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旧版 2018年01月05日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4下一篇  
返回本版列表    点击率:  字体: 放大  默认  缩小  
草地周刊
16 11/16 10 11 12 > >|
PDF版
本版面文章
· 敦煌,她应与我零距离
· 《芳华》:标准大众文化
· 人生何处不芳华
· 咏雪

  相关文章: 
《芳华》:标准大众文化

( 2018-01-05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草地周刊
 
  
赵勇


  《芳华》自上映以来,口碑与票房持续走高,争相谈论者不在少数,仿佛《芳华》已是《哈姆莱特》,冯小刚则成了“说不尽的莎士比亚”。面对这种现象,我好奇心大增,于是先看电影,后读小说,忽然明白了一个道理。

  先说这部十万字的小长篇。依我之见,在严歌苓目前创作出来的所有小说中,《芳华》并非她的上乘之作。作者虽然说过:“这是我最诚实的一本书,有很多我对那个时代的自责、反思。”但因为过于自我,主打怀旧,所谓的自责与反思并未呈现得如何丰富饱满。同样写军队文工团,同样写那个年代的往事,她的作家班同学的长篇小说《喀什噶尔》(《当代》2016年第1期)就是另一个样子。在王刚笔下,怀旧之美与反思之痛齐飞,欢声笑语共残酷青春一色,读起来让人荡气回肠又五味杂陈。与之相比,《芳华》就显得格局不大,意蕴单薄。以前有“小女人散文”之说,要我看,《芳华》就是一部“小女人小说”嘛。

  当然,我也承认,这部小说写得还算流畅好读。不过,对于苦练过写作技术的严歌苓来说,这样的赞词似无多大意义。

  但为什么此作“相貌平平”,一经冯小刚“梳妆打扮”,就变得摇曳生姿了呢?这正是我想回答的一个问题。

  先说怀旧。冯小刚之所以能相中这部作品,大概是因为他年轻时也在军队文工团呆过,这样,他就很容易把严歌苓的故事读作自己的故事,然后二人双双发力,加工再造,把个人怀旧调理成广大群众的集体怀旧。话说电影界的怀旧之风早已盛行,且怀旧的年龄越来越小,所怀之旧也越来越近。前些年有《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上映,收获颇丰,要我说,就是沾了怀旧的光。而像严、冯这样的“老炮儿”,一旦怀起旧来,自然会甩出那些小年轻八条长安街——军队文工团、自卫反击战、灵魂深处闹革命,批林批孔学雷锋……这些东西基本上是广场舞大妈的历史记忆,年轻人哪能怀到这个份上?所以,让这些佐料加入其中,这“旧”仿佛就有了历史含量。但是我必须指出,怀旧也正是大众文化生产的一种套路,它固然唤醒了记忆,却同时也是对记忆的温情编码。在这种编码中,历史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完成了对它的一次消费。美国那位杰姆逊不是说过,怀旧影片“需要的是消费关于过去某一阶段的形象,而并不能告诉我们历史是怎样发展的”吗?他说得太对了。

  再说观赏度。平心而论,电影《芳华》确实好看,观赏度不低。你想想,一群文艺兵,一个个风姿绰约,在舞台上伸胳膊撂腿,上演着“飒爽英姿五尺枪”的历史镜头,能不好看吗?电影理论家布鲁斯东有言:“电影不是让人思索的,它是让人看的。”在“看”的层面,《芳华》确实落实得不错。

  除了看还要听,那里面的音乐也耐人寻味。像《草原女民兵》《行军路上》《沂蒙颂》《英雄赞歌》《送别》,甚至片尾曲《绒花》,其实都是那个年代的革命歌曲,它们本已魂不附体,而一旦与剧中人物、故事接通,每一曲都有了亮相的充足理由。加上作曲家赵麟在重新编配时特意把它们做得“很暖”,很有“怀旧感”,这些“古典”音乐似乎就有了某种先锋性,它们既能挠到中老年观众的痒痒肉,又能让年轻的观众长见识,开眼界。更耐人寻味的是邓丽君的《浓情万缕》,如果我没记错,这首歌不仅让林丁丁发出了“原来歌还可以这么唱”的感慨,更是直接催生了刘峰的“搂抱”事件。《喀什噶尔》也有这样的细节,但那里的邓丽君只是治愈了欧阳小宝的高原反应不尿症,而《芳华》却让“靡靡之音”推动着情节急转直下,也唤醒了刘峰久违的人性(小说中不是说“刘峰就是好得缺乏人性”吗)。

  这处细节其实是可以大做文章的,但我姑且按下不表,说说我最感兴趣的一个问题——冯小刚的价值观。冯导从拍贺岁片时一路走来,本来顺风顺水,但是到了《一九四二》栽了跟头:观众不买账,票房很惨淡。要我说,《一九四二》那个小说本来就不是拍电影的底本,硬拿它来改编,肯定是要砸锅的。更值得反思的是,拍《一九四二》,冯小刚似乎还有做精英文化的雄心壮志,但这种观念其实挺害人,结果让他吃亏不小。于是他从《老炮儿》开始调整,途经《我不是潘金莲》,终于到《芳华》又找到感觉,走到了大众文化的康庄大道上。

  《芳华》不是文艺片吗,怎么成了大众文化?我不知道别人是怎么看的,反正在我眼中,这部影片就是标准的大众文化产品。不妨回想一下王朔同志的理解。当年拍《渴望》,王朔一下子就明白了大众文化的运作模式:把自己的追求与价值观扔到一边,尊重老百姓的价值观和欣赏习惯。“什么是老百姓的价值观和欣赏习惯?这点大家也无争议,就是中国传统价值观,扬善抑恶,站在道德立场评判每一个人,歌颂真善美,鞭挞假恶丑,正义终将战胜邪恶,好人一生平安,坏人现世现报,用电影《平原游击队》中何翻译官的话说就是‘祝你——祝你同样下场!’”如此运作下来,《渴望》果然大获成功。如今我看《芳华》,忽然意识到山不转水转,冯小刚杀了个回马枪,回到了王朔指引他的路数上。

  既然如此,广大观众如何能不齐夸冯导?


 

《芳华》:标准大众文化

( 2018-01-05 ) 稿件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草地周刊
  相关文章: 

   
 
 请注意:



·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新华每日电讯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利。
·您在新华每日电讯留言板发表的言论,新华每日电讯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新华每日电讯新闻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留言板管理员反映。