采众家之长,结合《易经》太极阴阳之理,融汇中医经络学说和道家导引吐纳术,创编出了一套阴阳开合、刚柔相济、内外兼修的新拳法,命名为太极拳。
太极拳先在陈家沟经历了百年传承,到第六代传人陈长兴和陈有本时,二人由博返约,分别创编出陈式太极拳大架和陈式太极拳小架套路。太极拳第八代传人陈鑫著《陈氏太极拳图说》,全面总结了陈氏数代宗师所积累的太极拳传承实录和实践心得,为太极拳的传承与弘扬,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清代中后期至民国,太极拳开始对外繁衍传播。
清嘉庆年间,陈长兴摒弃门户之见,将太极拳传给外姓人杨露禅,杨露禅学成入京与人比武未遇敌手,被誉为“杨无敌”,太极拳遂名声大噪,后杨露禅创编出杨式太极拳;太极拳第七代传人陈清平传拳于温县赵堡镇和兆元、河北永年武禹襄,两人分别创编出和式太极拳、武式太极拳;清末,满族人全佑师从杨家学杨式太极拳后,传子吴鉴泉创编出吴式太极拳;民国初期,河北顺平县人孙禄堂,师从郝为真学武式太极拳后,创编出孙式太极拳;20世纪30年代,陈家沟陈氏十七世陈发科在祖传拳械套路的基础上,创编出陈式太极拳新架一路、二路。
到清末民国初年,国内太极拳高手辈出,涌现出陈鑫、陈子明、陈照丕、孙禄堂、张之江、李景林、王子平等大家。太极拳在国内外风光无限、盛极一时。
当时的陈家沟也出了陈发科、陈省三、陈宝璩、王雁等陈式太极拳名家。
天灾人祸逢乱世,祖传太极濒临失传
但这一切都在一场变故后发生剧变,甚至一度到了这个太极圣地竟然多年无人练拳、传承中断的境地。
故事要从1941年说起,当年河南遭遇了前所未见的旱灾和蝗灾,陈家沟也未能幸免。
“那年的蝗灾实在厉害,蝗虫还没到之前就听到‘呼呼’的风声,紧接着就是遮天蔽日的飞蝗群,沿途庄稼一扫而光。”年过八十的陈家沟老支书张蔚珍就是这段历史的见证人。
不光天灾肆虐,更有人祸横行。当时的皇协军、杂牌队、日本鬼子、土匪等各股势力轮番滋扰,民不聊生。“老百姓饿死的、被打死的都没数了,每天都死人,到处是尸体。”村里老人回忆说。村民把草根树皮都吃光了,最后捡大雁屎吃。这段历史在冯小刚的电影《一九四二》中进行了真实的再现。
为讨活路,大多数人都背井离乡逃荒到了西安、咸阳、宝鸡等地,原来一千多口人只剩下了走不出去的七八十口老弱病残在村里等死。“这个时候,活命都成了问题,自然无人再去练拳了”,村里老人说。传承几百年的太极拳自此完全中断。
老拳师忧心失传,偷练点燃“星星之火”
1946年温县解放,陈家沟也迎来了春天。外出逃荒的群众陆续回来,村里重新达到了上千人。尤其是新中国建立后,饱受颠沛流离之苦的老百姓终于可以安居乐业了,但太极拳却仍旧没人练了。
村里老人们分析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会拳的人生存能力强,多数在外面立住了脚,回来的少;二是当时整天忙于打地主斗恶霸的政治运动,群众不知道练太极拳符不符合政策,没人敢练。
一直到1953年,当时江湖人称“铁捋神靠”的王雁(1900-1980),非常担心太极拳会失传,于是暗中物色弟子,每晚偷偷在村里小学教拳。至此,在陈家沟断了十多年的太极拳又再次燃起零星火种。
1958年,陈式太极拳第十代传人陈照丕(1893-1972)回到村里。
新中国成立后,陈照丕在河南省黄河委员会工作,回家探亲时,他看到村里几乎没人练拳,心急如焚,生怕太极拳在陈家沟失传,1958年向单位提出退休回家传拳。这一年陈照丕虽已65岁高龄,可参加全国武术比赛,仍获得太极拳第一名、梨花枪第三名的佳绩。
回到陈家沟以后,针对群众对当时政治形势的顾虑,陈照丕搬出毛主席的话来应对:“毛主席说过,爬山、游泳、散步、太极拳都可以强健身体。你看,毛主席也号召练太极拳,太极拳是国粹,是老祖先留下的宝贵财富,为啥不敢练呢?”
就这样,在王雁和陈照丕的坚守下,太极拳的习练在陈家沟开始如星星之火重新燃起。
“文革”期间发明“毛诗拳”,练拳村里还给工分
然而好景不长。1966年“文革”开始,随着《人民日报》一篇《横扫一切牛鬼蛇神》社论的刊发,“破四旧、立四新”的运动迅速在神州大地展开,政治空气陡然紧张起来。
1968年,陈照丕已经70多岁高龄,为了让太极拳的宝贵财富能全部传承下来,他挑选出陈小旺、王西安、陈正雷、朱天才四个人重点培养,也就是今天远近闻名的陈式太极“四大金刚”。
陈照丕为了防止人挑刺儿,就自编“毛诗拳”——把毛主席诗词和太极拳招式结合起来,教一招拳,背一句诗词。比如,练太极拳起势口念“红军不怕远征难”,教“金刚捣碓”就吟诵“万水千山只等闲”;他还把“金刚捣碓”名曰“钟山风雨起苍黄”,把“揽扎衣”名曰“百万雄师过大江”。
1972年,80岁高龄的陈照丕去世。此时,陈家沟学拳的人包括陈小旺、王西安、陈正雷、朱天才在内,仍未能掌握太极拳的精髓,太极拳真功夫的传承又一次中断。
后来,村里人打听到老家陈家沟的太极拳名家陈照奎定居在北京,就辗转托人请他回村教拳。自太极拳创世几百年来,都是从陈家沟往外传拳,而如今开始了陈家沟从外引进太极拳的一段特殊年代。
据村民回忆,在1973年、1974年、1978年陈照奎曾三次正式回到陈家沟教拳,每次几个月。当时为了提高大家练拳的积极性,村委会制定的政策是,过来练拳相当于上工,直接计工分。这大大提高了村民练拳的积极性,超过了100多人。
邓小平题写“太极拳好”,传承危机真正解除
上个世纪70年代,陈家沟的太极拳传承逐渐上了轨道,开始在省内有了不小轰动。“1972年9月温县体委在陈家沟选拔了12名太极拳选手,由陈照丕带队代表新乡地区参加了河南省武术表演赛。”朱天才忆起了往事,“当时在登封举行了套路表演,又在郑州表演了三天。”
在武术比赛中,朱天才曾多次获得省、全国太极拳金牌。1978年,朱天才被河南省选拔到由国家体委主办的四川省成都体院首届全国教练员进修班深造。接下来几年间,陈小旺、王西安、陈正雷、朱天才都被选拔为河南省武术专业运动员。
改革开放一声春雷,为太极拳全面发展营造了良好氛围。1978年11月,邓小平在接见日本友人时说:“太极拳好哇!”日本太极拳爱好者遂请求邓小平给予题词。从此,邓小平的著名题词“太极拳好”便流传开来。
1982年,在上级关照下,张蔚珍主持成立了陈家沟太极拳学校,并任首任校长。学校开始大规模招收学员教拳。自此,太极拳传承的危机才真正解除。
|
|
那些没有太极拳的日子
|
|
|
|
( 2018-01-19 ) 稿件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草地周刊 |
|
|
|
那些没有太极拳的日子 |
|
|
( 2018-01-1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草地周刊 |
|
陈家沟原名常阳村。明洪武年间,山西泽州人陈卜举家搬迁到这里,因为村中有三条南北走向的深沟,随着陈氏人丁兴旺,改为陈家沟。
明末清初,陈家沟陈氏第九世陈王廷(1600-1680)在家传拳法的基础上,博采众家之长,结合《易经》太极阴阳之理,融汇中医经络学说和道家导引吐纳术,创编出了一套阴阳开合、刚柔相济、内外兼修的新拳法,命名为太极拳。
太极拳先在陈家沟经历了百年传承,到第六代传人陈长兴和陈有本时,二人由博返约,分别创编出陈式太极拳大架和陈式太极拳小架套路。太极拳第八代传人陈鑫著《陈氏太极拳图说》,全面总结了陈氏数代宗师所积累的太极拳传承实录和实践心得,为太极拳的传承与弘扬,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清代中后期至民国,太极拳开始对外繁衍传播。
清嘉庆年间,陈长兴摒弃门户之见,将太极拳传给外姓人杨露禅,杨露禅学成入京与人比武未遇敌手,被誉为“杨无敌”,太极拳遂名声大噪,后杨露禅创编出杨式太极拳;太极拳第七代传人陈清平传拳于温县赵堡镇和兆元、河北永年武禹襄,两人分别创编出和式太极拳、武式太极拳;清末,满族人全佑师从杨家学杨式太极拳后,传子吴鉴泉创编出吴式太极拳;民国初期,河北顺平县人孙禄堂,师从郝为真学武式太极拳后,创编出孙式太极拳;20世纪30年代,陈家沟陈氏十七世陈发科在祖传拳械套路的基础上,创编出陈式太极拳新架一路、二路。
到清末民国初年,国内太极拳高手辈出,涌现出陈鑫、陈子明、陈照丕、孙禄堂、张之江、李景林、王子平等大家。太极拳在国内外风光无限、盛极一时。
当时的陈家沟也出了陈发科、陈省三、陈宝璩、王雁等陈式太极拳名家。
天灾人祸逢乱世,祖传太极濒临失传
但这一切都在一场变故后发生剧变,甚至一度到了这个太极圣地竟然多年无人练拳、传承中断的境地。
故事要从1941年说起,当年河南遭遇了前所未见的旱灾和蝗灾,陈家沟也未能幸免。
“那年的蝗灾实在厉害,蝗虫还没到之前就听到‘呼呼’的风声,紧接着就是遮天蔽日的飞蝗群,沿途庄稼一扫而光。”年过八十的陈家沟老支书张蔚珍就是这段历史的见证人。
不光天灾肆虐,更有人祸横行。当时的皇协军、杂牌队、日本鬼子、土匪等各股势力轮番滋扰,民不聊生。“老百姓饿死的、被打死的都没数了,每天都死人,到处是尸体。”村里老人回忆说。村民把草根树皮都吃光了,最后捡大雁屎吃。这段历史在冯小刚的电影《一九四二》中进行了真实的再现。
为讨活路,大多数人都背井离乡逃荒到了西安、咸阳、宝鸡等地,原来一千多口人只剩下了走不出去的七八十口老弱病残在村里等死。“这个时候,活命都成了问题,自然无人再去练拳了”,村里老人说。传承几百年的太极拳自此完全中断。
老拳师忧心失传,偷练点燃“星星之火”
1946年温县解放,陈家沟也迎来了春天。外出逃荒的群众陆续回来,村里重新达到了上千人。尤其是新中国建立后,饱受颠沛流离之苦的老百姓终于可以安居乐业了,但太极拳却仍旧没人练了。
村里老人们分析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会拳的人生存能力强,多数在外面立住了脚,回来的少;二是当时整天忙于打地主斗恶霸的政治运动,群众不知道练太极拳符不符合政策,没人敢练。
一直到1953年,当时江湖人称“铁捋神靠”的王雁(1900-1980),非常担心太极拳会失传,于是暗中物色弟子,每晚偷偷在村里小学教拳。至此,在陈家沟断了十多年的太极拳又再次燃起零星火种。
1958年,陈式太极拳第十代传人陈照丕(1893-1972)回到村里。
新中国成立后,陈照丕在河南省黄河委员会工作,回家探亲时,他看到村里几乎没人练拳,心急如焚,生怕太极拳在陈家沟失传,1958年向单位提出退休回家传拳。这一年陈照丕虽已65岁高龄,可参加全国武术比赛,仍获得太极拳第一名、梨花枪第三名的佳绩。
回到陈家沟以后,针对群众对当时政治形势的顾虑,陈照丕搬出毛主席的话来应对:“毛主席说过,爬山、游泳、散步、太极拳都可以强健身体。你看,毛主席也号召练太极拳,太极拳是国粹,是老祖先留下的宝贵财富,为啥不敢练呢?”
就这样,在王雁和陈照丕的坚守下,太极拳的习练在陈家沟开始如星星之火重新燃起。
“文革”期间发明“毛诗拳”,练拳村里还给工分
然而好景不长。1966年“文革”开始,随着《人民日报》一篇《横扫一切牛鬼蛇神》社论的刊发,“破四旧、立四新”的运动迅速在神州大地展开,政治空气陡然紧张起来。
1968年,陈照丕已经70多岁高龄,为了让太极拳的宝贵财富能全部传承下来,他挑选出陈小旺、王西安、陈正雷、朱天才四个人重点培养,也就是今天远近闻名的陈式太极“四大金刚”。
陈照丕为了防止人挑刺儿,就自编“毛诗拳”——把毛主席诗词和太极拳招式结合起来,教一招拳,背一句诗词。比如,练太极拳起势口念“红军不怕远征难”,教“金刚捣碓”就吟诵“万水千山只等闲”;他还把“金刚捣碓”名曰“钟山风雨起苍黄”,把“揽扎衣”名曰“百万雄师过大江”。
1972年,80岁高龄的陈照丕去世。此时,陈家沟学拳的人包括陈小旺、王西安、陈正雷、朱天才在内,仍未能掌握太极拳的精髓,太极拳真功夫的传承又一次中断。
后来,村里人打听到老家陈家沟的太极拳名家陈照奎定居在北京,就辗转托人请他回村教拳。自太极拳创世几百年来,都是从陈家沟往外传拳,而如今开始了陈家沟从外引进太极拳的一段特殊年代。
据村民回忆,在1973年、1974年、1978年陈照奎曾三次正式回到陈家沟教拳,每次几个月。当时为了提高大家练拳的积极性,村委会制定的政策是,过来练拳相当于上工,直接计工分。这大大提高了村民练拳的积极性,超过了100多人。
邓小平题写“太极拳好”,传承危机真正解除
上个世纪70年代,陈家沟的太极拳传承逐渐上了轨道,开始在省内有了不小轰动。“1972年9月温县体委在陈家沟选拔了12名太极拳选手,由陈照丕带队代表新乡地区参加了河南省武术表演赛。”朱天才忆起了往事,“当时在登封举行了套路表演,又在郑州表演了三天。”
在武术比赛中,朱天才曾多次获得省、全国太极拳金牌。1978年,朱天才被河南省选拔到由国家体委主办的四川省成都体院首届全国教练员进修班深造。接下来几年间,陈小旺、王西安、陈正雷、朱天才都被选拔为河南省武术专业运动员。
改革开放一声春雷,为太极拳全面发展营造了良好氛围。1978年11月,邓小平在接见日本友人时说:“太极拳好哇!”日本太极拳爱好者遂请求邓小平给予题词。从此,邓小平的著名题词“太极拳好”便流传开来。
1982年,在上级关照下,张蔚珍主持成立了陈家沟太极拳学校,并任首任校长。学校开始大规模招收学员教拳。自此,太极拳传承的危机才真正解除。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